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3日游旅游攻略:泉州3天休闲游攻略都在里面
泉州3日游旅游攻略:泉州3天休闲游攻略都在里面这幅巨作不是画成,而是通过爆破的方式,各种碎屑留在纸上的痕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里面包含了整个福建、台湾的考古历史、人文历史、社会风貌,当然重头戏是大陆与台湾的历史关系,不可分割的亲情和血缘,以及政治管理的历史。晚上的钟楼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有艺术气息,游客络绎不绝,穿梭于东西街、中山路。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距离厦门一个小时车程的港口城市,曾是经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四大港口。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了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还在著述中描绘了泉州当时繁荣的景象。近些年,泉州以各类地道小吃吸引众多的年轻游客来此游玩。
火车站没有看到繁华,只有岁月痕迹,记载着它的历史轨迹。
小插曲:在火车站口,没有网络信号,手机无法使用,急坏了我俩,出了火车站,一切恢复正常,不得不吐槽一下泉州的移动网络。乘公交车到民宿很方便,主要也是体验一下泉州的公共交通,车价每人一元,挺出乎意料的。
DAY1:泉城地标——钟楼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钟楼建成80年,历经修整,如今功能依然完好。既方便了市民和游客,也逐渐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观赏之余,给背包客最大的帮助是——不迷路。西街连着东街,分界点就是钟楼那个十字路口,它并非摆设,每隔半小时就会敲钟。
晚上的钟楼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有艺术气息,游客络绎不绝,穿梭于东西街、中山路。
老城回忆——西街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网上说: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
现如今的西街,是游客们必去的地方,虽然不是步行街,但基本上接近步行街,街道两边都是美食小吃或者是卖东西的店铺。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与活力十足的客栈酒吧交互点缀,有种岁月倒流的感觉,年轻人在这里流连忘返。
泉州印象——闽台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里面包含了整个福建、台湾的考古历史、人文历史、社会风貌,当然重头戏是大陆与台湾的历史关系,不可分割的亲情和血缘,以及政治管理的历史。
这幅巨作不是画成,而是通过爆破的方式,各种碎屑留在纸上的痕迹。
郑成功的功绩留垂青史,美名远播。
木偶戏是泉州的有名剧种,在当地的发展也源远流长。
漆金木雕的工艺令人惊叹,人物雕刻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洛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地处洛阳江口,距泉州城区13公里。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洛阳桥是一道无法复制的风景线,一石一刻都值得细细品嚼。
我们特意在下午4时左右到此,站在北岸遥看洛阳桥,它在三角梅的掩映下卸去朴实,平添一抹艳姿。
海水退潮,夕阳照在滩涂上、泛着盈盈波光。站在桥头,敞开拍照,这座曾经担当泉州和外地交通要道的古老长桥,从来不曾落寂过。
洛阳桥长834米,宽7米。建桥八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了十七次。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了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恢复了老桥面貌。
近看修葺过的古桥少了份厚重,远看洛阳桥还是古朴苍桑。
大片红树林顺风摇曳、几只白鹭掠过江面,到处觅食,一派安静和谐的场面。
洛阳桥南桥头。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桥南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旁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
“洛阳潮声”,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没有看到“潮来直涌千寻雪”的景致,仅仅体会“日落斜横百丈虹”的点点韵味......
村民们娴熟地撬着牡蛎壳,牡蛎肉还冒着“鲜气”,蘸些酱油,必是一道美味。
从桥北走到桥南后,沿桥南街逛逛挺不错的。街上的闽南风情建筑都是三层楼以上,墙面砖普遍都是红砖,家家户户挂着红灯笼,一幅喜庆祥和的景象。整个桥南社区绿植遍布,生机盎然;街道两边都有惠安女敲牡蛎壳,白胖子“咕咚”跑进了碗里,一个个剔透圆润。微风中夹杂着海水的味道,更激起吃海鲜的食欲。
门口摆放的可爱的小绿植把我们引入小院,雅致有创意,这是个文创园,承接各类活动,如游洛阳桥、访宗祠、听国学等等。
DAY2: 文创集市——小西埕从西街的一个小巷进去,类似一个文创园,比较文艺小清新。第一天下午去人山人海,里面都是年轻人,感觉和他们有差距,毕竟年龄差不可抹杀。
小西埕真的很小,占地面积并不大。可能两三分钟就逛完了。现如今,它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是行程中不可或缺的亮点。
因小西埕就在我们住的民宿旁边,是我们出去的必经之地。第二天一早,我们独揽一城,拍照随性而为,照片里只有景观,没有“闲人”,太惬意了!
