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早的化工技术,青岛民族化学工业诞生

最早的化工技术,青岛民族化学工业诞生日本人狼子野心,嚣张跋扈很不好惹。杨子生没有办法,只好委托厂子里的日本技师儿岛熊吉,去日本守备军民政部交涉此事,争取的结果是,化工厂可以不停工,但是必须异地搬迁。留得青山有柴烧,杨老板开始重新选址,搬迁到青岛北部的下四方村(现在的北山二路一带),新厂占地8000平米,比原先更加宽敞。日本技师儿岛熊吉,自以为交涉有功,向杨子生提出参加企业经营,杨子生不愿开罪日本人,只好让儿岛熊吉做了化学社的经理,自己当东家。从这一年开始,维新社引入碱性染料的生产计划。使用化学方法,免不了环境污染,化工行业尤其如此。创业初期,杨子生的化学社设备简陋,在"煮青"溶解硫化碱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硝酸烟等有毒气体,对周围造成了重度污染。上世纪二十年代,驻青日本守军曾在团岛架设无线电台,距离"维新化学社"很近,外部设备竟被大量有毒气体熏染,影响了通讯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这让日本人很

最早的化工技术,青岛民族化学工业诞生(1)

2015年8月24日上午,原四方区杭州路28号(B地块),经过三次流拍,再次走上拍卖台,终于花落青岛海云中星置业,以楼面地价4055元/平方米的地板价纳入囊中。这块难寻婆家的区域,占地150多亩,是青岛双桃精细化工的老厂区所在地。

双桃精细化工的最前身,承载着青岛民族染料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首家开始化学染料生产的工厂,可以说是"民族染料第一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截止企业搬迁之日,它已经存在了九十二年。2010年,原企业被列入老企业搬迁项目,规划迁至平度新和化工园,老厂区搬迁后的腾出地块成为地方重点招商项目。

最早的化工技术,青岛民族化学工业诞生(2)

一战爆发,催生青岛首家民族化工企业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同盟国一方的德国,为了应对战争需要,不得不将民用企业转为军工生产,许多染料厂转而生产军火,由此出口染料产量急剧下降,致使下游企业原材料捉襟见肘。1914年8月29日,协约国集团宣布对德国进行海陆封锁,切断货物输出路线,这个措施导致进入中国的染料严重短缺。

乱世总有有心人。在青岛做生意的一位蓬莱人,叫杨子生,他经营着一间福顺泰商号。青岛本土染料的极度缺乏,让杨老板看到了市场商机,他决定拿出资金开办一家染料厂。1919年9月,杨子生拿出启动资金2万银元,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支出,选择台西镇(今天的团岛二路附近)租赁房舍,开办一间染料加工作坊。

维新,在当年是很时髦的词语,杨老板的厂子,起名就叫"维新化学工艺社"。当地百姓习惯称它"维新颜色房"。有了厂子还要有人工和技术,为此,杨子生招聘了十几个工人,专门到日本聘请光田鳞治、儿岛熊吉、千渊海角三位染料技师,负责产品研制和技术把关。

"煮青"、"煮蓝"是一种用于染布的膏状或粉末状染料,上世纪二十年代,许多家庭都有自己买染料染布的习惯,当时颜色多为黑或蓝,因此"煮青"(黑)、"煮蓝"最受欢迎。用时将原料以开水溶解、调匀,把浆过的白布放进去,很快就能上色,变成黑色或蓝色,取出晾干即可,因为是加热上色,所以叫"煮"。这种染料以硫化碱溶解,可用于棉麻纤维染色。它的优势是成本低廉,染成品耐洗耐晒,缺点是色泽单一,不够鲜艳。

这种膏状硫化青染料,杨老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丹凤牌,图案为凤戏牡丹,颇有吉祥富贵的内涵。对杨子生和他的"维新化学社"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商业投入,但对中国来讲,这却是"煮青"硫化染料生产的发端,“丹凤牌”是中华民族的首个化学染料品牌,标志着青岛化学工业的走上历史舞台。

最早的化工技术,青岛民族化学工业诞生(3)

日本注资,民族企业变身株式会社

使用化学方法,免不了环境污染,化工行业尤其如此。创业初期,杨子生的化学社设备简陋,在"煮青"溶解硫化碱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硝酸烟等有毒气体,对周围造成了重度污染。上世纪二十年代,驻青日本守军曾在团岛架设无线电台,距离"维新化学社"很近,外部设备竟被大量有毒气体熏染,影响了通讯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这让日本人很受不了,他们责令"维新化学社"必须停工。

日本人狼子野心,嚣张跋扈很不好惹。杨子生没有办法,只好委托厂子里的日本技师儿岛熊吉,去日本守备军民政部交涉此事,争取的结果是,化工厂可以不停工,但是必须异地搬迁。留得青山有柴烧,杨老板开始重新选址,搬迁到青岛北部的下四方村(现在的北山二路一带),新厂占地8000平米,比原先更加宽敞。日本技师儿岛熊吉,自以为交涉有功,向杨子生提出参加企业经营,杨子生不愿开罪日本人,只好让儿岛熊吉做了化学社的经理,自己当东家。从这一年开始,维新社引入碱性染料的生产计划。

