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白领工作的真实生活:走近冰城外来务工女性
杭州白领工作的真实生活:走近冰城外来务工女性"80后 " 小灵:把孩子接到身边就更好了铭铭目前最大的梦想就是像老板丽媛一样,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美甲店。丽媛是铭铭的老乡,两人经历十分相似。在铭铭眼中,丽媛是 " 偶像 " 一样的存在,在哈结婚生子,开办了美甲店和汽修店,攒下了很多回头客,带出了不少女徒弟 ……" 我非常喜欢哈尔滨,这里的人热情、时尚,懂得生活。" 铭铭说," 哈尔滨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希望有一天能在这里安家落户 ……"道外区辽河路附近某超市内,有一家约 8 平方米的美甲美睫店,23 岁的铭铭在这里工作。从大庆市肇州县来到哈尔滨不到 1 年时间,铭铭从服装导购转行美甲,原因只有一个:" 有技能心里能踏实些,生活也有奔头儿。"" 修甲型、推指皮、磨甲面、涂甲油胶、照光疗灯、清洁表层 …… 每服务一位顾客,最少低头一个小时。" 铭铭说,刚开始脖子受不了,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干哪行都不容易,不是吗?" 看着顾客满意自
ZAKER 哈尔滨记者 阴祖峰 杜菲菲 文 / 摄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哈市流入人口共有 113.39 万人,比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 64.29 万人,年平均增长 8.73%。按性别分,未婚的男性占 55.60%,比重高于女性 2.11 个百分点,有配偶的女性占 43.05%,比重高于男性 0.66 个百分点。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女性离开生长的土地,来到哈尔滨工作、生活。她们勤劳本分、任劳任怨,有的还要背负起赡养老人、照顾儿女的重担。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基本技能较低等客观因素,导致她们的就业相对狭窄,生活相对闭塞。日前,ZAKER 哈尔滨记者走近三位来哈务工女性,了解她们努力适应城市,从 " 谋生 " 到 " 逐梦 "、从 " 蜗居 " 到 " 安居 " 的故事。
"90后 " 铭铭:有技能生活也有奔头儿
道外区辽河路附近某超市内,有一家约 8 平方米的美甲美睫店,23 岁的铭铭在这里工作。从大庆市肇州县来到哈尔滨不到 1 年时间,铭铭从服装导购转行美甲,原因只有一个:" 有技能心里能踏实些,生活也有奔头儿。"
" 修甲型、推指皮、磨甲面、涂甲油胶、照光疗灯、清洁表层 …… 每服务一位顾客,最少低头一个小时。" 铭铭说,刚开始脖子受不了,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干哪行都不容易,不是吗?" 看着顾客满意自己做出的美甲,铭铭特别有成就感。经过深入学习,铭铭打心里爱上了美甲这一行当。接下来,她还计划学习美睫、文绣等,丰富自己的技能。
1996 年出生的铭铭在父母眼中还是个孩子,他们每天都会打电话询问她的吃穿用度和工作情况。" 离开家后各方面都挺好——唯一的就是想念父母 ……"
铭铭目前最大的梦想就是像老板丽媛一样,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美甲店。丽媛是铭铭的老乡,两人经历十分相似。在铭铭眼中,丽媛是 " 偶像 " 一样的存在,在哈结婚生子,开办了美甲店和汽修店,攒下了很多回头客,带出了不少女徒弟 ……" 我非常喜欢哈尔滨,这里的人热情、时尚,懂得生活。" 铭铭说," 哈尔滨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希望有一天能在这里安家落户 ……"
"80后 " 小灵:把孩子接到身边就更好了
3 月一天清晨,春寒料峭。小灵穿着旧衣服,推着三轮车,一边敲着手中的塑料桶,一边仔细盯着路边门市、楼房窗台,唯恐错过一个 " 潜在客户 "。
1989 年出生的小灵从安徽亳州来哈刚满 8 年。她和丈夫大伟类似《家有儿女》中的刘梅和东海,两人离异后带着各自的女儿结合,并生下小儿子。目前,12 岁、11 岁的女儿在老家念书,8 岁的儿子在哈尔滨。
小灵一家租住在马家沟附近一处不足 10 平方米的平房里,月租金 50 元。家电都是收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三口人都要蜷缩在一张 1.5 米的单人床上。小灵的丈夫在哈尔滨从事建筑行业,每月收入将近 5000 元,她则利用闲暇收废品补贴家用。" 收入一半以上都寄回家里,好在我妈能帮着照顾两个女儿。"
" 因为家里困难,我初中读了半年就辍学了。我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收收废品,有时要爬楼扛纸盒真的挺累,但好在时间自由。" 在小灵眼中,孩子们吃点好的、穿点好的比啥都强,但她始终无法做到均衡," 确实往儿子身上花的多一些,但女儿们很懂事,不挑。"
小灵有一部山寨旧手机,她一有机会就会蹭大商场的网和女儿们视频聊天," 要是把孩子接到身边就好了,带她们去中央大街 ……" 这么多年来,小灵一家三口只去过一次中央大街,但她始终记得,那条不收门票的大街格外繁华,儿子走得很累,但始终说不渴不要冰棍儿吃 ……
"70后 " 立波:别怕吃苦坚持下去
" 含笑剪业 " 是哈工大附近的十年老店,街坊四邻和教师同学们都知道这家店不仅物美价廉,而且童叟无欺。老板韩立波今年 45 岁,是呼兰区白奎堡大房村人,她用勤奋和坚持走过了来哈务工的 27 年。
18 岁走出家门的立波,在哈尔滨的首份工作是饭店服务员。干了三年,她觉得还是得有手艺傍身,便用积蓄报了个美发培训班,并于 1993 年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发廊。1997 年,韩立波和同样来哈务工的宾县小伙孙丙义结为夫妻,小俩口租了个一屋一厨的房子做婚房,虽然简陋,但立波还是很欣喜,因为她在哈尔滨有 " 家 " 了。
由于丙义本就是厨师,2000 年,韩立波忍痛出兑发廊,加上借款买了一个临街地下室,夫妻俩的 " 含笑饺子馆 " 开张了。也许是对美发行业旧情难舍,2008 年,韩立波租下了工大附近的一家门店,开起了自己的第三家发廊。夫妻俩分工明确,丈夫管理饭店,妻子经营发廊。
十年来,立波和丈夫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虽然房租水涨船高,但他们始终坚持老价格、好品质。这期间,立波荣获 " 哈尔滨市农民工劳动模范 " 等光荣称号,成为首批 " 全国优秀农民工 " 走进人民大会堂。今天的立波,坐拥一套 100 平方米的门市、一套 60 平方米的校区房,私家车也从国产小面包换成了如今的美系 SUV;一家三口都已办妥城市户口,完成了从 " 外来务工人员 " 到 " 新市民 " 的华丽转身。
( 韩立波生活照由本人提供 )
回顾 27 年的奋斗故事,立波深有感触地说:" 千万别怕吃苦,要有耐心、有恒劲,无论干啥都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成功。"
编辑 张春杰
值班主编 李士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