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最经典的一段话:我给了你一个晚清社会
陈可辛最经典的一段话:我给了你一个晚清社会《满城尽带黄金甲》如果只有大场面,就能算得上古装战争史诗片,那这个所谓的“史诗”也未免太过“廉价”。所以,很可惜,金光灿灿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没有这个高度,舳舻满江、旌旗蔽空的《赤壁》也稍显逊色。第一次看完《投名状》,脑子里只有兄弟情,这部电影最浅显的地方也确实在这里。陈导花了大笔墨极尽渲染的也就是兄弟情,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四次。终于,我看出了别的花样。绝!确实绝。恕我学疏才浅,印象里,古装战争片有这样水平的,几乎无几,可能《投名状》是孤独的。这部2007年的电影,集结了内地和香港的影人,聚焦于清末太平天国起事,上演了一出乱世英雄主义的幻灭的戏码。
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解读类头条号
如果让我票选一部最好的古装战争片,我会投给《投名状》。
《投名状》
倒不是因为我多么喜欢李连杰或者对陈可辛情有独钟,而是因为,它确实值得。
第一次看完《投名状》,脑子里只有兄弟情,这部电影最浅显的地方也确实在这里。陈导花了大笔墨极尽渲染的也就是兄弟情,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四次。
终于,我看出了别的花样。绝!确实绝。
恕我学疏才浅,印象里,古装战争片有这样水平的,几乎无几,可能《投名状》是孤独的。这部2007年的电影,集结了内地和香港的影人,聚焦于清末太平天国起事,上演了一出乱世英雄主义的幻灭的戏码。
如果只有大场面,就能算得上古装战争史诗片,那这个所谓的“史诗”也未免太过“廉价”。所以,很可惜,金光灿灿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没有这个高度,舳舻满江、旌旗蔽空的《赤壁》也稍显逊色。
《满城尽带黄金甲》
反倒是这部整片下来,大部分是灰蒙蒙色调的《投名状》,堪称史诗。
电影有三条明线,一条是庞、赵、姜兄弟三人感情变故,一条是庞青云攻城略地一步步平步青云的攻伐,一条则是夹杂在旁赵二人之间的那个女人。
政治、爱情、兄弟、战争、杀伐、人性、英雄、背叛一应俱全。当然,《投名状》首先还必须得是一部商业片,所以起承转合,高潮结尾,也一应俱全。
《投名状》
但正是由于这么三条线索的交织,让这部有些平铺直叙的电影,展示出了非同一般的厚度。陈可辛对于大场面和历史细节的把控也可见一斑。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白白净净的和矫情造作的人物。即使是腕大若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该往脸上抹泥巴也得抹。男角色打仗时头发杂乱,而打完仗之后才梳洗整齐。
青皮:即清代时,男子额头前部由于未及时剃发而长出的发梢。电影中的穷人和士兵都十分还原
女演员也几乎没有化妆。也对,那种情况,就算是个千金小姐,也未见得顾得上化妆。
兄弟与女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庞青云是兵,赵二虎和姜午阳是匪,他们三人却成了兄弟。
最糟糕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庞青云和赵二虎都爱着一个女人,而姜午阳同时在乎两个大哥。
庞青云当然是个野心家,也当然是个英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躺在赵二虎的妻子小莲怀里,声泪俱下地说:我的兄弟全没了。
可如果真的在乎这些兄弟,他有一万个机会同他们共死生,可他没有。
庞青云
因为庞青云知道,他的命得留着用来实现更大的野心。所以,对他而言,不管是遍地没有名姓的士兵,还是和他拜把子纳投名状的赵二虎和姜午阳,他们都只是棋子,是他平步青云的阶梯。
庞青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他在赌,在用命赌。
舍身从太平军刀下救下姜午阳,他在赌赵姜二人是否接纳自己;舒城一战,800乡勇对阵5000太平军,他在赌一次咸鱼翻身的机会;苏州杀俘4000人,他在赌兄弟是否哗变;哪怕是到了龙车凤辇,朝堂陛下,他居然敢开口要求减免三年赋税,他还是在赌,赌自己是否功高盖主。
庞青云面觐慈禧太后
其实对于庞青云而言,才真的是一切皆可“杀”,舒城赌命,苏州杀降又如何,在他前往权力中心的路上,他早就把自己和其他人的命置身事外。
所以庞青云站在雪白一片的天高地阔之间,却顿感自己身受逼仄。因为他赌,赌了一辈子,他才会说:我这一生,如履薄冰。
庞青云
事实证明,庞青云赌赢了所有局,却赌不赢自己的兄弟。他料不到赵二虎的意气,也料不到姜午阳的天真。赌了这么多场,却在一开始就赌输了,因为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兄弟,投名状也只是一个笑话。
所以在最后,明明知道自己死于功高盖主的冷枪,却依旧相信是由于自己违背投名状而死于兄弟之手。这是一个野心家的折戟。
最可笑的是,庞青云想要的也并非一步登天的权势,他想要是最初的理想——
庞青云的自白
而赵二虎相对于雄心壮志的庞青云,显得更为纯粹。他不在乎名利,也不在乎高官厚禄,他在乎的只有兄弟,不管为匪,还是投军,赵二虎的初衷只有“保护兄弟”。
所以他说:
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
赵二虎在乎一个情字,重情重义没有什么不对,但在乱世之中,情义却不是生存的刚需。
赵二虎因为一个情字,救出了青梅竹马的小莲,从此落草为寇。适逢乱世,又夹在太平军和清军之间,苟且偷生,他劫军粮,杀人,孤身入苏州城谈判,再到为4000战俘求情。
都是为了一个情字,而非从理性上的考量。不然,苏州杀俘是最合理的考量,为什么他死活不肯?
