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另有传闻,说许合子"遇高秋明月,台殿清虚,喉啭一声,响传九陌",除了声音的感染力,还音域宽广,嗓音高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进入宜春院之后,某次唐明皇特旨召见许合子,要她表演歌舞,并安排了乐工李谟吹笛伴奏,这个情景,记载于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一书的"歌"篇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明皇尝独召李漠吹曲逐其歌,曲终管裂,其妙如此。"伴奏师的笛子跟不上许合子明亮的歌喉,笛管都崩裂了。关于许合子,或许是她的妓人身份,正史《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没有记载,而散见于野史和笔记中。据说此人"美而慧,善辞歌,变新声",才貌双绝,聪慧过人,在音律方面的才赋尤佳。她不仅年轻貌美,声音甜润,而且擅于通过嗓音的变化,演绎歌曲辞赋中的思想意境,还能更托陈出新,是唐代名副其实的女歌手和音乐家。轰动长安的女歌神另有其人唐代历史上,并没有"许鹤子"这样一位绝世歌神,真正存在于长安的是另一位女性音乐家"许合子",她才是《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1)

暑期爆剧《长安十二时辰》,描述了大唐长安城内,在靖安司的主持下,用24个小时破获大案的故事。其中有一段,万人聚集街头花台欣赏歌曲的情节,清歌长长,曼舞飘飘,令人印象深刻。

跟随舞乐的节奏,台下男女老幼无数观众,沉浸在歌舞声中,神情陶醉,热泪盈眶,比之如今追星时的场景,半点也不差。这是长安第一歌舞名伎"许鹤子",演唱一曲诗仙李白的《短歌行》,"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短歌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以及时光短暂的珍惜。乐户女子丁瞳儿曾经为张小敬唱过这首歌,但是许鹤子与丁瞳儿,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前者是众星捧月的盛世歌舞伎,后者是飘零落魄的乐户女子。

这也是安康盛世的浮华掩饰下,黎民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人唱来,其中饱含的乐观朝气与颓废哀婉,彰显了不同人面对不同命运时,迥然不同的境况。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2)

轰动长安的女歌神另有其人

唐代历史上,并没有"许鹤子"这样一位绝世歌神,真正存在于长安的是另一位女性音乐家"许合子",她才是《长安十二时辰》一剧中女歌神的原型。

许合子,又名许和子,原籍江西吉州永新(今江西吉安永新县),家族世代乐工,她以民间歌手闻名。开元末,她被朝廷选入宫中,进入教坊"宜春院"为内人,后改名为"永新"。

关于许合子,或许是她的妓人身份,正史《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没有记载,而散见于野史和笔记中。据说此人"美而慧,善辞歌,变新声",才貌双绝,聪慧过人,在音律方面的才赋尤佳。她不仅年轻貌美,声音甜润,而且擅于通过嗓音的变化,演绎歌曲辞赋中的思想意境,还能更托陈出新,是唐代名副其实的女歌手和音乐家。

另有传闻,说许合子"遇高秋明月,台殿清虚,喉啭一声,响传九陌",除了声音的感染力,还音域宽广,嗓音高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进入宜春院之后,某次唐明皇特旨召见许合子,要她表演歌舞,并安排了乐工李谟吹笛伴奏,这个情景,记载于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一书的"歌"篇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明皇尝独召李漠吹曲逐其歌,曲终管裂,其妙如此。"伴奏师的笛子跟不上许合子明亮的歌喉,笛管都崩裂了。

另有五代时学者王仁裕所著《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直千金。"说许合子每次在御前表演时,为她伴奏的丝竹管弦的声音,都压不住她高亢的歌声。作为帝王中顶级的音乐家唐明皇,也要赞叹说,这个女子价值千金。对她宠爱倍加,可谓名副其实的"金嗓"。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3)

官民同乐的盛世大都

中国拥有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礼仪传统,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乐"的引导和教化作用。作为中华文明和国力繁盛的顶峰,唐代时期的艺术氛围无出其右者,玄宗李隆基作为盛世带头人,对音乐有着近乎痴迷的特殊爱好。

在他的安排下,开元二年(724年),唐都长安设置了左右教坊,专门掌管宫廷徘优杂技等演艺事项,其中的"宜春院",属教坊司职下的宫廷音乐机关,专由乐舞技女子充任。唐代国子司业(掌国子监及各学的教法、政令)的官员崔令钦在《教坊记》中写道,"妓女入宜春院 ,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在皇帝面前表演)"。

