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季节的风景:人间最美清秋天
寒露季节的风景:人间最美清秋天寒露,露滴疏桐,人间清秋。一滴寒露,点点叶黄,将人间染成清秋。寒露在清晨的枝叶凝结。山头的枫叶渐渐由绿变红,篱边的黄菊开始绽放。
寒露 · 人间最美清秋天
今日寒露,秋天的第五个节气,
是今年第一个带“寒”的日子。
深秋的气息越来越浓,
寒露在清晨的枝叶凝结。
山头的枫叶渐渐由绿变红,
篱边的黄菊开始绽放。
一滴寒露,点点叶黄,将人间染成清秋。
寒露,露滴疏桐,人间清秋。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以春分为起点,即0°,当它走到黄道195°的时候,阳历的10月8日或9日,便是寒露。
周朝人认为“寒”,是人躲进了四周堆满了保暖的草的屋子里,房子并用泥巴糊好门窗御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也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民谚也有言:“寒露寒露,遍地冷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这一个气温从凉爽到寒冷的节气,也是万物从丰盛到凋敝的过度。深秋开始,时节将晚,草木凋零,因此寒露又称为“辞青”。虽是晚景萧疏,《尚书》中的一段话却说得很达观:“雨以润物,旸(yáng ,太阳)以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
寒露时节,看似风凉露寒,却在成就深秋的美好。
寒露 · 天寒加衣
相传,寒露是为了纪念一位仙女。她的名字叫荞麦,不忍百姓受饥荒之苦,偷了天庭种子洒向人间,但无奈被玉帝发现了,并下令每年都会有一次寒潮降临人间。从此,这段时节称为寒露。
这一天,宋人会在清晨看露。白雾罩得人朦胧,稀疏的梧桐枝叶上,挂着点点露水。诗人为它写下“晓来寒露滴疏桐”,这是对寒露最美的注解。寒露,便是秋天的一滴泪。一滴落下,冷若清秋。
寒露,寒气袭人,秋天从凉爽变成寒冷,冬天正在来的路上。此时,地上白茫茫的露水重了,花草树木开始凋零,原本凉爽的风也有了寒气,吹在肌肤上,疏忽一紧,干燥又夹杂着丝丝的冷意。所以古人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古语有云:“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
约千年前,王安石在庭院散步,“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一阵风来草丛的露珠串串滚落,沾到衣衫,诗人打了个激灵,心想又到了寒气四散的时节,不知远在他乡的朋友冲卿是否有添加衣裳呢?《诗经》里说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人们缝制棉衣,希望当第一股寒气入侵肌肤的时候,可及时添加衣裳。
中国人的思念总是这么含蓄,借四时的微妙变幻,表达着“我想你”,关切着你的三餐四季。父母担心子女,无论孩子多大总担心他吃不饱穿不暖。关心远方的朋友,只能遥遥一句注意天气。心疼爱人,总觉得他笨手笨脚不会照顾自己。“天寒露重,请君添衣。”总有些爱藏在那些笨拙的叮咛里,却足以暖慰这一场渐寒的秋季。
寒露到,时间这双手就像有了魔法一样,岁月忽晚,人间露寒,身体就冷了。唯有轻轻祝福:人间冷暖处,处处有温暖。
寒露 · 露寒而冷惊秋晚
寒露时节的气温,容易发生断崖式的下滑,民间有言:“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时节骤冷,万物就受不住了。故而《周易》中寒露的卦象是“剥卦”。《彖(tuàn)传》曰:“剥,剥也。柔变刚也。”具体来说,就是剥落与侵蚀,阴柔逐渐取代阳刚。很快水渐冷,花渐老,梧叶飘黄,大地上的生命走向凋谢,只剩下一些感阴气而开的花木,因此农历九月又被称为“穷秋”“老秋”“清秋”。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秋季,鸿雁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古人将每个季节分成孟、仲、季三个月份,仲秋时节飞来南方的鸿雁为主人,季秋时节飞来南方的鸿雁为客人,仿佛先到的鸿雁在南方将温暖的家准备妥当等候着后来的鸿雁。
寒露时节天气寒凉,雀鸟都躲藏起来,古人便以为海边的蛤蜊都是由消失的雀鸟变化而来。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这是古人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记载。“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之时。 寒露时节,菊花盛开,与春季百花怒放的灿烂与热闹相比,菊花在秋季的绚丽多了一丝安静的美,而多数菊花的颜色,正与黄土地的颜色、小麦的颜色一致,构成了一幅金秋图卷。
说到菊花,中国人对它倾注了持久的热爱。梅兰竹菊是古人心目中品行高洁的四君子。明代人贾如鲁有一篇《爱菊论》,将古人何以爱菊说得很明白:只有在“金风转,天地肃,万物萧然而群芳尽落”的秋季,菊花“挺然而独秀,泰然而自若,正直浑厚之气,清逸冲穆之光,自昭彰而不容掩”,正与古人理想中的道德境界相符,作者甚至说人们之所以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