赵二虎带领村人劫太平军军粮
赵二虎在片中有一个细节很打动我,他定下规矩:“留下空位斟酒,敬死去的兄弟”。
不管是在山村里头,还是攻下南京城,他都一以贯之。;在苏州城带兵哗变,在南京私分朝廷军饷,他都不怕。因为在他眼里,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
在南京明明是赵二虎发了钱,他却让兄弟们谢过庞青云:
“军队里只有一个是头儿。”
“那就是庞青云,庞大人。”
谢的是谁不重要,谁发令一呼百应,才重要。
庞青云知道自己的兄弟与自己早就异心,这也为后面杀他埋了伏笔。
赵二虎在南京祭奠死去的兄弟
只可惜自己深爱的女人小莲,却甘愿离开山村,做江南流水之间,大户人家帐下身着苏绣的“扬州瘦马”。她爱大哥庞青云,也爱赵二虎。爱庞青云,是因为庞青云懂她,懂她爱荣华富贵,懂她爱琴棋书画,懂她细水长流之间的少女怀春;爱赵二虎,是因为赵二虎的情义,为她落草成寇,为她舍身入城,也为她凯旋。
小莲和二虎
二虎成也一个情字,败也一个情字。
赵二虎没能解救苏州被自己劝降的4000俘虏
小莲不爱自己,大哥成了将军,却因为自己私分军饷,率部哗变,为了消除朝廷的怀疑,也不得不杀自己。可怜他赵二虎,光明磊落一世,却死在自己大哥的暗箭之下,临了还挂念着大哥。
二虎,是条汉子!可惜你不懂你大哥,不懂你的小莲,也也不懂人性和权势。
赵二虎死于暗箭,却仍然惦记大哥庞青云
而比起他那两个命运多舛的大哥,姜午阳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更为干净纯粹的人。
本片亦然是他的口吻作为旁白,这就暗示了他是一个叙述者。姜午阳崇拜强者,他天真勇敢,善良热血,却也凶横毒辣。
他在乎的,与其说是自己的两个大哥,不如说是他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投名状也好,大哥二哥也罢。
姜午阳
他代表了一种懵懂无知的小人物,崇拜强者,也蔑视一切。他崇拜二哥,因为二哥养大自己,带着自己去行侠仗义;他更崇拜大哥,因为大哥舍命救了自己,因为大哥是英雄,有一个伟大的梦。
姜午阳
在苏州,庞青云杀了4000手无寸铁的俘虏,没有什么不对,因为他们的大军要直插南京,而苏州就成了空城;赵二虎不肯,因为他答应了苏州投降的太平军让他们吃饱饭、能够回家,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因为“人无信,比畜生还不如”。
姜午阳不知道谁对谁错,他也不想思考,他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所以他说:“大哥是对的”。
姜午阳下令杀死俘虏
他是投名状最彻底的执行者。用他来讲这个故事,似乎再合适不过。
“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所以他可以杀在扬州奸污民女的同乡发小,也可以杀带大自己的嫂子小莲;
姜午阳在扬州斩首奸污民女的同乡
“兄弟杀我兄弟者,必杀之”,所以在庞青云杀死赵二虎后,他敢提刀去杀贵为两江总督的庞青云。
姜午阳行刺庞青云,亦是本片原型“刺马案”的所在
可怜的姜午阳到死都相信是大哥和二哥反目,是因为争夺嫂子。落得个凌迟而死的下场。
金城武第一次出演这样的角色,不得不说,他的表现十分抢眼,特别是被删减的凌迟片段,金城武只靠眼神,就演出了疼痛之中的绝望。
姜午阳受刑
千刀剜肉,刀刀见血,但兄弟相残,才痛入骨髓。
兄弟三人,虽共死生,却从在一开始就是异心,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分崩离析和手足相残。
陈可辛把所有的人物塑造都放在了事件之中,苏州杀俘是转折点,是兄弟三人异心矛盾的一个爆发。
兄弟三人的站位,就象征了他们三人的异心,同时也象征了庞赵二人的冲突,而姜午阳更像是一个旁观者