"宜春院"设在京城东面的东宫内,与承恩殿宜秋院并列。那里是个研习技艺的良好场所,三面临水,一面靠山,环境秀丽,为风水绝佳之地。许合子就在这里,成长为一名才艺俱佳的优秀歌手。

《旧唐书》中"贾曾传"载,"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在皇廷的带动下,整个长安城乃至大唐全境,都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甜美盛世中。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4)

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某次,唐玄宗李隆基"赐大酺于勤政楼",并且命令宫廷的歌舞百戏表演助兴。那次活动,唐玄宗邀请了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还邀请了长安城内的平民百姓,算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庆典扩大活动"。因为这一天是李隆基的生日,他要搞一个盛大的生日宴会。

唐玄宗本想营造"与民同乐"的氛围,结果没想到,整个会场来了大批的民众,"观者数千万众",聒噪的人太多了,居然压过了演出的声音,"喧哗聚语,莫得闻鱼龙百戏之音"。执事官维持秩序,杯水车薪,根本就不管用。李隆基就很生气,作为皇帝,要看个节目都办不好,感觉属下非常无能,于是拂袖站起,就要离席而去。

大内官高力士不愧为多年御前行走,他想了个主意,"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让许合子出来唱一嗓子,就能压住现场的喧闹。李隆基想了想,就同意了。负责排演节目的官员,马上请许合子上台,表演一曲歌舞救驾。

许合子接到诏命,"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她的美丽姿容和婉转歌声,立时震撼全场,达到了很好的现场效果,"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全场观众都安静的听她演唱,李隆基的气消了,她那富有感情的歌唱,深深地打动了全体观众。

一曲歌罢,全场听众欢声雷动,从此之后,许合子在长安又获得了新的雅号,称为"永新善歌"。盛名传播于九州四海。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5)

盛唐时代的音乐家们

许合子与《清平调》的诞生。曾经"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醉仙李太白,也是李隆基的御用文人。天宝二年(743年),唐玄宗传御令,要文武百官到皇宫御花园赏花,李白也在其列,李隆基让他现场作赋。才华绝代的李白不负圣名,《清平侧调三章》顷刻而就。李隆基龙颜大悦,立即诏命许和子入御花园,为李太白的新词谱写新调。

许合子作为当时追求新潮的音乐人,非常擅长处理词调变调,她拿到李白的手稿,吟诵再三,认为"侧调低沉喑哑,与清平调曲意不和",遂将侧调删去,变为二调。唐玄宗精通音律,他认为许合子的建议很有道理,当即令乐官照办,一改之下果然更佳。一个著名的曲牌《清平调》就这样诞生了。

奈何身在帝王家。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中,两京陷落,唐朝乱成一锅粥。音乐人许合子不得不逃离曾经的盛世。逃难中,她与一位士人相识并结合(另一说为内廷笛手李谟),他们避祸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许合子夜晚在舟上弹奏《水调歌》,被同在此地避乱的金吾将军韦青听出,说"此永新歌也!"韦将军走上船去,果然是昔日歌神许合子,"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二人相对而泣,感慨盛世的繁华如梦影一般。不久之后,许合子即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人世。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6)

念奴成就了曲牌《念奴娇》。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的女歌手,她的歌声激越清亮,与许合子各擅胜场。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中有一首诗,写道"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说有一天晚上,皇帝突然要见念奴,谁知念奴已经休息了,只为宫中催促的焦急,不得不暂时取消宵禁,特别允许街上点燃蜡烛,为念奴照明。可见皇帝对这位歌女的宠爱。

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又是一位风华绝代,声越九霄的音乐奇人,念奴也是"宫妓中帝之钟爱也",后世传颂的著名曲牌《念奴娇》就是因她而生。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7)

李龟年不愧"曲乐之祖"的号称。李龟年(696-762),祖籍邢州柏仁(今河北隆尧县),谏议大夫李景伯之子,唐朝开元年间的著名音乐家。李龟年除了擅长歌唱作曲,还擅吹筚篥,敲奏羯鼓。

他与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共同创作了著名的《渭川曲》,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们兄弟的技艺高超,经常出入宫禁,为贵族豪门常客,得到赏赐无数,据说在东都洛阳的宅第,规模甚至超过了公侯。

