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海天酱油最新现状(双标争议下的海天)

海天酱油最新现状(双标争议下的海天)“双标”风波背后图/图虫创意酱油起源于中国,距今1800年前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酱清、豆酱清、酱汁、清酱”制作。时至今日,酱油已经成为厨房里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酱油虽不起眼,却是一门好生意。2020年酱油在调味市场的需求占比为60%,远高于同为调味品的醋。而以卖酱油起家的海天味业,更是被誉为“酱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净利润为33.93亿元,同比仅增长1.21%。其中酱油营收74.9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9.05%,同比增长6.81%。

今年十一期间,全国网友都在“打酱油”。

据报道,海天酱油在国内和国外销售的产品配料表不一样,国内销售的酱油产品含有添加剂,而国外销售的产品则不含添加剂。

面对“双标”争议,海天味业在十一期间连续发布两则声明,表示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

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声援海天味业,表示食品生产企业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安全的。

酱油起源于中国,距今1800年前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酱清、豆酱清、酱汁、清酱”制作。时至今日,酱油已经成为厨房里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酱油虽不起眼,却是一门好生意。2020年酱油在调味市场的需求占比为60%,远高于同为调味品的醋。而以卖酱油起家的海天味业,更是被誉为“酱茅”。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净利润为33.93亿元,同比仅增长1.21%。其中酱油营收74.9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9.05%,同比增长6.81%。

海天酱油最新现状(双标争议下的海天)(1)

图/图虫创意

“双标”风波背后

此次事件的最大焦点是添加剂“双标”。

根据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国外售卖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上只有原料水、大豆、食盐、砂糖、小麦,而国内售卖的酱油则含有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等食品添加剂。

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显示,前3种为增味剂,苯甲酸钠为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三氯蔗糖则为甜味剂。

此番网友集体“打酱油”,背后是国人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以及对食品添加剂的本能恐慌。然而现实却是,现代食品工业早已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甚至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表示,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实可以丰富我们的食物选择,既可以保证我们的饮食安全,还可以满足我们对口味或营养的需求。

就以此次事件中的酱油为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范志红指出,谷氨酸钠就是一百多年前日本学者在海带中提取发现的味精,5'-呈味核苷酸二钠是在鸡汤肉汤里都存在的鲜味物质;而三氯蔗糖是一种甜味剂,它甜度高,甜味正,我国许可用于酱油等二十多类食品当中。

至于酱油为何会添加防腐剂,道理也很简单。范志红表示,对于酱油来说,如果要做到不添加防腐剂,那就需要加入更多的盐。研究表明,对我国心血管死亡风险贡献最大的膳食因素,就是过高的钠摄入量。所以,减盐才是第一要务。而减盐产品要想保证安全,就需要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经过世界各国几十年的广泛使用,从未发现它们和癌症风险之间有什么关系。”

阮光锋指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已经考虑了终生、每天、大量摄入的情况,按标准规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所谓的‘长期大量’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一般不会产生危害。”

其实所谓“零添加”酱油,并非只在国外售卖。某电商平台显示,海天“0金标生抽”的配料表为水、非转基因大豆、食用盐(未加碘)、小麦、白砂糖、酵母提取物等,与网友口中的“国外售卖的海天酱油”一致。不过,这款产品价格要贵出不少。

另外,还有媒体调查发现,国内现行的行业标准“配制酱油”(标准号SB/T 10336-2012),该标准的起草单位就包括“佛山市海天调味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发现海天味业参与修订、制订起草了多项国家标准计划。

酱油中的“茅台”

一瓶小小的海天酱油,之所以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还因为它的消费群体实在太多了。

数据显示,2021年,海天味业仅酱油业务就收入141.88亿,销量达266万吨,其酱油市场占有率为17.7%,远超身后的中炬高新、李锦记、加加、千禾等品牌,是绝对的龙头。

海天味业的诞生,源于1955年广东佛山地区的一场“酱园改革”。彼时,佛山当地25家酱园合并重组,变成了一家新的酱油厂。当时,海天酱园的规模最大,遂将组建后的酱油厂命名为“海天酱油厂”。

不过受限于产能不足,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海天酱油的销售范围都只局限于华南地区和海外的唐人街。彼时在悉尼唐人街,海天酱油甚至会限购,每人限购3瓶,而且不送货。

1994年,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下,海天启动股份制重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改为“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公司”。时任总经理的庞康,豪掷3000多万引进一条国外生产线,海天的产能由此大为提升。

产能问题解决了,接下便是如何卖出去。

在调味品市场,餐饮渠道历来是大头。海天味业通过与新东方厨师技校合作,培养厨师使用海天酱油的习惯。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方法,让海天味业顺利打破李锦记引以为傲的餐饮渠道。

此外,海天味业的畅销还离不开独特的销售策略。公开资料显示,海天味业会在每个区域市场内设置多个经销商,使经销商之间产生相互竞争的赛马效应。

正是由于这种机制,海天味业的二级分销得以在广泛的渠道和区域完成覆盖、覆盖、再覆盖。截至2020年底,海天味业的经销商总数达7051家,直控终端网点超过50万个。相较之下,中炬高新旗下的厨邦品牌,同期经销商数量仅有1400家。

2014年,海天味业在上交所完成上市,此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14-2020年,公司营收年均增速为15.3%,归母净利润年均增速则是达到了惊人的21.9%。

得益于此,海天味业的股价也是一路飘红。2019年9月,海天味业市值超越3000亿元,首超万科,被网友戏称“卖房干不过卖酱油”。2020年8月,海天味业总市值突破5000亿元,一举超越中国石化,亦被外界戏称“一瓶酱油贵过一桶油”。

海天味业也由此被很多投资者称为“酱茅”。

酱油卖不动了?

