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卧虎藏龙的胡同:北京藏龙卧虎的一条胡同
一条卧虎藏龙的胡同:北京藏龙卧虎的一条胡同史家胡同47号院,是已故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故居。与其它宅院朱红木门不同的是,这里的大门是灰色的铁门,显得有些冷冰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荣毅仁先生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九十年代初,荣先生搬进了此院,他在此院住的时候荣登国家副主席之位,也在此院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直到2005年去世。时光荏苒,章含之的女儿著名文化人洪晃在这里慢慢长大,度过青春时代,章含之的丈夫乔冠华也在这里慢慢老去。乔冠华去世后,章含之一度不愿再住在这里。2008年,章含之去世,2011年,洪晃把史家胡同51号院交还给外交部。这里,深藏着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忆,也保存着50多年风雨挚爱。隔壁的史家胡同53号院,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民国时期,先后住过张治中、范汉杰等高官。解放后被全国妇联接收,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妇联领导都曾在此办公。1974年,奉命进京任国
如果问我到北京最想去的地方,那一定是胡同了。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承载着北京城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北京最有特色的莫过于胡同。
在北京,有这么一条胡同,它曾是大清帝国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英国威廉王子专程前来拜访,这里曾住过权倾朝野的官宦,也住过富可敌国的商贾,700米的胡同里,有无数故事,也有无数名人。它,就是我要去的史家胡同,北京最有名望、藏龙卧虎的一条胡同。
请跟随我的脚步从西往东一起来逛逛这条胡同吧。从灯市口附近的东四南大街走进史家胡同,不多远就是史家胡同59号院,大名鼎鼎的史家小学,在北京也是数一数二的名校了。中国留学史与我国近代史一样,随着国家、民族的兴衰跌宕起伏,潮起潮落。清政府1909年到1911年赴美留学选拔考试的考场就设在了史家胡同59号,曾经的史可法祠堂,后来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现在的史家胡同小学。在这些留学生里有教育家梅贻琦、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家胡适、气象学家竺可桢以及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自史家小学开始,一溜大宅门,古色古香中透着大气,给人深不可测的印象。史家胡同55号院,门前一对抱鼓石,门扇有铜包叶,顶为硬山合瓦清水脊。这里是中共元老李维汉的故居,其子李铁映一直与他住在一起,因此这里也是前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故居。1919年是挪威公使馆,抗美援朝时作过朝鲜大使馆,现在是外交部机关宿舍。
隔壁的史家胡同53号院,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民国时期,先后住过张治中、范汉杰等高官。解放后被全国妇联接收,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妇联领导都曾在此办公。1974年,奉命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就住在53号的后院,传说在这里策划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1984年,此院改为好园宾馆,门楼上是邓颖超的题字“好园”,寓意“女子园”。
说起史家胡同51号院,其实很多人都不陌生。这座院落在解放前原为香港《大公报》的北京办事处,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将此院赠送给章士钊先生。毛主席、周总理给章老此宅,有还债致谢的意味。章老先生与共产党人有仗义之交,曾募捐资助过处于艰难处境中的共产党人两万现大洋,解放后章老先生却借住在老友朱启钤家十年,于是便有了毛主席、周总理赠宅史家胡同的佳话。
章士钊逝世后,1973年12月,38岁的章士钊养女章含之和60岁的外交部长乔冠华在51号院“冒天下之大不韪”喜结连理,开始了10年的充满幸福也饱经风雨的爱情生活。当时,夫妇二人都是外交界的重要人物,但在这个院子里,更多的是两人的日常生活,与长久陪伴。章含之所著《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记录了她在史家胡同51号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将她对史家胡同51号深深眷恋的感情融化在字里行间里,感人至深。
时光荏苒,章含之的女儿著名文化人洪晃在这里慢慢长大,度过青春时代,章含之的丈夫乔冠华也在这里慢慢老去。乔冠华去世后,章含之一度不愿再住在这里。2008年,章含之去世,2011年,洪晃把史家胡同51号院交还给外交部。这里,深藏着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忆,也保存着50多年风雨挚爱。
史家胡同47号院,是已故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故居。与其它宅院朱红木门不同的是,这里的大门是灰色的铁门,显得有些冷冰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荣毅仁先生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九十年代初,荣先生搬进了此院,他在此院住的时候荣登国家副主席之位,也在此院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直到2005年去世。
