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窦娥冤的真正来龙去脉: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

窦娥冤的真正来龙去脉: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在没有监控、也没有多少证据可以侦勘的古代,县老爷上来不由分说就是一顿严刑拷打。周青苦熬不过,只能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案件走程序上报到郡里。而当时有个在县衙打工的明白人姓于,也就是后来丞相于定国的父亲,他认为,四里八乡都知道周青是个孝顺的好儿媳,十多年了,没听说她有一点道德瑕疵,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便跑到郡里据理力争。但太守不想多事搞翻案,出于经验,他往往用恶意去推断谈人,比如,所谓的名声,很有可能是伪装出来的,毕竟人心隔肚皮,你不住在她家,怎么知道她私底下的真实面目?最终,周青被冤杀。于公争辩不过,抱着卷宗大哭了一场。可周青的小姑子认为,正常人都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理,自己的亲娘平白无故选择提前谢幕,肯定是周青在背后说或做了什么让老人不堪羞辱的事。江湖传言不是说了吗:“久病床前无孝子。”于是,周青被小姑子告到了县衙。东海孝妇:《窦娥冤》的前身《窦娥冤》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程度,

前阵子的热播剧《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可见,即便在当代,关汉卿作品背后的议题,都能与现实无缝衔接。

窦娥冤的真正来龙去脉: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1)

来源/电视剧《梦华录》海报

据当代的考据和统计,关汉卿一生大约写了67个剧目。明朝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里把杂剧分了十二个类目,其中题材多有重复,当代人将元杂剧大致分为神仙道化剧、公案剧、社会风情剧、历史剧等,除了神仙道化类是马致远的领地,其他关汉卿都有涉猎,且每个题材都有名篇。历史剧,他有《单刀会》《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尉迟恭单鞭夺槊》等;公案剧,他有《感天动地窦娥冤》《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社会风情剧,他有《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闺怨佳人拜月亭》《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等。他赋予了这些作品生命,这些篇目,也成了他的名誉代言。

比如,那出悲剧浓郁、质问天地的《窦娥冤》,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

东海孝妇:《窦娥冤》的前身

《窦娥冤》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程度,不亚于四大名著。甭管啥阶段的人群,一旦受到什么不白之冤,总要跟窦娥比一比,呼喊一句:“我比窦娥还冤!”窦娥的深入人心,可见一斑。追溯起来,窦娥的事迹其实有一个更古老的蓝本——记载在《汉书·于定国传》的《东海孝妇》。

在汉代东海郡治下的郯县,有这样一户人家,家庭成员有婆婆、儿媳周青和小姑,家里男人都集体缺席——公公和丈夫都早死,周青也没来得及生下一个孩子。周青在守寡后,所有的生活重心,就变成了遵守古代妇德教条,谨慎地孝敬婆婆。正是因为周青做得太出色,婆婆和她毫无矛盾,还总想着让她二婚再寻幸福,都被她拒绝了。就这么过了十几年。婆婆年纪大了以后,身体不太便利,日常的杂事上周青就得更上心,更吃力。所谓真心换真心,婆婆很心疼儿媳如此辛劳,不想成为她的累赘,就跟邻居闲话了自己不想活了的想法,然后上吊自杀。

可周青的小姑子认为,正常人都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理,自己的亲娘平白无故选择提前谢幕,肯定是周青在背后说或做了什么让老人不堪羞辱的事。江湖传言不是说了吗:“久病床前无孝子。”于是,周青被小姑子告到了县衙。

在没有监控、也没有多少证据可以侦勘的古代,县老爷上来不由分说就是一顿严刑拷打。周青苦熬不过,只能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案件走程序上报到郡里。而当时有个在县衙打工的明白人姓于,也就是后来丞相于定国的父亲,他认为,四里八乡都知道周青是个孝顺的好儿媳,十多年了,没听说她有一点道德瑕疵,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便跑到郡里据理力争。但太守不想多事搞翻案,出于经验,他往往用恶意去推断谈人,比如,所谓的名声,很有可能是伪装出来的,毕竟人心隔肚皮,你不住在她家,怎么知道她私底下的真实面目?最终,周青被冤杀。于公争辩不过,抱着卷宗大哭了一场。

当地人传说,周青对自己即将被冤杀是有明确态度的,她死前曾发过一段誓愿,如果自己有罪,那情愿被杀,血也顺流而下;而如果她是枉死的,血会逆流,让所有人看到她的冤枉。神奇的是,刽子手行刑完,她的血颜色青黄,溅到旁边的旗杆上,还顺着往上流。

