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在94版《三国演义》中曾有有一段鲁肃和诸葛亮之间的“将帅论”尤其精彩。其实这段在原著中只一句带过,在四十六回:“二簋”其实指的是卦中的二爻,如果我么对其进行改变。损害兑卦(主)中的第二根阳爻,变为阴爻,兑卦则变为了震卦;再增益艮卦(客)中的第二根阴爻,变为阳爻,艮卦则变为巽卦。这样原先山泽损卦,恰好变成了风雷益卦,以最小的变动完成了一次损益转变,胜负互换。所以兵法中的以逸待劳,并非是被动的“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主动抢占先机,利用山川草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最小的代价,形成对敌人的优劣互换,使敌军为应对你的转变都需要付出数倍的代价,从而达到此消彼长的目的。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分析:原文讲述了以逸待劳之计,是不以战斗而使敌人陷入困顿的方法,其要领在于损刚益柔。

“损刚益柔”与借刀杀人之计一样出自于《周易》中的“损卦”,《易传·彖传下·损》:

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如果结合损卦的卦象,这句话其实非常好理解。损卦(客上主下),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即是大泽(主)侵蚀山根(客),呈现出水(主)抑山(客)之象。

“二簋”其实指的是卦中的二爻,如果我么对其进行改变。损害兑卦(主)中的第二根阳爻,变为阴爻,兑卦则变为了震卦;再增益艮卦(客)中的第二根阴爻,变为阳爻,艮卦则变为巽卦。

这样原先山泽损卦,恰好变成了风雷益卦,以最小的变动完成了一次损益转变,胜负互换。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1)

所以兵法中的以逸待劳,并非是被动的“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主动抢占先机,利用山川草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最小的代价,形成对敌人的优劣互换,使敌军为应对你的转变都需要付出数倍的代价,从而达到此消彼长的目的。

在94版《三国演义》中曾有有一段鲁肃和诸葛亮之间的“将帅论”尤其精彩。其实这段在原著中只一句带过,在四十六回: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但电视剧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原创讲解,是这部电视剧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剧中,诸葛亮就何为将帅之道,以用兵为例子:

兵者有可见之兵,荷戟执戈,肉躯之身乃可见之兵。不可见之兵者,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以为兵。

比如这七十二候图,它出自周公,将节气周天三百六十日分类别之,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成时,将一年之中的节气更替,万物衰荣一一道明,何时虹藏不见,何时雷匿收声,何时土润入暑,何时雾霾蒸腾。如此只需谙熟于胸,融汇于心,运用得当,便可胜于百万雄兵。

为将帅者,不懂天文,不明地理,不晓阴阳,不懂奇门遁甲及阵图兵势乃庸才也。

《孙子兵法·谋攻》曾说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如果按剧中的将帅论,只以书上“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理论,机械的模仿使用,则是庸才。

利用“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不可见者为兵者,无需十倍就可以围之,损敌益己,敌疲我逸,才是合格的将帅。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2)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逸待劳一词实际正是出自《孙子兵法》,在《军争篇》中有: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其中“佚”便是通逸,所以在《孙子兵法》中有非常多描述以逸待劳的内容。如古人按语中所举《孙子兵法·虚实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也解释了《孙子兵法》中另一核心思想,“兵贵神速”的其中一项含义。古人认为,以逸待劳并不是单纯的以谁先到达目的地。

试想一下,在同时出发,甚至后发先至的情况下,可能有借助熟悉地形,抄近道的优势,但大多情况下,究竟是谁逸谁劳呢?

所以逸劳不能简单的以体力消耗进行区分,致人还是不致于人也不能以谁先达到目的地而区分。

如果提前到达战场却没有因地制宜,和后达到战场没有区别。以逸待劳就是在提前到达战场的情况下,利用地形,提前部署,在开战后争取优势,已方简单的策略,对方必须以更复杂的办法应对,己方只需要轻微的调动,敌方却要大费周章的改变部署。

因此,以逸待劳真正的核心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则可在战争中采取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不致于人则是在战争中落于被动,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3)

古今案例一、管仲寓军于政

《孙子兵法·作战篇》开篇有言: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可见战争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是,从兵员募集,兵器准备,粮草筹集运输,无一不是困难重重。世界历史上,曾经强大的王朝帝国,因为一场战争而导致衰败,甚至灭亡的,数不胜数。

