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国时期的上海舞厅:民国青岛引领时尚

民国时期的上海舞厅:民国青岛引领时尚号称东亚第一“爵士乐队”的,是一支来自俄国的乐队,他的创始人是一位俄国音乐家叫做郁达夫的文章中写道,自己和友人的交际方式之一,就是“去Charleston舞场看过跳舞”。郁达夫用英文表述的这家舞厅,是青岛早期最火的舞厅,没有之一,它的汉语音译名字是“却尔斯登”,位置在今天的市北区冠县路23号。很多人把青岛作为避暑首选,包括蒋介石、戴笠、二陈、曾琦等在内的很多国民党高层,都来过此地。同样来此的还有很多文化名人,比如沈从文、老舍、二萧等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青岛,可谓名士云集,群星璀璨。1934年7月13日到8月12日,著名诗人、作家郁达夫先生,曾经携家眷从杭城来青岛避暑,整整住了一个月时间。中午在会泉浴场(今第一海水浴场)游泳,在亨利王子饭店(今栈桥王子饭店)晚餐,之后到青岛咖啡饭店喝咖啡,再去各大舞厅跳舞,这就是当时青岛最火爆的生活,完全不像现在这样枯燥无味。民国时代的青岛,在时髦事物的泊

民国时代青岛曾有“舞厅一条街”,“坐台”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民国初年,新思想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很多外来事物走进人们视野。1920年代,作为西方音乐的经典形式“爵士乐”被殖民者们引进中国,这种音乐的名称,来自美语“jazz”的音译,把它翻译成爵士,或许会有“贵族音乐”的先入为主印象。

其实不然,爵士乐代表着自由的节奏和风格,最初诞生于美国黑人中间,它具有丰富的西方文化特征,极具个性的音乐演奏形式,引入中国以后,很快就被上流社会所接受并且传播开来。最初它出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思想冲击最强烈的城市,比如上海,再比如青岛。

它的表演,主要在舞厅里,作为舞曲的形式存在,都是专业的乐队在现场演奏,以华尔兹(三步)、福克斯(四步)、探戈、伦巴这四种舞蹈伴奏作为常见,这种舞蹈又称为“交际舞”。在舞厅里跳现代舞,在动作中沟通和拉近距离,是很新鲜、很时尚的事情。

民国时期的上海舞厅:民国青岛引领时尚(1)

文人眼中的青岛夜生活

很多人把青岛作为避暑首选,包括蒋介石、戴笠、二陈、曾琦等在内的很多国民党高层,都来过此地。同样来此的还有很多文化名人,比如沈从文、老舍、二萧等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青岛,可谓名士云集,群星璀璨。

1934年7月13日到8月12日,著名诗人、作家郁达夫先生,曾经携家眷从杭城来青岛避暑,整整住了一个月时间。中午在会泉浴场(今第一海水浴场)游泳,在亨利王子饭店(今栈桥王子饭店)晚餐,之后到青岛咖啡饭店喝咖啡,再去各大舞厅跳舞,这就是当时青岛最火爆的生活,完全不像现在这样枯燥无味。民国时代的青岛,在时髦事物的泊来接受方面,绝对不属于魔都上海,而且灵秀更有过之。

青岛的舞厅主要分布在欧人区和华人区交界的附近,冠县路、沧口路、临清路、聊城路一带,而位于小港至大港之间的冠县路一带尤其集中,竟然分布了六家,可谓“舞厅一条街”。

郁达夫的文章中写道,自己和友人的交际方式之一,就是“去Charleston舞场看过跳舞”。郁达夫用英文表述的这家舞厅,是青岛早期最火的舞厅,没有之一,它的汉语音译名字是“却尔斯登”,位置在今天的市北区冠县路23号。

民国时期的上海舞厅:民国青岛引领时尚(2)

民国青岛的首家爵士乐队

号称东亚第一“爵士乐队”的,是一支来自俄国的乐队,他的创始人是一位俄国音乐家叫做

叶儿莫尔耶夫,他的乐队最初在魔都上海组建,时间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的1923年。乐队的最初成员,基本上都是俄国人。

乐队在中国每年都会安排去本国侨民比较多的武汉、青岛等城市演出,在青岛巡回演出时候,市场极佳,大受欢迎,它也成为了青岛人的爵士启蒙乐队。

民国青岛的俄罗斯侨民比较多,而且青岛的上层人士欣赏水平比较高,消费能力也强,因此乐队最后留在了青岛。

叶儿莫尔爵士乐队特别受到青岛上层人士的欢迎和喜爱,在青岛掀起了一股时尚的爵士风情,作为乐队核心的音乐家叶儿莫尔耶夫,还是一位优秀的作曲,他创作的《在玫瑰色的海面上》、《相聚又别离》等乐曲,甚至被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优选并录制唱片。

民国时期的上海舞厅:民国青岛引领时尚(3)

红极一时的Charleston舞厅

郁达夫心心念念的却尔斯登舞厅,在冠县路西边,是民国青岛最大最热闹、同时也是最专业的豪华级别舞厅,内部装修高档而典雅,舞厅内部两个区域,东边是舞厅,西边有个休闲咖啡厅。

舞厅里特别聘请的专业乐队,据说来自菲律宾,光顾的舞客基本上都是上层社会人士,有文化有品位,所以舞厅环境氛围高雅,这也是它受欢迎的原因。

舞厅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伴舞女郎,她们有的来自俄国,也有的来自上海,优雅大方,舞技高超。作为专业舞厅,Charleston里面的都是职业舞女,因为交谊舞的动作,都是男士搂着女士腰部,所以这种舞蹈又叫“贴面舞”,舞女被叫做“货腰女郎”。

想要进入却尔斯登舞厅,需要购买舞票,专门用来消费舞女使用。当时进入舞厅消费,与心仪的舞女跳舞,不能现金必须使用舞票,每跳完一支舞就给舞女一张,实在喜欢也可以给二张三张或更多。

三十年代的价格是一块钱三张,也算不菲,当然有大方的常客,可以一次购买一打(一百张),舞厅可以实行九折优惠,能一下子掏出这么多钱来娱乐消费,绝非平常人家可比。

客人如果有了自己特别喜欢的舞女,可以跳舞之后进一步交流,比如邀请到自己的座位上,喝饮料、吃点心,这些东西都是舞厅提供,价格自然不便宜,也是舞女为舞厅带来的收益一部分,当然,舞女陪坐或喝酒,也要通过舞票收费。客人要求舞女就坐聊天,称为“坐台子”,这个词语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使用,语意略有区别。

民国时期的上海舞厅:民国青岛引领时尚(4)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关注。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侵权即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