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对化肥使用量有何影响?():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对化肥使用量有何影响?():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国农业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 于20 世纪90 年代形成了土壤、植株快速测试优化推荐施肥技术。该法以引进德国、美国的土壤、植株快速测试技术为基础, 研究了华北平原的主要作物体系, 以氮、磷、钾养分资源的不同特征为依据, 提出了建立“同步作物根系吸收与土壤供应的氮肥实时监控—磷、钾肥恒量监控—微量元素因缺补施冶的技术体系。该法以实现作物的高产为前提, 同时考虑了施肥的后效及其对环境的作用, 不但能保证高产, 又可使氮肥施用量大大降低, 受到示范区农民的欢迎, 代表了我国近期测土施肥的水平。四、土壤、植株快速测试优化推荐施肥三、“养分平衡法冶养分平衡法又叫做目标产量配方法, 该方法以土壤供肥量之差和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为依据将施肥量估算出来,“养分归还说冶是本方法的理论依据。著名的美国土壤化学家和测土科学施肥的创始人曲劳在1960 年的第七次国际土壤学会上第一次提出该方法, 后经斯坦福发展, 研

一、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

测土施肥法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具体做法是根据已有的田间试验成果和普查土壤的土壤养分测试资料, 与农民的经验相结合将土壤肥力分成若干等级, 以各种养分丰缺等级为依据, 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且将施用量估算出来。测土是该方法的核心, 测土就是根据测定土壤的养分及校验研究结果, 将对应地块的各种养分的丰缺程度判断出来, 并对施肥提出建议, 还要用以相关校验为基础的测土施肥参数和指标指导施肥实践。此法的好处是快速、简单易行、廉价并具有针对性, 可以服务到每块地, 提出的施肥种类及用量与当地农民的经验值相近,易使农民接受。选择测试方法及确定指标是该法的核心。该法存在以下缺点: 土壤碱解氮和植物的相关性低, 与对指导科学施肥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测定方法不同, 土壤有效养分丰缺指标值也不相同, 不同作物和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样,施肥量的推荐值更多地依靠经验, 不易实现准确和量化, 也没有宏观调控的功能; 我国的土壤类型众多, 种植体系很复杂, 已经建立的针对具体种植体系、具体地区和具体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覆盖面不够广泛。这些都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

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对化肥使用量有何影响?():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

二、“土壤临界值冶配方施肥法

土壤临界值法是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在不同层次上的延伸,是一类测土施肥方法的统称。磷肥临界值法、土壤速效氮临界值法、土壤微量元素丰缺临界值法等是其代表方法。磷肥临界值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加入土壤的浓度不同的水溶性磷同土壤吸附平衡后测定的土壤有效磷的比值当做土壤磷肥指标值来给出磷肥用量的建议值。施肥量对不同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吸附固定力也被考虑在内。土壤吸附等温线法、土壤磷吸收系数法等与之相似。土壤速效氮临界值法是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对作物根层土壤的硝态氮进行测定, 用长久以来试验资料中作物某个产量水平相应时候的土壤硝态氮值将测定值的差值减掉作为氮肥施肥建议量。用此法得出的土壤硝态氮值是绝对值, 不用校正。土壤微量元素丰缺临界值法, 不同农作物对微量元素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异, 缺少与富足之间有比较窄的范围, 所以在推荐施肥和土壤微量元素丰缺判定中用得最多的是一个土壤微量元素的丰缺临界值。如果比此临界值高, 那么土壤中就不用施微量元素。很多学者在区域范围里对土壤氮、磷临界值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结果, 不过因为有很强的地域性,无法在全国实行大面积推广。

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对化肥使用量有何影响?():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

三、“养分平衡法冶

养分平衡法又叫做目标产量配方法, 该方法以土壤供肥量之差和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为依据将施肥量估算出来,“养分归还说冶是本方法的理论依据。著名的美国土壤化学家和测土科学施肥的创始人曲劳在1960 年的第七次国际土壤学会上第一次提出该方法, 后经斯坦福发展, 研究出了用养分平衡法计算施肥量的公式。

农作物生长中需要的养分由肥料和土壤两个方面供给是养分供应法的核心方面。“平衡冶指的是经过施肥将土壤不能满足作物需求的那部分养分补上。调整作物养分的供需平衡, 以实现目标产量值。概念清晰、理解和掌握都很容易是其好的方面。此法也有不好的方面, 一是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值是相对值, 它和作物养分吸收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 施用恒定数值对土壤养分测定值进行校正, 其合理性有待确定; 二是肥料利用率有很大的变化, 作物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不同、管理措施不同等都会对肥料利用率产生影响; 三是没有用以确定目标产量的客观指标和方法。此法有多项参数是通过校正及估算得出的, 这就影响了该方法的精确度。早在20 世纪60 年代, 我国就已将养分平衡计量施肥法引进。即使此法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 但因为养分平衡计算公式中的“土壤供肥量冶要经过相同条件的田间不施肥区的作物产量推算,因而更加倾向于“经验冶。20 世纪70 年代初我国引入“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冶, 田间试验结果推算土壤供肥量被校正后的土壤养分测定值所替代, 经过化繁为简, 将养分平衡法应用及推广到我国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养分平衡法基本原理的依据是养分平衡公式:施肥量= (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 / 肥料利用率该方法的好处是概念清晰, 理解、掌握和推广都很容易。其不足主要有: 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是相对值, 其与作物养分吸收量之间是对数曲线关系, 而不是完全的直线关系, 所以, 施用恒定的比例常数对土壤测试值进行校正, 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肥料利用率有较大的变化, 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不同作物、不同施肥量以及不同的水分管理条件下, 肥料利用率不同, 所以, 一个地区设定一个统一的肥料利用率值不切实际; 要用作物养分含量和作物的目标产量来计算作物的养分吸收量, 但是, 没有估算作物目标产量的客观指标和方法, 通常用3 年产量的平均值进行估算, 当种植体系不同或没有前几年的产量数据时就会遇到困难。因为这种方法有多项参数是估算或校正来的, 对于不同的土壤与不同的作物, 土壤养分的校正系数也不同, 这些都影响了运用该方法的精度。

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对化肥使用量有何影响?():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

四、土壤、植株快速测试优化推荐施肥

中国农业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 于20 世纪90 年代形成了土壤、植株快速测试优化推荐施肥技术。该法以引进德国、美国的土壤、植株快速测试技术为基础, 研究了华北平原的主要作物体系, 以氮、磷、钾养分资源的不同特征为依据, 提出了建立“同步作物根系吸收与土壤供应的氮肥实时监控—磷、钾肥恒量监控—微量元素因缺补施冶的技术体系。该法以实现作物的高产为前提, 同时考虑了施肥的后效及其对环境的作用, 不但能保证高产, 又可使氮肥施用量大大降低, 受到示范区农民的欢迎, 代表了我国近期测土施肥的水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