甚至在粮草充足,物资齐备的情况下,还要考虑百姓是否愿战,募集的士兵是否能战等等情况。因此才会有了《左传·曹刿论战》中的这段对话: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见一场战争,是任何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都会头疼的问题。而春秋时期的管仲,作为法家的始祖,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寓军于政,以逸待劳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4)

管仲寓军于政的最重要改革,便是“参其国而伍其鄙”。

所谓“参其国”即是对齐国城市的行政划区进行改革,《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记载: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所谓“伍其鄙”,则是对远郊的百姓,进行军事化的编制和管理。《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

这种改革第一解决了齐国的兵员问题。

在春秋前期,各国的作战主力依然是贵族子弟,普通百姓不仅募集困难,而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除了空耗粮草之外,基本没有战斗力可言,因此当时的作战规模远逊于之后的战国时期。

而管仲的改革可以说是后世府兵制,以及近现代民兵预备役制度的祖先,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可以必要时迅速的组织大规模的兵力并立刻投入到战场中。

也就是说,改革后的齐国如果需要发动对外战争,可能在数天内就能集结数十万的军队,这在春秋其他国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史记·苏秦列传》中曾记载:

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於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即是说,在苏秦时期,齐国光首都临淄就可以快速的募集二十一万的兵力,这还不算齐国其他的城市和乡村地区。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5)

第二、解决了指挥问题。

管仲在行政划分中以五家为轨,由一轨长管理;十轨组成一里,由里司管理;四里有一连,由一连长管理;十里组成一乡,由一乡良人管理。

一旦遇到战事,这些行政管理者,马上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军事指挥官。这样就解决了临时招募编制的军队,相互之间不熟悉,长官在士兵中没有信用威望等指挥问题。

如在《孙膑兵法》中就有记载:

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於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附平陵。

齐国设有都邑大夫,又简称为都大夫,相当于郡县太守,是一城的最高行政长官。“齐城、高唐”都大夫,即是这两座城的行政长官,而到战时他们就变成了军事指挥官。

这样在齐国的军队中,你前面或身边的战友就是你的亲戚或者朋友,将不会存在所谓的磨合、信任问题。而军队指挥官,就是平时经常接触的地方行政管理者,习惯之下,也不会出现指挥问题。

第三、解决训练问题。

“参伍法”中曾写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其意思是在春秋农闲时期,由当地通过组织打猎的方式,对百姓进行训练。

这和隋唐府兵制,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军事训练的方法已经是一模一样了。百姓经过春秋两季农闲时间的训练,已经熟悉了战阵之法,不再需要另外的训练。使齐国百姓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一直军队。

第四、解决战时动员问题。

在近现代的大规模战争中,国家的工业体系往往会被全面的调动起来,如本来造汽车的企业往往会摇身一变成为坦克制造者。

而管仲改革中将士农工商集中安置,并建立“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就有着一样的含义。

一旦齐国爆发大规模战争,仕农商等各个行业就会被全面的调动起来,完全为齐国的胜利而运转。这便是为什么管仲能够屡屡对外发起“衡山之谋”等经济战。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6)

在解决了兵员的问题后,管仲又通过一项法令,解决了齐国兵甲不足的问题,《国语·齐语·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小罪讁以金分,宥间罪。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犯重罪的可以用一副犀甲加一支戟来赎罪,犯轻罪的用一面皮盾加一支戟来赎罪。犯普通的小嘴可以用处罚金钱来处罚,疑罪从五。要打官司的,先禁闭三天考虑讼词,讼词不变后交一束箭矢作为诉讼费。好的金属铸成剑戟,用狗马来试验;次的金属做出农具,用土壤来试验。

齐桓公采用了管仲的这些建议,在很短的时间内,齐国的铠甲和武器便非常的充足。这种用“赎罪钱”解决国家兵器和资金的方式,在秦汉以及后世依然被经常的使用。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7)

解决了兵员和兵甲的问题,只剩下最关键的士气问题,《孙子兵法》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气往往是绝对战争的最关键因素。