不久,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李龟年避乱流落到江南以卖唱为生(今湖南一带),每逢良辰美景时节,李龟年感怀心事,便演唱几曲抒怀,听者无不泫然而泣。

后来诗圣杜甫也流落到江南,某次意外听到了李龟年的演唱,写了一首《江南逢李龟年》,词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而李龟年流浪时,最喜爱的是王维的《红豆》词,又叫做《江上赠李龟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8)

帝王中的顶级票友——李隆基

李隆基是一位极富音乐天赋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作为唐代的音乐爱好者,他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音乐家。

李隆基不仅能够编写乐曲,创作改编了《夜半乐》、《小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传世佳作百余首,还能操作演奏汉族和胡人的许多乐器,如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等等,在音乐方面可说是无一不通。

在玄宗时代,大唐帝国建立了宫廷的音乐机构教坊、梨园。教坊,是教授培养音乐艺人的地方,而"梨园"则是训练戏剧演员的场所,里面是皇帝亲选的"伎子弟三百",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不得不说,唐明皇拥有上天赋予的特质,他的乐感敏锐异常,经常到梨园去,查看演员们的训练情况,亲自讲解戏文和传授技巧。

在梨园合奏的时候,他在旁边静听,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乐队,"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稍微有人出错,他都能觉察,马上给予纠正。从玄宗往后,"梨园"就变成戏班的代称,玄宗皇帝则变成了梨园弟子的守护神。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9)

关于《霓裳羽衣》的来历,也与唐玄宗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曲子的前身,是西凉节度使杨敬述向朝廷呈献的天竺乐曲《婆罗门》。此曲进入宫廷之后,唐玄宗对它十分喜爱,花费心血进行改编创作,产生了《霓裳羽衣》曲。后人崇尚这首名曲,将其神化为玄宗游月宫时所记仙乐而作。

无论怎样,《霓裳羽衣》曲在宫廷中广受欢迎,经常排演全套的大型乐舞曲供皇帝欣赏,其中最让玄宗皇帝难忘的,无过于贵妃杨玉环的曼妙舞姿。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诗中写道,"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落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

在唐玄宗的支持下,杨贵妃不仅能够熟练的表演这支舞曲,还能够向宫廷乐坊的妓人传授技巧。《霓裳羽衣曲》在太常寺、太乐署、教坊,梨园等音乐官署中均有表演,轻歌曼舞是盛唐气象的象征,此曲寄托了帝妃的千古爱情,成为盛唐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关于器乐的操演,还有些有趣的典故。据说,羯鼓源于外族部落,是一种细腰的乐器,传入唐都后深受宫廷喜爱。

号称大唐贤相的右宰相宋璟,也是一位深爱声乐的票友,他擅长敲击羯鼓,曾赋诗描述演奏羯鼓的最高境界,"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山峰取不动,雨点取碎急",要求身体头颈端而不动,手中操作却要密集繁复。达到这个境界是很难的,称为羯鼓的最高超技术,称为上乘境界。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10)

唐玄宗对羯鼓有着极高的认可,称它是八音的领袖,其他乐器都不能与之相比,井创作鼓曲《秋风高》,每当秋高气爽,即奏此曲。

唐代音乐家李龟年也非常擅长羯鼓,曾经在皇廷为唐玄宗表演,大家都非常惊叹于李龟年的技艺。李龟年也是面有得色。

唐玄宗却是微微一笑,询问李龟年,练习羯鼓这么努力,打断了多少根鼓杖。李龟年很得意的说,他打折了五十只鼓杖,才到达今天的成就。

唐玄宗点头说,能有李龟年这样的成就,也算是很不容易得了。他下的功夫比李龟年多一些,后宫打折的鼓棒有三个大立柜那么多,已经不下数百根了。君口无戏言,李龟年听了唐明皇的话,心中愧疚不已,再也不敢妄言自己的音乐成绩。

有万世的梦想,却没有万世的荣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自范阳叛乱,兵势甚大。《次柳氏旧闻》记载,玄宗本人计议逃奔蜀中躲避兵祸,临行前置酒践行,诏令善唱者登楼表演,演奏他最喜爱的《水调》,音乐起时,这位盛世帝王"潸然出涕"。

此时此刻,帝王与飘零异乡的乐女心境是同样的,玄宗皇帝知道,自己一手建立的煌煌盛世,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唐明皇影视形象:长安街头的娱乐盛典(11)

(图文资料来源:互联网公众网络,侵权即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