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1951年4月。戏院由青岛市文教局接管。据文史藏家刘铁明先生所藏一张票据印章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光陆戏院”的标注地址是台东三路六十三号。戏院后经两次大修,更新设备,增加座位。1966年更名为“遵义剧院”直至新世纪初拆除。剧院建筑面积2651平方米,有座位1225个,舞台设备齐全,除接待演出团体外,经常放映电影。那时候,能有张票进去看电影或者是听场戏都是件很时兴的事。光陆戏院票据印章(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据《青岛史志》记载,1927年7月12日,由市政当局主持,台东镇商业代表杨圣训等9人筹集股资5万元,承领官地,按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创建了台东商业市场,定名为胶澳台东区商业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呈报北洋政府实业部。1928年2月4日,台东商业市场被核准发给注册执照。商业市场分东西南北四门,正门(北门)在台东三路,南门在台东一路,西门在昆明路,东门在福寺路。据《青岛指南》记载:“商业市场,为商人杨圣

青岛的电影院历史悠久,随着年代久远、旧城改造、社会发展等多种原因,大部分老电影院已经拆除,有的改造后另做了它用,但它们留给我们的是太多难忘的回忆。

说起老影院、老剧院,老青岛人总有聊不完话题、道不尽的回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遵义剧院与大光明电影院、台东电影院共同撑起了台东的繁华。尤其是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里,为老台东以及周边的民众增添了一抹耀眼的色彩。而每遇好看的片子,这里总是人头攒动,像过节一般,人们常为“抢”到一张电影票而神采飞扬……它们曾经是我们童年心目中的天堂,珍存了许多老青岛人的欢声笑语。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1)

遵义剧院旧影(毛卫东摄影)

作为一个老台东,又在台东三路工作了多年,曾位于福寺路4号的遵义剧院可以说是记忆犹新,也一直有些遗憾没有留下它的旧影。找了好多年也没有找到遵义剧院的照片,前年有幸在毛卫东老师的摄影展里发现了一张,实属难得!照片中影院大门右侧的门洞,是台东市场楼的东大门。老青岛还会记得,在福寺路市场楼东门外,台东二路与福寺路角上的“大嘴炉包”,至今回味仍是难忘。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2)

据《青岛史志》记载,1927年7月12日,由市政当局主持,台东镇商业代表杨圣训等9人筹集股资5万元,承领官地,按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创建了台东商业市场,定名为胶澳台东区商业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呈报北洋政府实业部。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3)

1928年2月4日,台东商业市场被核准发给注册执照。商业市场分东西南北四门,正门(北门)在台东三路,南门在台东一路,西门在昆明路,东门在福寺路。据《青岛指南》记载:“商业市场,为商人杨圣训等集股所建,完全为商办之市场。内部组织,除蔬菜摊贩,鱼肉市场,及洋杂货铺,估衣铺等外,并设有小戏园,落子馆、说书场等,以供一般平民工余娱乐之需”。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4)

市场东门福寺路的东南角建成了一座商业茶台,由商人万仲义和刘德美出资创办,上演京剧以及一些地方戏。1939年,转由吕耕三、裴君衡、赵兰亭等人经营,改名为“东镇光陆大戏院”,以演出以京剧为主。1944年改由吕富琛、王逸尘、赵兰亭三人合资经营,改称“光陆大戏院“,除了京剧演出之外,开始播放电影。老台东的“光陆大戏院”也是仅次于“永安大戏院‘’的青岛第二大戏院。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5)

光陆戏院票据印章(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1951年4月。戏院由青岛市文教局接管。据文史藏家刘铁明先生所藏一张票据印章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光陆戏院”的标注地址是台东三路六十三号。戏院后经两次大修,更新设备,增加座位。1966年更名为“遵义剧院”直至新世纪初拆除。剧院建筑面积2651平方米,有座位1225个,舞台设备齐全,除接待演出团体外,经常放映电影。那时候,能有张票进去看电影或者是听场戏都是件很时兴的事。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6)

遵义剧院的场地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它和临近的大光明电影院也总是被周边的学校和工厂包场。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遵义剧院的娱乐活动很多,因为我那时喜欢唱歌,每遇演出,姐姐就会帮我搞票。在那里还真看过不少演出,霹雳舞大赛、吉他大奖赛、青岛歌舞团的演出等等。后来我就业在第二百货商店,离着遵义剧院更是近在咫尺,记得九十年代初还与同事去看了好几场电影。新老二百分家后我去了新二百,还会经常去剧院对面的饭店吃饭。可惜它拆除的时候没能看到,那时我已离开了原单位,随着南仲家洼的拆迁搬到了浮山后。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7)

照片中的同一位置就是当年的遵义剧院,时常会想起电影还未开场,就会从右边的大门洞进去,逛一逛台东市场楼,其实也就是沿着里面转一大圈,消磨一下时间。依然还记得一楼脚下难掩岁月痕迹的一排光滑圆润的石板路,还有那终日光线昏暗的市场楼。

八十年代台东八路50号:难忘的遵义剧院(8)

1994年,青岛市区划大调整,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台东区这个老青岛重要的建置成为了历史。台东市场楼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列入旧城改造之列,大楼里拆迁近400住户,1999年居民和经商者陆续搬离。

2002年6月,为了配合引进万达沃尔玛购物广场项目,历经七十年历史沧桑的的老市场楼消失于城市改造的大潮中。遵义剧院,这座曾经老青岛的第二大戏院就此消失了。

本文编辑参考车吉心主编《齐鲁文化大辞典》;吕铭康《老青岛第二大戏院——光陆》。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