在春秋时期,天子自己的军队很少,兵力大多来自于各诸侯;而诸侯自身也基本没有军队,他们的兵力同样来自于卿大夫们领地上的私兵。因而在战争中获得的好处只归于卿大夫,军功对私兵来说基本没有意义,这也就导致了军队缺乏斗志。

为此,管仲突破“世卿世禄制”,在用人上提出三个主张。《管子·立政》: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

即品德和地位不相配,功绩和俸禄不相配,能力和官位不相配,这三种人都不能授予高官厚禄。从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

其后又提出“三选法”,《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

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

要求乡中长官推荐“慈孝”、“拳勇”、“聪慧”的人才,授予官职,并由官长每年记录当中的有功之臣,从中遴选有才能的官员上报给齐桓公。齐桓公亲自面试,如果满意,就会晋升他们为上卿的助手。这种方法被称为三选,是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通过这种方法,管仲改变了齐国普通百姓无法晋升,改变地位的情况,即为齐国选拔了人才,也促进了百姓生产战斗的积极性。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改革,齐国在短时间内拥有了称霸的基础。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与诸侯在鄄(juàn)会盟。

短短六年时间,成为天下霸主,齐国正是依靠了管仲这种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化繁为简,以逸待劳使齐国迅速强盛。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8)

古今战例二、四渡赤水——善战者致人

1933年9月25日开始,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地区的大规模入侵,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集结10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

但是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实际掌握了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权。他拒不接受毛主席正确的意见,抛弃红军擅长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转而选择以堡垒对堡垒,以阵地对阵地,以敌人擅长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这种选择正是《孙子兵法》认为的兵家大忌,主动放弃自身优势,而选择敌人擅长的战斗方式与其作战,从“致人”变为“致于人”。结果自然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退出根据地。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地区时,已经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了3万多人,并且还面临着蒋介石集结的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于是就在遵义,召开了一场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历史性会议,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会后,中央红军决定由遵义北上,从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入四川西北部建立新的苏区。而蒋介石也预料到红军的企图,不仅封锁长江,加强沿岸的防守,更调集嫡系薛岳兵团,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川军、湘军、桂军各一部形成口袋阵,对红军进行围剿。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9)

1935年1月下旬,为了北渡赤水,然后从泸州至宜宾之间再北渡长江,红军对赤水重要渡口土城发起攻坚。但是遭到川军郭勋祺部的顽强抵抗,经过一昼夜的战斗,红军损失惨重,但敌人却依靠熟悉地形,又有坚固的工事,以及源源不断的援军,反而越打越多。

在这种不利情况下,毛主席果断选择主动退出战斗,改变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西渡赤水,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川滇黔边境发展。2月9日,红军向西进入云南扎西地区。

而此时蒋介石,依然以为红军的目标依然是北渡长江,一方面继续向长江各渡口派遣重兵,另一方面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

从破译的电报中获悉了敌军动向后,毛主席决定二渡赤水,以王家烈的黔军为主要打击目标,重返敌人防御薄弱的黔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10)

2月18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2月24日,红1军团占据桐梓,25日,红5、红9军团于桐梓以北阻滞川军,红1、红3方面军进攻娄山关及以南黔军,并于当晚攻占娄山关。在击溃黔军的数次反扑后,红1、红3军团向遵义方向乘胜追击,27日在遵义以北击溃黔军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占据遵义城,并趁机歼灭前来增援的国民党第一纵队第59师,第93师,俘敌3000余人。

至此,经历5天的战斗,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桐遵大捷。此次胜利重新建立了红军的信心和希望。而红军二渡赤水的一系列活动已经彻底迷惑了敌人,蒋介石依然误认为“红军徘徊于此地,乃系大方向未定的表现”,自己亲自从汉口飞抵重庆指挥,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结合的战法,继续向红军逼近。

介于该情况,3月16日,红军经茅台三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地区,使蒋介石错误判断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攻,企图于古蔺地区围歼红军。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11)

之后,毛主席将计就计,命令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以迷惑敌人。主力则突然折向东北,于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四渡赤水河。又于31日南渡乌江,将数十万敌军远远的甩在了乌江以北。

4月2日,红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息烽,主力则逼近蒋介石所在且兵力空虚的贵阳。蒋介石一面做好随时逃跑的准备,一面命令各部火速增援贵阳。4月4日,红8军团击溃打鼓场以东的黔军5个团,歼敌2000余人。

