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妈妈骂的时候你的心理感受:看到一个女孩被妈妈骂了一小时
当被妈妈骂的时候你的心理感受:看到一个女孩被妈妈骂了一小时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撅着嘴巴和妈妈说自己什么都不想喝,只想要那个樱花杯,说同桌都有好几款了。直到有一天,我在星巴克看到了这一幕,一切才有了答案。那天之后,女儿开始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看小说、不写作业。班主任不断地向我反映女儿的问题,我却束手无策,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女儿就是锁着门不想和我交流。时间一天天过去,我越来越焦虑,我始终不明白,女儿为何突然如此叛逆不听话了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好的父母,都懂得用春风化雨的智慧和温暖人心的语言去呵护孩子,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作者 | 枫子
几个月前,女儿班上进行了一次模拟测试,她考砸了。
不等我开口批评,女儿眼泪先掉了出来:“妈妈,我学不动了!我真是个渣渣。”
那天之后,女儿开始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看小说、不写作业。
班主任不断地向我反映女儿的问题,我却束手无策,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女儿就是锁着门不想和我交流。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越来越焦虑,我始终不明白,女儿为何突然如此叛逆不听话了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星巴克看到了这一幕,一切才有了答案。
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撅着嘴巴和妈妈说自己什么都不想喝,只想要那个樱花杯,说同桌都有好几款了。
妈妈瞟了一眼价格,淡淡回应:
“你那点成绩攒的积分,喝杯拿铁都够呛,你要是像你同桌一样班级前三,10个杯子我都给你买呀!”
女孩顿时泄了气,没再吭声,但妈妈却停不下来了,继续在学习上挖苦:
“难道不是吗?你语文不行,英语也差,数学直接倒数!”
“作为一个差生来讲,你最大的优势就是脸皮厚。”
“你给人家同桌提鞋,人家还嫌你蹲的慢!”
接着又开始人身“攻击”:
“看你头发帘厚的,你的眼睛能看到前途吗?”
“还有你这背驼的,哪有一点小姑娘的样子......”
“你看你一身黑衣黑裤的,真是干啥啥不行!”
妈妈那语气,那声调,实在让人窒息。
店里的一些顾客纷纷侧目,议论纷纷,期间坐在她隔壁的人更是挪了位子。
那一个小时,我感觉很扎心,因为这一幕在我家基本每天都在上演。
只是以前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毒舌”,可现在作为旁听者,我只觉得这些话每一句都夹刀带棍,既刺耳又伤人。
再看看小女孩,头低了又低,眼眶泛红,桌下的小手不停地抠着指甲。
突然,她下定决心般,抬头问了一句:
“我是不是永远没办法让你满意?”
妈妈回道:
“怎么,你差还不让人说了?”
猛的,女孩站起,跑出大门,就冲向了车来车往的马路。
所幸,女孩只是被电动车擦伤了点皮。
胆战心惊之余,我与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也像走马灯一般在我脑海中一一闪过。
那一刻我意识到,不是女儿有问题,而是我对她太残忍。
我自以为是的苦口良言,从来都不是教育,有的只是打击,只是伤害。
其实,女儿从小算的上是“别人家孩子”,懂事听话,自律上进,还拉的一手好琴,我心里一直以她为豪。
只是担心她骄傲自满,旁人越是夸她,我就越指出她不好的一面。
当女儿拿着全班第一的成绩回来,兴奋的冲我喊到:“妈妈,我拿到第一名了!”
我心里高兴,嘴里说出的话却先浇她一头冷水:
“虽然得了第一,但比起上次的考试却降了2分。”
“还有,这个考点不是做过吗?为什么还会错?”
我总是说着这样的话,来挫孩子的锐气。
女儿要是考的不好,我说话就更难听了:
“你可真是个人才,你怎么考成这个鬼东西呢?”
“下次再考成这样,你就不用去学校了,直接扫马路去!”
看着女儿愤愤然离去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又成功“激励”了女儿。
我还很擅长捧一踩一:
“小林的字写的真好啊,不像我家妞,七歪八扭,鬼画符似的。”
就是不管夸谁,都要拉上女儿做比较,以此鞭策女儿。
记得有一次,女儿哭着问我:“我是你亲生的吗?为啥你眼里别人都比我好?”
