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用不了了吗?是破除知识壁垒的第一步
知网查重用不了了吗?是破除知识壁垒的第一步1999年10月,科技部、税务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总局等五部委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光盘及数据仓库」(CAJ-CD)这一知网的前身产品,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999年6月,正式开设「中国期刊网」。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虽然知网看起来是一个商业公司,但历史上,它从一开始就是“公器”,是一个定位“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根据知网自己的「CNKI工程大事记」介绍:1995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正式立项,该项目由清华大学设立。在一年后成立了电子杂志社。
在被网友「声讨知网」口诛笔伐了几个月之后,知网的一家独大空手套白狼终于迎来了社会主义铁拳重要的一击。
5 月 13 日下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告,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对此,我们的观点非常明确,拍手称快,但这只是拨乱反正迈出的第一步。从知网开始,要刹住中国互联网近年来的一股歪风,要重铸互联网的良性增长生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为什么说知网代表着“歪风”?这又是怎样一股歪风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虽然知网看起来是一个商业公司,但历史上,它从一开始就是“公器”,是一个定位“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根据知网自己的「CNKI工程大事记」介绍:
1995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正式立项,该项目由清华大学设立。在一年后成立了电子杂志社。
1999年6月,正式开设「中国期刊网」。
1999年10月,科技部、税务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总局等五部委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光盘及数据仓库」(CAJ-CD)这一知网的前身产品,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
在中国互联网萌芽期,知网确实是免费的。只是后面这资源越做越大,人人都要用它,它终于也能坐收渔利。这渔利收得舒服了,终究变成了理所应当。
那么,问题来了,知网该不该收费?
在商业上,其实除了盈利模式,更重要的还是商业伦理。
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知识付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有价值的知识付费是合理的。
但这里面,知网的相当一部分资源,并不包括其内。
这是因为,知识的产出方,比如赵德馨教授等,作品的收益权的根子在他们;知网在这里,相当于守门人,收钱进门看文章,但对作者一分不给,这就在伦理上完全成为了空手套白狼的贩子。
赚钱丢名声,说的就是知网这种事。
知网作为国家级平台都这么干,对公众和全行业成了一个影响极大隐性负面示范案例,近年来互联网人人搞知识付费,其实乌烟瘴气的很多,许多常识性的知识也设卡设坎,其结果是阻碍知识的交流和融合,这也是我们开头就说知网代表着“歪风“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合理存在的知网呢?
第一点,应该是未经收费授权的文章,可以免费。
事实上,有大量的文章作者并未正儿八经的向知网授权过它收费的权力;有很多过往的没有什么价值的综述性文章,本身就应该免费。
第二点,作者授权收费的,应该收费。作者应该获得分成收益。
这点没啥好说的,作者要收费的,应该收费,但知网要把应得的钱付给作者。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知网要有新的定位——你到底以后要当公益性半公益性的国家级知识平台,还是要继续当闷声发财的知识付费中间商?
这一点,知网的公告里面看到了一点点觉悟,但到底怎么样,得看整改效果。
为什么知网的新定位最重要?其实这要放在中美博弈大局来说,众所周知,未来20年30年,都是中美科技经济大博弈的时代。
所谓大博弈,短期拼政策拼手腕,长期拼的是国力和整体竞争力,在这其中,创新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那么美国人那边有什么呢?谷歌学术、IDATA这些,别说外国人,中国的学者都在用。不仅写论文的在用,搞科研的都在用。为什么呢?免费!干货还多。
而在这种背景下,知网这种闷声发财的行为,就好比两军对垒,其中一方的大将却忙着在兵员培训中搞收费培训喝兵血。对大局的影响是好是坏,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所以,我们说,整顿知网,很好,但仅是拨乱反正的第一步。大家也要看到,美国的科技巨头并没有放缓脚步,谷歌、微软以及特斯拉在人工智能AI的大面积应用和智能制造上的进步有目共睹;要在科技上和美国全面竞争甚至超越,国内自己得先拆掉自己形成内卷的各种壁垒,其中,知识上的壁垒是首当其冲的。
国内现在搞双循环、搞内部统一大市场,初心都很好,但产品的循环和市场的统一,乃至各种微观上的创新,都建立在知识的流通上;从知网开始,让中国内部的创新壁垒少一些,知网背后的资本少赚一点,获利的是整个国家的创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