心愿墙上挂满了心愿卡片,承载了太多南来北往游客的愿望,不管是否灵验,心有所想,心之若素,必定是件佳事。
有学生许愿学业有成,有情侣许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有许下身体安康家庭和谐……看着上面或稚嫩或成熟的文字,有期许,本身就是件美好的事情。
小西埕,是泉州古城改造的一个缩影。在为古城注入文创基因的同时,依然保留着泉州历史文化元素。我们在这里穿越时空,斑驳的墙面一砖一石,可以看到旧时光的影子,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百年大榕树下的秋千显得更加悠闲,让我们也体验一把“采菊东篱下”那份自在。
白天的小西埕,更多的可以看到历史沧桑感;而夜间的小西埕,会发现别样的温馨,情侣、家人相拥而行,充满着浪漫的气息。
泉州市中山路长达二公里多,路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建筑,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这条街就指泉州的中山路。
中山路贯穿城市南北,是条传统商业街。沿街的骑楼别有一番韵味,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中山路就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迹。走在这里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书籍,可以通读古城的历史。
泉州,这座福建的千年古城,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这里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而共存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体系,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信仰在这座城市里以奇妙的姿态共存。这些宗教与泉州本土民间信仰及佛、道等传统信仰和平共处,并留存有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在泉州古城随处可见。这种奇特的人文景观,被国际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南基督教堂基督教泉南堂离钟楼不远,是泉州第一座基督教堂。教堂建筑中西合璧, 颇有特色。
历史悠久——清净寺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寺现存的主要遗址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其中门楼是用纯绿的岩石和花岗岩砌成,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古朴大气。门楼顶层是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
清净寺自创建以来,历代穆斯林相继集资修葺,并勒碑为纪,保存寺内。现寺中还有值得重视的附属文物,如历年遗留下来的汉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为珍贵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也嵌置于寺北的墙壁上。
与门楼相连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
在寺一角,摇着木椅,吃着零食,聊着家事,悠哉悠哉,这也许就是旅行的乐趣,天马行空,逍遥自在!
府文庙广场府文庙广场,清一色花岗岩铺就,平静而坚韧,周边是以榕树为主的草坪花圃,格局怡然安静。
百年榕树就如上了年纪的老太公,胡须一大把,摸摸他的长胡须,来个亲密接触。
8点钟的广场只有几个晨练的人,听说泉州的店铺开门时间是早上9点后,生活节奏慢,做事也是不急躁。
在大树掩映下的宗祠更显肃穆,外墙壁砌得很有特色,一块块石头镶嵌其中,和石窗相呼应。
里韵味长——府文庙泉州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迹之一。其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文庙与学宫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现存左学右庙的格局形成于宋代,坐北朝南,包括文庙、学宫两组建筑。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一座石桥(名曰泮桥),九跨由16根石柱桥七墩承重石梁,中稍拱突,护以栏杆。桥上两旁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般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外行第7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桥筑于元代。
正厅上方梁上悬挂有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帝皇的钟爱有加,显示了一种极高的规格,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大成殿重檐庑殿式形制,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格。
香火鼎盛——关帝庙关帝庙位于涂门街上,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与清净寺紧紧相邻,却互不干扰。主要拜祭关羽和岳飞,都是非常受人爱戴的民间人物,香火极其旺盛,还没走近,就看到远处香烟弥漫,空气中传来特有的香气。寺庙的造型也十分夸张和艳丽,与众不同。
里面不允许拍照,看到的都是形形色色的人排队在关帝爷面前叩拜、求签占卜。所以只留下这一张图。
从关帝庙到天后宫有大约2公里的路程,我们骑上小遛,穿梭于大街小巷,领略泉城的烟火气。
妈祖之光——天后宫闽南一带靠海,普遍信奉妈祖,几乎处处都有天后宫。泉州天后宫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所有妈祖庙中现存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祭祀著名海神天后的宫庙中规模最高规格、年代较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
走进泉州天后宫,山门、戏台、天后殿、寝殿、梳妆楼等依次排列,两侧则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厢、东西凉亭等附属设施。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起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是泉州海神。
在天后宫山门对面就是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时期的泉州古城七座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遗址。
700年前,德济门曾是进出泉州的要道。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等。遗址左后方是泉郡天王宫。
蟳铺风俗村离村口还有一段距离,满眼都是这类四层楼的房子,好气派呀!