这事以后,整个东海郡三年不下雨,算是上天对昏官的惩戒。后来,大概任期满了要换届,又或许因为东海郡三年大旱,造成民间严重的粮食危机,朝廷派新官来接任。新太守来了,考察郡内三年不下雨的原因,于公忙趁机报告,说上天是在为那位孝妇发声呢。新太守听完故事,赶紧找到孝妇的墓祭拜,又重新修缮了一下,老天这才不较劲,降下甘露,当年郡里终于丰收了。

这个案件情节跌宕婉转,有真情有无望,有天罚,最后又有转折。故事性非常圆满了。如果初听,你一定忍不住惊呼,《窦娥冤》的人物结构和故事大方向,不就和这个一模一样吗?那关汉卿胜在哪里,凭什么取代了“东海孝妇”的版本?

窦娥冤的真正来龙去脉: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2)

关汉卿墓,位于河北省安国市。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说法认为他是元大都人,也有说他是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人,这也有很多可考的证据,比如他写了很多关于山西的剧目,还有一种说法,他是现在的河北安国市伍仁村人

窦娥的悲惨童年

关汉卿的《窦娥冤》取材自“东海孝妇”,但作为一个在舞台上表演的杂剧故事,他要照顾更多观众的胃口,还要把歌曲、宾白、表演全部结合起来,因此,剧中出场的人物更多,形象也更丰富复杂。比如,“东海孝妇”里,男性角色并没有出现在家庭氛围里,《窦娥冤》却加入了几个推动情节发展的反派男性。另外,关汉卿想要表现的社会问题,也远不止于孝和冤两个议题。

在《窦娥冤》的故事里,窦娥有了清晰的童年交代,她的原生家庭就是不幸的。她原名叫端云,3岁死了娘,父亲窦天章是个穷书生,已经成家却没立业,多次与功名擦肩而过。但科举之门是每个读书人毕生的远景,“学而优则仕”也是刻入每个古代知识分子血液里的执念,所以,窦天章还想继续奋发拼搏一下。穷书生拉扯一个女娃儿,又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功名上,自然顾不上什么生计,他只好找楚州一个有钱的寡妇蔡氏借了高利贷,才一年时间,20两银子,连本带利滚成了40两,窦天章更还不起了。

蔡氏多次讨要,窦天章囊中羞涩,只能一拖再拖。经过多番往来,蔡氏见到了窦家长相乖巧可爱的小端云,便产生了一个念头:她膝下有一个儿子,年方8岁,端云7岁,年纪正好相仿,不如就让她给自己当童养媳,欠款的事一笔勾销。

窦娥冤的真正来龙去脉: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3)

《感天动地窦娥冤》,明,臧晋叔校对版,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悲剧浓郁、质问天地的《窦娥冤》,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

这不是让人卖女儿的缺德主意吗?虽说本质确实是这样,但蔡氏的提议,其实算是解救了窦天章。一个欠了一屁股债的贫户,哪有钱再供养女儿?外加上,今年的科举将近,窦天章也还在筹划着继续赶考,但苦于没有盘缠,如果把端云卖去她家,自己也能得到点资助。就这样,这个一举三得的想法,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认可,端云被卖去蔡家,婆媳关系正式搭建完毕,窦天章得到了10两银子的补助,消失在了故事主线里。

窦天章算是造成窦娥一切悲惨命运的主要人物,难道他对闺女没什么感情,只将她作为换取青云路的物件吗?非也。在将女儿交给蔡氏的时候,窦天章说了一段短短的嘱咐。他先是嘱咐蔡氏,“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算是为女儿做了最后的谈判。然后,他又转身叮嘱窦娥,“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儿嚛,我也是出于无奈。”显然,在窦天章眼里,女儿固然可爱重要,但重不过摆脱眼前的窘境和维护自己的仕途。

就这样,因为借贷和讨债,蔡家迎来了家庭新结构,小女娃端云在蔡家生活了下来,并改了新名字——窦娥。10年后,窦娥与蔡氏的儿子成亲。可惜的是,不到两年,这个儿子就死了。现在,局面回到了“东海孝妇”刚开始的设定,一个家庭剩下一老一少两个寡妇。好在,他们家靠着借贷给人,一直维持着富足状态,不用窦娥再承担更多辛勤劳作。但也正是因为借贷和讨债,讨来了造成他们家庭悲剧的直接人物。

泼皮无赖的欺压

这两年,有个叫赛卢医的借了蔡家10两银子,利滚利又翻了倍,也是多番索要回不了款,熬成婆的蔡婆婆只好亲自登门要债。赛卢医心烦她催债催得勤,又清楚蔡家势单力孤,竟一时起了歹心,要把蔡婆婆骗出去勒死抛尸荒野。然而,正当他准备行凶,有人出声制止了。来人是一老一少一对父子,老的姓张,少的叫张驴儿。

