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哪些软件有粤语讲古?粤语讲古讲情怀也重创新

哪些软件有粤语讲古?粤语讲古讲情怀也重创新佛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馆员梁燕坦言:“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讲古为何物了,就算是我们,现在娱乐活动越来越多,广场舞也占据了我很多的时间,很少听古了。”虽然“粤语讲古”已正式进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但也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逐渐失传的困境。林兆明曾说,培养新的讲古传承人和观众群迫在眉睫。“对于培养讲古传承人的培养,不仅需要各讲古大师的积极培养,还需要喜欢讲古的人们从实际行动上的配合。”5 月6日凌晨,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粤语讲古泰斗林兆明因病逝世,享年88岁。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在电台小说讲播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至今播出了《西游记》、《东周列国志》、《明朝那些事儿》等10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西游记》已成为巅峰之作,至今无人能超越。当听到林兆明老师逝世的消息,80后白领陈晨表示悲痛和惋惜。陈晨表示,作为一名“土著”,中午放学回家吃饭、晚上下课回家,指定动作便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讲古节目,

哪些软件有粤语讲古?粤语讲古讲情怀也重创新(1)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喂,哥、哥啊”……当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粤语讲古经典名句,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大多深受感触。在那个娱乐消遣方式单一的年代,一家大小、三五知己围坐在收音机旁,倾听着讲古大师们讲述一段段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已是一大乐事。

而如今在互联网 时代的大潮下,生活娱乐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笑称从前坐在榕树头下“谈古论今”,如今是在咖啡厅里“谈股论金”。随着大气电波时代的辉煌逐渐式微、一批具备深厚艺术素养的讲古大师的离去,粤语讲古文化也面临失传的困境。为传承本土文化,不少文化学者、讲古艺人为此出谋划策。

采写:本报记者 何伟正

最爱听《三国》《西游记》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电台小说”一度风靡,林兆明和张悦楷等话剧演员和说书协会的老前辈们经常前往电台一同录制节目,那是粤语讲古交流最多的黄金年代。但由于观众口味的变化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古坛逐渐走向式微,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成为延续艺术的最主要力量。“以前电台小说活跃,为讲古者制造了很多交流和碰撞的机会,现在不活跃了,行业之间的交流就少了,老前辈有种孤军作战的感觉。”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表示。

5 月6日凌晨,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粤语讲古泰斗林兆明因病逝世,享年88岁。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在电台小说讲播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至今播出了《西游记》、《东周列国志》、《明朝那些事儿》等10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西游记》已成为巅峰之作,至今无人能超越。

当听到林兆明老师逝世的消息,80后白领陈晨表示悲痛和惋惜。陈晨表示,作为一名“土著”,中午放学回家吃饭、晚上下课回家,指定动作便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讲古节目,“我不喜欢看密密麻麻的文字,听书是个很好的学习方式,林兆明老师的《西游记》、张悦楷老师的《三国演义》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全赖生动形象的讲古,让陈晨有动力去看原著书籍,更深刻地了解历史。

说到粤语讲古对自己的影响,陈晨表示,粤语讲古影响的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活。“粤语讲古融汇了粤语文化、说书文化,因为粤语方言变化很多,很多特别‘盏鬼’的词语是不能用普通话表达的。”陈晨坦言,讲古让他增长了不少见识,让投身社会后的他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有优势,他同时担忧随着娱乐方式多样化,粤语讲古会式微,最终导致失传。

讲古也要创新吸引年轻观众

虽然“粤语讲古”已正式进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但也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逐渐失传的困境。林兆明曾说,培养新的讲古传承人和观众群迫在眉睫。“对于培养讲古传承人的培养,不仅需要各讲古大师的积极培养,还需要喜欢讲古的人们从实际行动上的配合。”

佛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馆员梁燕坦言:“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讲古为何物了,就算是我们,现在娱乐活动越来越多,广场舞也占据了我很多的时间,很少听古了。”

同时,讲古的形式也要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在今年4月9日,广州又再开创一个全新的讲古坛——“云山珠江讲古台”。在揭幕现场,讲古大师们悉数到场,阵容鼎盛。揭幕仪式之后,首届“羊城讲古鳌头赛”也宣布正式启动,面向全球招募讲古爱好者和民间高手参与切磋,比艺讲古,更重要是共同挖掘培养“粤语讲古新人王”。在当日首场比赛上,6位小学生轮番上场讲古,成了全场焦点。

今年年初,《西游记》开始在珠江经济台重播,引起“古迷”沸腾。黄俊英、郑达等艺术家们感慨万分地说:“尽管讲古在上世纪末一度式微,但有了广播这种新形势,把握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创新思维,传播本土独特的讲古文化,让名家名篇以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留存了下来。”黄俊英认为,无论是公园讲古还是广播讲古,只是形式不同,传播平台不同,“公园现场讲古也好,广播讲古也好,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演传播平台,正是有了广播电台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才创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粤语讲古艺术的黄金时代。”

传承不用急于找新题材

谈及未来粤语讲古的传承与发展,彭嘉志早前曾对媒体表示不用急于用新的题材或者新的形式,传统留下来的文本,还是有着很大的挖掘空间。“北方的讲古文化还是很兴盛,他们的题材也是三国、水浒,所以首先还是要把先辈流传下来的东西学透。而粤语讲古下面其实存在两种流派,是传统说书和话剧风格的不同。但我们都认为如果将来要复兴,首先要将基本的东西做好,现在我们有很多基本的东西都做不好,没有好的基础怎么谈创新。”

坚持复兴和传承是27 岁的彭嘉志努力的方向,他相信:“讲古最终还是要回归舞台。新媒体迟早会变成旧媒体,人心经历了浮躁也会回归。我们这种艺术形式最初都是面对舞台,所以最终也会回到舞台,面对观众。剧场化是唯一的途径和出路。”

粤语讲古传承大家谈

“有人说,我是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除了我以外,再无其他人可以继承。我听了以后觉得很难受,好像讲古事业到我这里就停止了。一想及于此,我便觉得对不起前辈艺人,也对不起听众。谁能带讲古事业走得更远呢?我唯有尽自己的力量,教授后辈,让将来有人继承我的衣钵。”

——讲古人 颜志图

“讲古不会式微,讲古艺术也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也有周期性,有起有落,也如股市一样总有反弹,从市民又重新开始爱听讲古就可以看到,现在正开始回暖。”

——讲古人 梁斌

“粤语说书应该重归市场,放手让它发展,如果市场喜欢,粤语说书自然能活化、振兴,更不怕会后继无人。”

——羊城最年轻讲古人彭嘉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