蟳埔村是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距市区10公里。因为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最吸引人的特色就是这里用海蛎壳搭建的房子(蚝壳房),还有蟳埔女的头饰也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后来村里的民居用牡蛎壳装饰外墙,形成另一种海家风格。
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古老巷道,宛若步入迷宫,除了一些石头抑或木石砖结构的老房子,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这些房子有修缮后的,破旧的,新建的,几条小巷里面有很多。
顺济宫是供奉妈祖的地方,下次来蟳埔村,直接导航蟳埔村顺济宫,可以避免少走一些弯路。
主街道上一排排小店门口,一堆堆围坐着扒海蛎子的,头戴鲜花的风情渔妇,真是难得一见的独特风情呀。
鲟埔女子花围头饰十分独特,鲟女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园心,圈戴在脑后。接着在髻心周围、左右对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艳丽的髻花、绢花或鲜花,再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使整个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美丽芬芳。这就是被称为“头上花园”的“簪花围”。
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坚守着古老的习俗,传承着祖制的文化。年纪轻的已婚的妇女仅仅插一朵小花,区分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风俗将慢慢消逝。
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凑在一起打牌,牌形大约是扑克牌的二分之一,还耍些小彩头,有胜负欲。
这是村里专门扒海蛎子的地方,渔妇们忙着手中的活,一刻也不懈怠!
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
装扮一新,一个小蟳埔女“诞生”了!
海边的小船三三两两停靠着,今天的任务看来已经完成。我们吹吹海风,感受海的宁静,静享安谧。
DAY3: 佛教圣地——开元寺有着1300年历史的唐朝古刹——开元寺坐落在西街上,幽居于阡陌小巷的背后,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庙宇为明、清两代修建。
泉州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成,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
开元寺内的东西塔堪称全国无双,也是泉州的名片和象征。这两座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也称紫云双塔,塔身浮雕精美,惟妙惟肖。
早上7点的开元寺少了寻常寺庙的喧嚣,更多了几分虔诚与清净。婆罗门的塔、 印度的柱、狮身人面的台基、神采飞扬的妙音鸟、东西对立的两塔、开出莲花的千年古桑树,都让人感到惊喜。轻轻闭眼,合掌,在桑莲法界中焚一炷香。
在泉州开元寺的每一处地方,仿佛都可以看到时光的印记,莲宫梵宇、焕彩鎏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荫,它不仅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更是古往今来泉州佛教丛林之冠。
“麒麟壁”矗立于开元寺西塔旁边东北侧,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壁高5米,宽19米,厚0.6米。仔细观赏,壁分三垛:主体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是古人敬奉的四灵之一。龙首牛尾,麟身兽蹄,作步步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垛各嵌砖刻的灵芝、牡丹、鹿、鹤,以及莲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芦、蜂猴(封侯)、松、竹、梅等,工艺精湛,气韵盎然。
威远楼威远楼,民间又称为“鼓楼”,俗称北鼓楼;现代泉州人称之为“闽南天安门”。南宋状元泉州太守王十明把泉州的北楼(威远楼)和武昌的南楼(黄鹤楼)并称为“天下名楼”;元九年秋八月(1349年),泉州长官契玉立重新择址在州衙前建造这座古泉州标志城楼,命名为:“威远楼”。上个世纪末,后移100米重建。一、二层同样均有回廊,翘脊瓦简,雕梁画栋,是座典型仿唐宋年间闽南古建筑七开间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厅屋。整幢城楼景观古朴宏伟。现二楼为展厅,免费对外开放。
城楼前是花岗岩条石铺砌而成的大广场。左前方修造一个小假山,小假山向北一面雕刻着“温陵胜迹”四个大字,下署“永康已卯仲夏”六个小字。广场中央屹立一头巨大的石雕雄狮,此乃原泉州提督军门前雄踞的文物,高度有七尺多。广场两旁种植奇花、异草和绿树。左边沿建筑一列“报廊”,报廊里矗立着《重修威远楼记》三座石碑。
南少林寺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清源山附近,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泉州少林寺是河南嵩山北少林的分寺,可以看佛寺、看武僧、看山林、吃素斋。
南北少林同源一宗。北以嵩山少林为正宗,南以泉州少林为代表,南北少林,相互辉映,齐誉于天下。
从山门进入,树木茂盛,大榕树随处可见,清修之地环境优美,游客不多,有别于商业气息浓重的北少林寺。
经过山门后,首先看到的是气势磅礴的天王殿,然后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雄宝殿、观音阁及藏经阁,左右有罗汉堂、达摩堂、执事馆、祖堂等。山门口还有演武堂,是进行武术表演的地方,免费观看。
膳房门口遇到一个俗家弟子,想必身手敏捷,打的一手好拳。
大榕树伸开枝桠如同大伞撑起来,,浓绿的树叶层层叠叠,遮住了阳光,挡去了燥热,真是个清凉修心之地。
有一段山路都是木台阶,两边都是兰花盆景,好一处清幽之地,可惜木栅栏上锁,闲人莫入。
小结:
泉州之行:气候适宜、休闲随性、乐享美食、朝拜礼佛、快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