那时的我,只觉得女儿玻璃心,几句批评都承受不了,如何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李开复说: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最容易自卑,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最容易怯弱。”
我总以为打击和指责,可以让孩子“知耻近乎勇”。
却不知,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孩子,他们接收到的只是父母字面的意思,感受到的也只有挫败和无助,还有“不管我怎么努力,你都不满意”的绝望。
更不知,我这样的打击式教育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但却是有期限的。
仔细想来,女儿一步步走向差生,都是我造成的。
女儿一心期待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但我的种种负面评价不断强化她内在的认知,她想努力,心里的声音却不停告诉她:“你不行,你能力不足,你做不到。”
那些本该投入在学习上的能量,却被这样的心理斗争和撕扯耗尽。
记得那段时间,女儿对自己极为苛刻,她会因为一道错题,直接“啪”一下就扇自己一耳光,因为一道题目怎么也解不出来,罚自己抄答案100遍。
甚至,仅仅因为同桌一句“你的英语有口音”,她再也没敢在课堂上开口说英语。
女儿早就不堪一击了,我却浑然不自知,生生把女儿自信和底气粉成了碎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打击式教育不仅不能激发其上进心,还会产生五大恶果:
一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变得极度自卑;
二会让孩子失去主见,不敢争取自己权益;
三会让孩子喜欢上撒谎;
四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甚至违法犯罪;
五会让孩子出现心理疾病,抑郁甚至自杀。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孩子的心头。
就像董卿,从小在父亲的否定中长大,所以她事事要强,拿自己的“命”去拼,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可即便功成名就,她内心里的那个自卑角落,始终是她一生无法治愈的痛。
就像郝蕾,父母对她永远是打击式教育,这导致她小小年纪就学会隐藏自己的情感,从小到大,她几乎没有哭过,什么事都自己消化。
也因为想法和情绪从未被看见,她一直活的压抑而痛苦。
就像《心理访谈》节目里的大学生范成金,因为父母的嘲讽、挖苦、贬低,她最终患上心理疾病,无法和正常人交流,被迫在家啃老10年。
傅首尔说,如果一个人的童年,他最亲近的人没有向他表达欣赏和喜欢,他在成人之后,会不停地怀疑自己。
是啊,一个得不到尊重的孩子,如何寻得自信?
一个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如何获得自我价值感?
父母每一句脱口而出的贬低和打击,否定的不止是现在,而是孩子的一生。
有句话说的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教育无法重来,现在永远是改变的最好时间。
斟酌再三,我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
- 给女儿道歉,重塑亲子关系
当天夜里,我给女儿写了一封道歉信。
在信里,我首先诚恳地向女儿认了错,并将心底里的这3句话说了出来:
1. 女儿,其实你一直都很优秀,你第一次背出一首诗,你小提琴考级成功,你考了第一名,你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你进步的点点滴滴,妈妈如数家珍,你是妈妈的骄傲,一直都是。
2. 你的努力,你的坚持,你的辛苦,妈妈其实都看在眼里,妈妈想告诉你,我爱你,仅因为你是你,你成绩好,又或者不好,都不影响我爱你。
3. 考砸了没什么,一次考试而已,其实,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从失败中爬起,我们下次才能走的更稳。你慢慢来,妈妈也放下焦虑,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
这一次,我大大方方地说出了自己爱和接纳,表达了对女儿的肯定和认同。
感受到我的变化后,女儿也慢慢愿意对我敞开心扉了。
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宝贵的道理:
和谐的亲子关系,温暖的家庭氛围,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 用“赏识教育”,帮女儿重建自信
心理学家田宏杰说:
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学会一种新知识时,他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快感,父母的及时肯定,会促进孩子以后更有动力去完成和挑战更难的任务。
所以,只要孩子有一点小成就,哪怕她只比昨天多对一道题,多考一分,多进步了一点点,我都会去鼓励、肯定她。
这其实就是在强化孩子的愉悦感、成就感、胜任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的学习走向正循环。
- 强化正确行为,提升孩子的价值感
有一天,女儿不用我催促,就早起晨读了。
我很高兴,赞赏了女儿的学习态度:“你真自律,一个人能自律,以后学什么东西肯定都能坚持下去。”
女儿一脸振奋,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都在表现自己的坚持。
樊登老师表示,如果父母能看到并肯定孩子行为背后的自主能力,就可以塑造孩子的正确行为,提升孩子的价值感。
所以,与其挖苦,父母不妨称赞并强化孩子的自控、自律、守时、耐心等品质,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孩子才能常怀上进之心。
培养孩子自我良好的感觉,才能激发孩子改变的信心和动力。
最近看了一个小故事,颇有感触。
女孩太调皮,被教练打击:我不喜欢你,因为你很丑。
多么伤人的话,女孩却笑嘻嘻回道:嗯,我知道了,然后呢?请继续……
十分钦佩这位妈妈,因为她在女儿的心田里洒满了阳光,女孩才不惧外界的打击。
其实,养育孩子就该如此。
鼓励孩子的进步,孩子才能一步步成长起来。
肯定孩子的成就,孩子才能垒出自信的大厦。
欣赏孩子的优点,孩子可能生出无限的力量。
最后用马克吐温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
别将时间浪费在
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
用时间去爱吧,
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