儿岛熊吉加入企业经营之后,逐步实现自己的经营思路,进一步扩大了日本资本对化学社的侵入。1934年秋,在儿岛熊吉的撮合之下,维新化学社开始与日本"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合作。儿岛熊吉说动杨子生同意,将"维新化学工艺社"改组为"维新化学工艺株式会社",儿岛熊吉自己出任社长,改为生产"桃"牌染料,此时的化工厂全盘日化,杨子生完全失去主导权。

最早的化工技术,青岛民族化学工业诞生(4)

时局动荡,杨老板的化学社被当局没收拍卖

1935年,儿岛熊吉向地方当局申请,租用下四方半壁巷(今杭州路一带)公地,设立了新的厂区。次年,儿岛熊吉的新工厂开始运作,生产冰染染料和还原染料。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维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社长改由"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总裁原安三郎兼任。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企业累计染指"维新社"长达十一年。

1945年8月15日,是个铭记史册的日子,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维新社"边缘人的杨子生获悉此事,趁日本人无暇顾及的空档,自13日起就开始组织人员向厂外抢运染料六十余吨,然后向外抛售试图收回资本。1946年11月,地方当局追究杨子生的"哄抢变卖"行为,认定为"哄抢抗战胜利物资",将"维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整体没收拍卖,由中央信托局德侨产业清理处出面,以75亿法币买下,更名为"青岛维新化学厂",杨子生一手创办的"维新化学社",到此终结。

爱国护厂,青岛染料工业的功臣

"青岛维新化学厂"成立以后,地方当局聘任高密人张少铭为代理厂长、工程师兼工务科长。这位张少铭先生在化工行业大名鼎鼎。他1930年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应用化学专业,1936年获得工科学位后,继续留校化工系深造。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少铭耳闻目睹日军暴行,即于1937年弃学回国,闭门攻读,以待来时。抗战胜利后,他接受了国民政府的邀请,在1947年至解放前的1949年两年多时间,担任青岛维新化学厂的业务负责人兼工程师。

青岛维新化学厂属上海德侨产业清理处,青岛解放前夕,管理处电话至厂方,要求化工厂资产、原料及设备转移上海。张少铭获知此时,带领工人坚决抵制。国民党军队进入工厂后,想占用存放染料及半成品库房,将库存物品带往码头运走。张少铭与工人们阻止下,厂内财产完好无损得到保护。

最早的化工技术,青岛民族化学工业诞生(5)

欢庆解放,青岛染料工业重组获得新生

1949年6月2日,青岛胜利解放,市军管会接受了国民政府在青的产业,隶属中央信托局的"青岛维新化学厂"收归人民所有。接管时,工厂已连续三年处于半停产状态,员工不足百人,厂子聘请了之前在维新化学厂担任厂长的化学专家张少铭,继续留任厂长兼工程师。

为了发展国家染料自主知识产权,张少铭积极研究改进合成技术,有效提高产能,并亲自带队指导染色使用,使新产品硫化蓝染料在国内推广,成为新中国蓝色服装的主要染料。为了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解决国家汽车轮胎化工原料问题,张少铭利用青岛染料厂积存的材料,获得质量合格化学品,投产后提供给橡胶厂使用,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3年4月,"维新化学厂"更名为"青岛染料厂",直接归属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期间,先后开发生产了许多新型染料品种,促进染料产业的品类多样化,更加适应市场需求。1954年9月2日,政务院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青岛染料厂"相继接管了许多民营企业,比如刘法五的中国染料厂、裴丰年的农民染料厂、潘鲁夫的大安化工厂,以及洪泰化工厂、宏新化工厂等数家小型"颜色房"。

1999年,"青岛染料厂"完成公司制改造,成立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第一批进入债转股企业。鼎盛时公司总占地共34万平方米,总资产6.5亿元,职工1200人。

最早的化工技术,青岛民族化学工业诞生(6)

【题外话】

2016年7月21日,双桃化工附近的宜昌路16号地块,引发了一场二十余家开发商参与的抢地大战,最终225轮限时竞价,四川蓝光以12520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拿下该地块,溢价率高达203.9%。

随后附近的万科未来城房价应声而涨,打出的广告则是"我家的房价比邻居的地价还便宜",宜昌路16号地块成为老四方区的单价"地王",也引爆了青岛市的房市大涨价。

而作为区级集中安置住房建设项目的宜昌路31号地块,原为双桃化工老厂区,闲置多年没有动静。据媒体了解,该地块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化工污染。根据法律规定,规划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类用途的土地,存在污染的,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治理修复。

2019年11月12日,有关部门的最新答复是,计划将于明年一季度完成宜昌路31号的土地供应。

最早的化工技术,青岛民族化学工业诞生(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