赛卢医一溜烟跑掉。父子俩询问情由,蔡婆婆一边道谢,一边毫无防备之心地把家里情况透了底。谁料,赶走饿狼的有时候不是猎人,而是更凶残的猛虎。张驴儿一听到关键信息,登时有了一个“妙招”,不如父子两个老光棍正好一人一个,要了这对婆媳。张驴儿威胁蔡婆婆,如果不同意,前面赛卢医丢的绳子还在,他们可以照样勒死她。好汉不吃眼前亏的蔡婆婆只好答应,并把人带回了家。

蔡婆婆回家后,详细解释了刚才遇到的情况和协商的结果。然而,改嫁对窦娥来说,是件比性命还大的丑事。唐及以前,人们虽然也为节妇义女唱赞歌,但那只是官方对那些愿意“自苦”的人打心底的敬佩和表彰,绝不会以此捆绑所有妇女都照此生活。但自南宋理学兴盛之后,社会风气愈加内缩,人们不止提倡做节妇,“贞节牌坊”更成了女性身上的一座大山。窦娥的主要成长环境虽然是在蔡家,但别忘了,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7岁以前,她都和那位坚守传统价值观的父亲窦天章生活在一起。窦天章读道德文章,必定也会言传身教给闺女,这种贞洁观念,不仅是整个社会风气强加给窦娥的,更是她从小就融进脑子,烙在心底的。所以,窦娥和婆婆的反应正好相反,她不仅自己不答应,还在孝字为大的时代,对婆婆也语出不满:“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

婆婆被指责得难堪,便以另一则社会通行法则开脱:“但是我的性命全亏他这爷儿两个救的。”寡妇再嫁是会被议论,但对救命恩人以身相许,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吧?

面对在道德边缘徘徊的婆婆,窦娥说话更难听了,指责她没有贞洁自守的心。可以说,窦娥的思维体系完全与窦天章一脉相承,她可以遵守传统礼教的一切规章,守寡、孝顺婆婆,但当道德和亲情有了矛盾,她选择的是捍卫心里的道德,也就顾不上说话的尖锐了。

因为窦娥的坚决不从,张驴儿父子的婚事暂时被搁置,但在蔡婆婆的默许下,俩人还是入住了蔡家。计穷之下,张驴儿想了个损招,毒杀蔡婆婆,嫁祸窦娥,再以此逼迫她与自己成婚。

窦娥冤的真正来龙去脉: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4)

《感天动地窦娥冤》,现代,戴敦邦,国画。《窦娥冤》故事原型为《汉书·于定国传》的《东海孝妇》,剧中出场的人物更多,形象也更丰富复杂。关汉卿加入了几个推动情节发展的反派男性,想要表现的社会问题,也远不止于孝和冤两个议题

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继续看剧情。张驴儿准备实施毒杀蔡婆婆的计划。当时,蔡婆婆身体不太好,说想吃羊肚儿汤,张父忙吩咐窦娥去做。待窦娥做好端来,张驴儿说还要再加点盐醋,便拿去偷偷放入了毒药。巧的是,羊肚儿汤端来的时候,蔡婆婆不舒服的劲儿又上来了,反胃呕吐,完全没有食欲,便让给了张父吃。两个人你推我让几个回合,最终还是张父吃了汤。不消一会儿,毒药发作,张父倒地。蔡婆婆吓得直哭。

此时此刻,窦娥性格里冷峻的一面露了出来,她完全没有一般妇女的惊吓和无助,她只是冷眼看着,顺便还责怪婆婆刚才不该跟张父卿卿我我,现在更不该哭。她最怕的,就是留这两个男人在家,连累自己也不清不洁。当然,窦娥的冷静也源于自身端正,那碗汤是张驴儿从她手里接过去加“盐醋”的,所以,她清醒地知道,如果汤有问题,必定是张驴儿下的药。在她眼里,这属于恶人互咬,咱没必要牵动一点情绪。

阴差阳错要了爹的命,张驴儿并没有什么心里愧疚和道德压力。甭管死的是谁,他的第一反应,还是继续执行自己的计划,诬陷窦娥下药,威胁他从了自己,否则就走司法途径去。

窦娥如同所有普通老百姓,坚信青天大老爷的存在,选择了见官处理。可惜的是,此时楚州地方官是个典型的昏官。他刚出场,就来了一段自白:“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下官楚州太守桃杌是也。”等张驴儿抓着窦娥和蔡婆婆上场,别人下跪,他也扑通跪下,说是要感谢衣食父母:“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换句话说,谁来告状,就是来给他送钱的。而作为原告的张驴儿,一定是深知地方官特色,给了银子,才敢来走“司法”途径。

