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千古名相的原因(千古名相世人仰)
成为千古名相的原因(千古名相世人仰)当了几年校书郎,张九龄也没得到调迁,心灰意冷的他原本萌生归乡之念,正好赶上当太子的李隆基举天下文藻之士要有所作为一番,张九龄又参加了吏部的“”道侔伊吕科”,在李隆基面前大展身手,对策获得优等,升为中书省右拾遗,成为了谏官,李隆基登基后,712年,张九龄改任门下省左拾遗,从此开启了他人生的“谏官本色”。707年,张九龄赴京参加吏部的“才堪经邦科”登第,被授秘书省校书郎。说到“神童”,唐朝不仅是个诗人辈出的时代,也是个“神童”辈出的时代,“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诗圣”杜甫七岁能作诗,“诗佛”王维九岁知属辞,“诗魔”白居易不会说话便认得“之”、“无”字,“小李杜”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诗鬼“李贺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千古大家“柳宗元十岁之前就能作赋,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五岁读书、九岁属文,骆宾王七岁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咏鹅》名篇,“诗狂”贺知章少时便诗文知名……而张九龄也是
文/东方湟《读诗词歌赋》
唐朝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着“多重”身份——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后出词人之冠,岭南第一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之后,西晋文学家张华十四世孙,他就是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著名文学家、文坛宗匠张九龄。
拥有着“多重”身份的张九龄,又有着怎样的诗意人生呢?
超凡天赋是神童,金科状元遇明君张九龄673年(也有说678年)出生于韶州曲江的仕宦之家,从小就聪明敏捷,是真正的“神童”。
说到“神童”,唐朝不仅是个诗人辈出的时代,也是个“神童”辈出的时代,“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诗圣”杜甫七岁能作诗,“诗佛”王维九岁知属辞,“诗魔”白居易不会说话便认得“之”、“无”字,“小李杜”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诗鬼“李贺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千古大家“柳宗元十岁之前就能作赋,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五岁读书、九岁属文,骆宾王七岁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咏鹅》名篇,“诗狂”贺知章少时便诗文知名……而张九龄也是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9岁知属文,13岁就能写出好文章的千古“神童”。
张九龄不仅是“神童”,而且还是唐代著名诗人里为数不多的三大金科状元之一,他之前仅有“诗狂”贺知章,他之后仅有“诗佛”王维而已。
在武则天执政的702年,张九龄二十几岁登进士第,进士及第一年后,张九龄便遇上了他的人生“伯乐”——时遭被贬宰相、文人领袖张说,在途径韶州时读到了张九龄写的文章,夸其文“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707年,张九龄赴京参加吏部的“才堪经邦科”登第,被授秘书省校书郎。
当了几年校书郎,张九龄也没得到调迁,心灰意冷的他原本萌生归乡之念,正好赶上当太子的李隆基举天下文藻之士要有所作为一番,张九龄又参加了吏部的“”道侔伊吕科”,在李隆基面前大展身手,对策获得优等,升为中书省右拾遗,成为了谏官,李隆基登基后,712年,张九龄改任门下省左拾遗,从此开启了他人生的“谏官本色”。
秩满辞官归故里,修路开凿大庾岭身为谏官,张九龄连名相姚崇也不放过,劝谏姚崇不要“谄亲戚以求誉,媚宾客以取容。其间岂不有才,所失在于无耻”,要任官唯贤,这让他与姚崇产生了不少矛盾。
姚崇身为三朝宰相,张九龄还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虽说姚崇嘉纳其言,但因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对其不满,这下彻底得罪了宰相姚崇,姚崇明面上不说,私底下岂能不给张九龄穿小鞋?张九龄倒也识时务,找了个“秩满”的理由辞官回到岭南归养。
回到岭南归养的张九龄并没闲着,而是上书朝廷要修“大庾岭”路,修好路还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正如当今时代我们总说“要想富,先修路”,何况张九龄修的这条路堪称是“古代的京广线”,这可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也确确实实造福了一方百姓。
在这期间,张九龄和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经常诗酒唱酬,成为知己,也写下了一些诗作,如《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等。
君不见“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
重出官场返京城,得遇贵人成名相718年,因为修路有功,张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由于他总能公允服人,随后两年履任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
721年姚崇去世,张说入拜宰相,这对张九龄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只是张说有点“任人唯亲”,压制宇文融,虽说张九龄也常提醒其“不可不备”,但张说并未放在心上,结果被宇文融弹劾罢相,张九龄也跟着受牵连,改任太常少卿还不够,结果被调任外官,先后被调任洪州都督、桂州刺史、岭南道按察使、御史中丞,直到731年才被召再次入京。
这期间,张九龄写下了《在郡怀秋》诗二首,君不见“小人恐致寇,终日如临深”?