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倘若换成其他花,也许就无法表现隐居田园的陶渊明的精神气质。古人不仅采菊,亦食菊、养菊,前者如屈原在《离骚》中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品格是高洁的,他的饮食与衣饰也是高洁的;后者如明代人黄省曾撰写的《艺菊书》,此书记录了两百多种菊花,并介绍了养菊的方法,而这样的书籍在古代有六十多部。
寒露 · 物至此有收有成
寒露,最后一个收与成的季节。《吕氏春秋》记载:“季秋之月,律中无射。”是说到了农历九月,时节中的规律是阴气盛行而阳气无余,导致万物不再生长,变成收敛,是为“无射”。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得更为形象:“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草木黄落。”
这时候,古代的天子就要诏令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一到深秋,谷物囤入仓库。
不过这时候的收获与仲秋有些不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道:“山楂树高数尺,叶有五尖,丫间有刺。三月开五瓣小白花。果实有红、黄两种,九月成熟。”
在宁波的柿林村,亦渐渐有了吊红的迹象。“一夜寒露风,柿子挂灯笼。”天气的寒,也催红了柿子。此外还有“寒露蜜桃”、橙子、橘子......寒露的收获更多是果实,是红。有趣的是,书法家王羲之在送给朋友的《奉橘贴》中写道:“奉橘三百枚,霜味降,未可多得。”寒露的橘子可摘,但是还不是最好最甜的时候。
这个时节有收有成,但寒露的“成”,还在地里,是一个动词。从今日开始露水冰寒,经过它十几天一点一点的累积与铺垫,不断催促果实转化成甜蜜的味道,所谓“寒以成物”是也。
那时的人们真是浪漫,跟着时节过日子,无论耕作,还是收成;懂得追寻美好,无论饮食,还是起居。
寒露 · 不负天地之美意
寒露登秋高丨深秋,天地脱去了一身绿装,换上橙黄橘红,此时天高气爽,是看云登高的好日子,向着山往上走,随时抬头看,心随天外云舒云转。
寒露时节,虽然秋风瑟瑟,但在天高云淡中,能感受秋日的宁静致远。在漫山遍野的红黄橘绿里,有着四季交替时的绝美。其实万物并未凋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所有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所有分别,都会在别样的时刻重逢。
寒露赏菊花丨寒露,恰逢菊月(农历九月)。菊乃反季之花,天气越是露重霜寒,它越是开得艳丽灿烂。篱外、脚边、山坡,黄、白、紫、红、粉、绿……朝朝暮暮,临寒盛放,仿佛要将最后一抹夏色燃尽。
《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人们制作菊花酒,可以“令人寿长。”在文人心中,菊花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餐菊饮露,是晚秋时节一件高洁的雅事。时至今日,我们不再酿菊花酒、食菊花,却依然会为它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感到动容。万事暗淡,却有菊花明丽。
寒露吃芝麻丨寒露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芝麻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通常称为“二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不是多余的,是不能省略的。谚语说:“嚼把黑芝麻,百岁无白发”,意思是说黑色芝麻养黑发。在中医看来,黑芝麻不仅能养黑发,还有护肤美肤的作用。常吃黑芝麻,干燥、粗糙的皮肤能变得细致、光滑、柔嫩,从而延缓衰老。还有谚语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这道出芝麻与绿豆都具有排毒的功能。用芝麻榨取的香油,不仅是热菜和凉拌菜的调味佳品,也广泛用于食疗解毒。
寒露去钓边丨寒露天寒,却是鱼儿最喜欢的季节。正如俗话里说:“春钓浅滩,秋钓近边。”南方到了寒露时节,天气才凉爽起来,饱受暑气之苦的鱼儿,会游弋到浅水区。加上秋风把周边的枯叶果实吹落,鱼儿会集体出动觅食。它们的出动游弋,会变成我们的钓获和盘中餐。
寒露前后,虾蟹繁多。老南京人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所以,寒露节后,不妨进食几只肥蟹来满足自己的舌尖味蕾。
寒露吃红柿丨“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会发现满山满坡挂满了火红的柿子,圆润盈实,透着一种喜气,人们称之为“吊红”。刚采下来的柿子味道涩涩的,乡村的人们会把它放在米糠框里,将涩味去掉,再挑到集子上卖。这样的柿子剥皮吃,味道甜美、滋润可口。
寒露 · 淡看岁月忽变老
寒露,人间忽晚,岁月渐老。暑气完全停了,清晨醒来,秋风忽至,带着凉意侵入脸庞,心里便没来由地感到失落。所神伤的原因,或许是昨日还是青绿的热热闹闹的面目,今日却成了秋黄,散发出枯朽荒凉的气息。
无论过去与现在,比起热力繁盛,秋的凋敝很难被人喜欢。它代表了天地的枯槁,身体的衰老。就算是失去,我们也希望叶不要落得那么快,风不要来得那么早......就像不知道谁在歌里唱:“不知不觉叹息,叹那不知不觉年纪。”
好在,生命收起喧嚣之后,是静。好在,生命最美的体味,也是静。就像深秋有明净,可以望穿秋水;有辽阔,可以忘尽天涯;有淡然,可以云疏云卷。
管它岁月忽变老,人间到此是清秋。剩下的时日,我们就回到内心,为自己活着。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