太守桃杌为什么敢明目张胆的枉法,他对此早有招数:“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如果上面派人来审查案件,自己装病就行了。这样也能逃得过去?也许还真有效,惰政、纵容、办事效率极低,容易不了了之,这也是整个元代处理政事的弊端。

面对这种情状,即使再清白的窦娥,也无法逃过诬陷了。太守二话不说就按冤屈犯人的套路走——用刑。窦娥受尽折磨,还是不肯招认。一边挨打,她心里想的还是,这一切都是婆婆招来的,天下所有想二婚的都看清楚,这就是下场。我们不能苛责窦娥的见识不够长远,在整个社会风俗的强压之下,个人在这方面是没多少独断和创新能力的。

窦娥冤的真正来龙去脉: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5)

1959 年蒲剧电影《窦娥冤》剧照。张驴儿父子救下被赛卢医勒索的窦娥婆媳,却暗生歹心,想要父子两个娶了蔡婆婆和窦娥,遭到窦娥激烈反对

官老爷见窦娥倔强不怕打,就说要打老的,窦娥这才慌了神,忙认了罪。有人说,窦娥的前后作风有点矛盾,其实并没有。前面责怨婆婆乱招男人回家,是她心中的道德底线,现在不忍婆婆挨打,是她的孝心。这些传统美德,是她内心一以贯之的真理。

窦娥认罪后,被判了斩刑。所谓峣峣者易缺,她刚强正义了一生,却是最易被折断的。蔡婆婆呢?她惊呼了几句“痛杀我也”,并没有为窦娥出头的想法,比起“东海孝妇”里那个念着自己年老没多少未来,又极具有牺牲精神的婆婆自然是差远了。不过,以后人眼光来看,谁也没有资格慷他人之慨,更何况是生命。

窦娥冤在哪?

在绑缚刑场的路上,窦娥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善恶和福祸,并不是直接对应的?反抗一个入侵家里的男人,捍卫自己的贞洁名声,她的所作所为,明明没有错呀。在自己的思维体系里找不到答案,于是,她只能怨恨天地的不公。她指天问地,发出振聋发聩的怨怼:“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于是,性格和三观迥异的窦娥与蔡婆婆“各得其所”,无亲无故的蔡婆婆继续苟活于世,窦娥则被正法于刽子手的大刀之下——一个满脑子孝道、贞节等伦理观念的善良女子被一个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所迫害致死。

临刑前,窦娥呼吁天地,希望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她祈求超脱地心引力,血溅白练,一滴都不流到地上;天上的反应,则是六月天也要反常地下起鹅毛大雪;然后再大旱三年。

后来,这一切都应验了。所谓“感天动地”,就是这幅画面。

窦娥冤的真正来龙去脉: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6)

上海美术出版社《窦娥冤》连环画封面。来源/盛鹤年 《窦娥冤》

窦娥的冤,老天已经知道了,那这则冤情,是不是可以昭雪了?当然,关汉卿还要像“东海孝妇”的故事一样,写一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给黑暗的世界点亮一盏希望的灯。那位造成窦娥悲剧命运并失踪多年的老父亲窦天章再次登场。这一次,他早已金榜题名,当上了参知政事,而且专门被派下来体察滥官污吏。死去的窦娥以魂魄的形式回来,在梦中与父亲相认,并诉说冤屈,而父亲也最终为她报了大仇。

值得一提的是,窦娥与窦天章的思想有继承关系。起初窦天章得知这个杀害公公的窦娥就是自己的端云孩儿,第一反应想到的也是自家的名声问题,“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他还要诅咒这个命运凄苦、阴阳相隔的女儿永世不得为人,永远当个饿鬼。

窦娥冤的真正来龙去脉: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7)

1959 年蒲剧电影《窦娥冤》剧照。窦天章当上了参知政事,而且专门被派下来体察滥官污吏。死去的窦娥以魂魄的形式回来,在梦中与父亲相认,并诉说冤屈,而父亲也最终为她报了大仇

如果说“东海孝妇”强调的是孝和冤,窦娥则身兼这两方面,却又比周青背负的更重。只看这“五世无再婚之女”就可知道,杀死窦娥的,除了恶人与昏官,还有父亲与她自己,甚至整个时代的压力。

在元代,关汉卿就已经被誉为元曲作家之首。近代学者王国维更是直接评价说,关汉卿是“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如今我们提到元曲作家,脑子里给出的第一个关键词,几乎也是关汉卿大名,可以说,他的名字,已经与元曲画上了等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