宰相张说生前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这次回京之后,张九龄总算被唐玄宗倚重,先后任秘书少监、中书侍郎、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兼知制诰。
为帝王家劳心劳力半生的张九龄,在55岁时屡次乞求归养,但唐玄宗就是不准,反而却越来越重用,唐玄宗甚至还屡升张九龄两个弟弟张九皋、张九章为岭南的封疆大吏,以安其心。
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可以说是如日中天,身居高位,作为一个文人也好,政治家也好,张九龄都已经实现了人生的抱负,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身居高位惹嫉妒,断言必反成箴言张九龄在为相期间,安禄山因讨伐奚、契丹失败曾拜见过张九龄,张九龄见了安禄山,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就上奏唐玄宗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可唐玄宗并未采信。
734年五月,张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735年,张九龄又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为始兴县伯。这期间,张九龄因不同意与他一同担任宰相不学无术的李林甫推荐的牛仙客担任知政事,由此得罪了李林甫,也惹得唐玄宗不高兴。
736年,唐玄宗听信李林甫的谗言,免去了张九龄的知政事,改任尚书右丞相。
张九龄被罢相后,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而触怒玄宗,张九龄也遭贬,被贬为荆州长史,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遭贬。
在此期间,张九龄写下了《望月怀远》、《感遇十二首》等诗。
君不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千古绝唱?
君不见“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之遁世绝望?
737年,唐玄宗过生日,张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但却事与愿违,这时的唐玄宗已然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昔日的明君已然变昏君。
739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740年春,张九龄回乡拜扫先人之墓,途中写下了《南还湘水言怀》之诗,君不见“鱼意思在藻,鹿心怀食苹。时哉苟不达,取乐遂吾情”?
在这一年,张九龄病逝。唐玄宗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一个有功于大唐“盛世”的著名政治家,一个被后人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的张九龄就这样告别了盛唐。
张九龄去世不久后,曾被他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掀起了“安史之乱”,导致“全盛”的唐朝一下走向了没落,奔蜀的唐玄宗痛悔不已,君不见“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来年卜相,曲江风度孰如之”?
唐玄宗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张九龄为司徒,但又有何用呢?即使张九龄地下有知,再也无法挽回那个曾经的“盛唐”局面。
千古名相世人仰,千古绝唱永流传作为一代名相,张九龄千年来都受世人敬仰,他为官清廉,直言敢谏,忠耿尽职,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作为君之贤臣,他不结党营私,举止优雅,风度不凡,明察秋毫,居安思危,还留下“智谏唐明皇”的轶事典故……生前帝王倚重死后帝王追赠,生时世人崇敬,死后世人仰慕。
作为文坛宗匠,张九龄不仅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还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贡献尤大,影响深远;作为著名诗人,张九龄不仅留下了千古绝唱,他的诗文还独具“雅正冲淡”的风韵,其诗风更是清淡,诗意更是超逸……他的出现,结束了岭南文化的荒芜局面,更是让岭南文化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扭转了中原人士对岭南文化的偏见和歧视,他更是开启了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他不仅为推动唐朝盛世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更是为人类史诗文化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君不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君不见“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君不见“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君不见“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