就在滇军增援贵阳之际,红军主力乘虚进军云南,并于5月9日渡过金沙江,彻底甩开了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跳出了蒋介石的口袋阵。

一般人认为坚守阵地,消灭远来的敌人才叫做以逸待劳,但四渡赤水才是代表了以逸待劳的最经典战役。毛主席以弱势兵力,通过不断的运动,穿插于敌人的薄弱环节,破坏敌人每次精心布置的封锁圈。使数十万敌人不断的跟在数万红军的背后,被牵着鼻子走,

正是以逸待劳中所说的“困敌之势,不以战。”

《道德经》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看似是最柔弱的,但是他顺势而动,无孔不入,善于变化,又能水滴石穿,因此能够以柔胜刚。

而四渡赤水中,毛主席用兵正如行云流水,通过在不断运动中寻找战机,损刚益柔,变损为易,从自身困境中寻找突破,变成敌人的困境。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12)

古今案例三、夏普狙击京东方

进入二十一世纪,液晶屏幕开始取代CRT显像管,在国外轻薄的液晶彩电的冲击下,国内传统的那种笨重的大彩电,迅速被市场淘汰。

为了解决困境,2005年下半年,国内的彩电巨头TCL、创维、康佳、长虹与深圳政府合资成立聚龙光电公司,联合寻求液晶屏生产线。但是当时掌握该技术的国外企业或是不愿转让技术,或是要收取高昂的转让费。

无奈之下,它们又将目光转移回国内,并发现京东方具有建设生产线的能力和知识产权。于是在2006年5月,京东方以占股40%为聚龙光电提供技术支持,而深圳政府也许诺将重金投入生产线的建设。

这项合作一旦达成,不但中国的液晶彩电将打破国外的垄断,京东方也能借此实现更先进产品线的建设。可是,由于参与资本过多,在合作的初期产生了很多的分歧,在上液晶面板还是上液晶模组、是上6代线还是上7.5代线等问题上争论不休。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13)

也就在这个时候,有着“液晶面板之父”称号的日本夏普趁虚而入,突然找到深圳政府,主动表示愿意提供7.5代线,并称京东方的技术不行。

由于夏普的介入,深圳政府开始动摇,聚龙联盟很快破裂,京东方也失去了在深圳建设6代线的机会。可就在联盟破裂后,夏普一改之前的承诺,要求在控股的情况下才会转让技术,双方经过一年多的谈判,终于在2007年9月宣告破裂。

而此时,京东方正在和上广电洽谈合作建设6代线,闻讯的夏普再次故技重施,找到了上广电。就在上广电被夏普的花言巧语迷惑,抛弃京东方后,夏普又随便找了个借口终止合作!

两次高次代线的建设失败,京东方接受成都的橄榄枝,无奈选择建设一条风险更小,但不具备技术优势的低世代4.5代线。不过这项决定,在未来智能手机市场爆发后,却为京东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14)

可就当时来说,夏普的两次搅局,被认为将中国液晶屏行业整整拖后了2~3年的时间。其实从现在来看,夏普的企图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就当时来说,7.5代线的诱惑实在是太大,所以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功。

夏普无疑是“阴险”的,如果当时选择和京东方正面对决,固然京东方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是夏普的投入也不会小,而京东方也可能在压力下涅槃重生。而夏普选择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不断的搅局,可谓是以逸待劳,京东方不仅要为此不断奔波,更浪费了大量发展的时机。

三十六计故事解读,潘不安精讲三十六计第四计(15)

总结

以逸待劳之计来自于《周易》中的损卦,通过最简单的变化,将山泽损变为了风雷益。昭示了计谋的根本不是“逸”,而是通过最小最简单的改变,撬动敌人最大的力量,使其不断的疲于奔命。

在第一个案例中,管仲通过寓军于政,将另各国最为头疼的兵力、兵甲、士气等问题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简单的解决,使齐国在短时间内快速强大。

第二个案例中,毛主席在困境之下,通过不断的运动,寻找敌人的薄弱点进行攻击,使敌方大军疲于调动,达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

第三个案例中,夏普利用自身科技的优势,不断的搅局,轻而易举的就狙击了京东方的发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