不过进入2021年后,海天味业的业绩突然“变脸”。

财报显示,2021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250.04亿元,同比增长9.71%,归母净利润66.71亿元,同比增长4.18%,扣非净利润64.29亿元,同比增长4.09%。而在当年年初,海天味业将收入目标定为264.4亿元,利润目标定为75.6亿元,对应的预期增长率分别为16.48%和18.09%。显然,最终成绩单远没能满足当初的期望。

今年以来,海天味业的颓势依旧在延续。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归母净利润33.93亿元,同比增长1.21%。

对于增速放缓的原因,海天味业在2021年报中这样表示:这一年外部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新冠疫情余波未平、消费需求疲软、各种原材物料价格上涨、社区团购恶性竞争、限电限产导致供应趋紧等等。

餐饮渠道原本是海天味业的一大优势项,据浙商证券数据,海天餐饮渠道占比超60%。然而在疫情侵扰下,很多城市禁止堂食,导致大量餐饮企业无法正常营业。即便在没有疫情的城市,消费者外出用餐频率也明显降低。

餐饮市场的不景气导致调味品需求减弱,加大了业绩的不稳定性。公司在渠道调研时发现,多数经销商反馈餐饮端出货仅恢复疫情前的70%左右。

与此同时,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公司成本压力加剧。自2020年下半年起,大宗商品、农产品、包材等消费品行业上游价格持续上涨。公司2021年报显示,食品制造业务方面,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上涨18.17%,占该品类总生产成本的83.41%。此外,制造费用、直接人工项目也分别提升了13.21%、9.74%。

受此影响,三大主力产品——酱油、调味酱和蚝油盈利能力也呈现下滑趋势,2021年三大产品毛利率分别下滑4.47%、4.68%、0.75%。

社区团购的冲击也加重了海天味业的困局。中银证券指出,2021年初以来C端受社区团购冲击较大,社区团购平台以推荐的方式选择低价产品用来引流,一定程度引发消费降级,而消费者对产品本身认知度不高,容易被混淆。除此之外,部分经销商选择从此渠道进货,对公司已建立好的销售网络也造成一定影响。

需求不振,成本上涨,销售不畅,多番因素叠加下,导致海天味业自2021年年初创下逼近220元/股的股价新高后,一路下跌。截至9月30日收盘,海天味业的股价为82.82元/股,较高位时跌幅超过6成,市值也相应蒸发超6000亿元。

酱油市场临近天花板

海天味业近期的疲软,也和国内酱油市场日益饱和分不开。

2005-2015年是中国酱油的黄金十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酱油产量从2005年的200万吨左右,飙升至2015年的1011.9万吨,累计涨幅超过400%,年复合增速高达17.68%。

2016年后,由于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消费需求变化等各方面因素,酱油产量逐渐下滑,2021年产量仅788.15万吨。同时,国内人均酱油需求量从2015年的7.28千克降至2020年的4.86千克。

面对行业趋势,海天味业也难以逆转。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酱油收入从102.36亿元增至130.43亿元,收入增速从15.85%降至12.17%。同期,酱油销量从187.80万吨增至245.33万吨,销量增速从14.78%降至12.99%,2021年销量增速再降至8.44%。

行业发展进入存量竞争,中低端酱油的需求量已顶到了市场的天花板,消费升级势在必行。

为了多卖点儿酱油,各大酱油品牌使出浑身解数,酱油的花样也是越来越多,零添加、减盐、有机、原酿、提鲜等高端酱油层出不穷。近年来,海天味业陆续推出了0系列产品、有机产品,头道系列产品、减盐系列等高端产品系列。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充分,消费者对调味料的价格敏感度相对偏低。一位消费者表示,高端酱油使用的原材料和技术有没有更好全凭商家说了算。而且相比普通酱油,用售价高的酱油炒出的菜也并没有太大区别。

超市售货员也表示,销量最高的还是定价在10元左右的酱油产品。至于高端酱油,往往打折促销的时候销量才能好一些,但复购率很低,很多时候不过是“一锤子”买卖。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表示,对于高端酱油的发展,消费端一直存有质疑,其中包括产品能否和消费者核心需求匹配、价格是否和宣传卖点一致等问题。

在朱丹蓬看来,企业只有不做噱头,踏踏实实地给市场和消费者带来更符合健康需求的优质产品才能实现突围。

作者:余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