1948年,这里曾做过傅作义的绥靖公署。1949年,他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任水利部部长。遥想当年,他或许就在这里,思考着中国的未来,我的心中对他充满着敬意。
史家胡同45号院,虽然门楼看上去低矮简陋,却也有不凡的过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领导者之一的孙武曾在此隐居并终老于此。
史家胡同33号院,前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曾居于此,西侧的35号院是全国妇联老年之家。
史家胡同24号院,原主人是民国时期的文艺女青年,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凌叔华。凌叔华在国外旅居30多年,在弥留之际由女儿和孙子用担架抬回到了她魂系梦牵的史家胡同24号院。这里曾是史家胡同幼儿园,现在,它是中国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同时也是第一家社区博物馆。
民国时期,文人们不定期的聚会成为一种时尚,凌宅的大书房成为当时文人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是闻名京城的“小姐家的大书房”,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泰戈尔、胡适、徐志摩、林徽因、周作人、齐白石等都曾是座上宾。
这里的故事,同整条胡同一样,是三言两语讲述不完的。于是,人们建起了这家胡同博物馆,存放着老北京浓浓的乡愁。在这里,我们能看见旧日生活的老物件,听到早已消失的吆喝叫卖声,北京老胡同的往日在这里再现,这些承载着祖辈珍贵的记忆,让我们重温这一怀旧的岁月。
这里精致高雅,却草根十足,颇接地气。院子里,参天的老槐树,吹落一树繁花,铺满苔藓遍布的青砖地,如意雕窗、古色游廓,还有那历经时光的老砖墙、老瓦当,共同撑起了京城最古典的四合院风情。走在这院子里,伴着博物馆收藏的故物与收集的故事,不免心潮起伏,或许只有在人文积淀深厚的老院子才易有这样的情思吧。
史家胡同23号院,先后住过卫立煌,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彭明治,中将,河北省军区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波兰大使。
最为史家胡同居民乐道的是史家胡同20号院,1949年北平解放,当时进城的华北文工团发现这座三进的四合院人去院空,便将此作为自己的驻地,1950年,文工团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就是大家惯称的“老人艺”。1952年,“老人艺”与原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话剧团在这里合并,成立了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因而,史家胡同20号院被称为北京人艺的摇篮。
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排练,比如老舍的京味话剧《龙须沟》。曾在此叱咤风云的艺术家数不胜数,如黄宗江、黄宗洛、于是之、焦菊隐、英若成、濮存昕等等,国人多从舞台、银幕熟悉这些面孔,而史家胡同的居民则是在胡同的照面招呼中熟识。
史家胡同11号院,整条胡同只有这里不是四合院格局,这是一栋西洋式二层小楼,据说是当年日本人盖的咖啡屋,这样的院子乃是民国东西文化融合的代表。这是海军部的宿舍,如今已成危楼,院子里看上去很破败。
史家胡同8号院,是同仁堂末代掌门人乐松生的宅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住过黄敬和范瑾夫妇(其子是现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黄敬去世之后,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这里住了近40年。
史家胡同虽然仅是北京城无数胡同中的一条,但却声名显赫,在它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一条胡同里曾住过如此之多的社会名流,也是屈指可数了。其实史家胡同还有很多院落,如深沉的湖面,看似平静,却有无数的珍存等待我们打捞。
走在幽深的胡同里,不论胡同两头的马路上多么车水马龙,胡同里都是那么安静、平和。出门两步是繁华,进院合门是宁静。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游客,完全没有商业化,除了一两家酒店,都是有居民居住的老北京四合院。四合院门口停放着的一辆辆的自行车,依旧执着地想留住老北京的生活方式。门口已经残破的对联,仿佛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时光的飞逝。充满沧桑的石墩仍能看出当年的辉煌,这里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
窄窄的史家胡同,不急不缓地伸展着,胡同墙上那些漫画、俚语,透着老北京人的幽默与大气。老人从胡同里悠悠然走来,不紧不慢的步伐,自在惬意的身形,背后朱门灰瓦,两边院墙斑驳,头顶枝头翠绿。看着那一个个背影走向胡同深处,老北京的生活印记和特有的胡同气息弥漫四周。
来回地走在史家胡同里,感受着它浓浓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平添了不少怀旧的思绪。也许有一天,这条胡同会像曾经居于其间的人一样悄然消失,但是它留给这尘世的一种精神却永远不变。
站在胡同口,回望,史家胡同,绿树成荫,宅院相连,青砖灰瓦,朱漆大门,诉说着几多历史烟云。
#走吧自驾去旅行##头条带你游北京##北京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