庞青云终究不是江湖人,他是朝廷的官,他的眼里只有利弊,跟“南京上百万的老百姓”相比,苏州4000太平军俘虏不值一提。而赵二虎只看情义,这样一个莽汉当然斗不过权势在手的庞青云,庞青云在杀赵二虎时的一番自白,他这样宽慰自己,或者说愚弄自己。
“二虎,你的死是值得的。”
然后他流下了几滴鳄鱼的眼泪,但我倒觉得,那几滴泪里面或许也有真的。不然他没必要用毛巾擦拭,因为对于他这样的权力追逐者而言,最忌讳的就是眼泪。
庞青云擦拭眼泪
这就是“三个兄弟,一个女人”的故事。
纳投名状
老头和将军——两鬓斑白的大臣和年轻的将军历史书和演义小说里常说:乱世出英雄。
但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真正理解了《三国演义》里为什么平定了黄巾之乱后,诸侯才能逐鹿中原。
因为在乱世,战争永远是野心家和战争狂跻身权力中心最快的方式。
兄弟三人
曹操如是,庞青云也如是。
这一条线,相较于前面兄弟情杀那一条,来得更为隐晦,也更为精彩。
《投名状》其实是一个关于权势的故事,你会看到,兄弟三人的爱恨情仇,也不过是肉食者们的一场游戏。
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庞青云本来已经是一个死人了,但是命运让他抓住了一次机会,他带领着乡勇(清朝镇压太平天国靠的就是湘军和淮军,电影里没有介绍庞青云的乡勇来自哪里,但庞青云起兵于安徽,姑且认为是淮军)一步一步,打下了南京。
庞青云攻克南京,洗刷墙壁上的太平天国标语
一将功成万骨枯,庞青云有勇有谋,打下了南京,君子豹变。年纪轻轻就成了封疆大吏,一品大员,贵为两江总督(辖区江苏、安徽、江西三地,清代九大最高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封建大吏之一)。
庞青云身着黄马褂
如若是往日悠游岁月,他这样的武夫可能一生都没出头的日子,但一场战争,让他这样的野心家一步登天。
片中,有很多妙笔暗喻,最出彩的角色也是三个,不是主角三人,而是那军机处(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总参谋部,都是正一品)的三公。
他们象征着权力,象征庞青云得而不得的东西——权势。
当庞青云贵为两江总督,再也不用对这三人行跪拜之礼,观众却也能感到庞青云相较三公的卑躬屈膝,因为庞青云明白,他们三个老头脑子里的政治智慧,是无论自己打再多的仗也得不来的。
从左到右,分别是姜公,狄公,陈公。分别由老戏骨王奎荣。顾宝明、魏宗万饰演,三人演技出神入化
戏中,关于三公的戏码并不多,但却场场精彩,几乎没有一帧是多余的。
三公笑也好,怒也罢,都是戏,都是有暗含细节的,都是庞青云摸不透的局。
庞青云战败逃生——起兵攻舒城——破扬州——围苏州、杀战俘——打南京。整个过程,离开这三公,是万不能及的。
(1)第一场——跪求三公
纳投名状之后,庞青云带着兄弟二人找到了三公。意思很明白,要兵,要钱,要粮。
大雨滂沱,天色阴蒙,庞青云脸色阴峻,跪在堂前。三公静默无言,端坐堂中,一身黑衣,肃穆之中教人望而生惧。这个镜头,象征了庞青云和三公的身份,一介武夫和三个权臣。
从这一段就可以看出三公的性格,姜公阴险狡诈,他纵容手下的何魁背信弃义;狄公老谋深算,庞青云800乡勇的骨气,在他眼里不过一个笑话,他始终隔岸观火;陈公爱才,不然他也不会将自己仅剩的身家1500绿营兵(清军正规部队,和八旗军编制相同)交给庞青云。
庞青云三兄弟跪求三公
这里也有个细节:将凭兵,兵凭将。
陈公手下只有1500人,他手下的军官陆大山只是愿意给庞青云的山字营壮声势。原因也很简单,没了兵,陈公在朝廷说话就没了底气。
乱世,将和兵是一体的。
庞青云和陆大山
(2)第二场——三公之笑
庞青云的800乡勇破了5000太平军镇守的舒城,天下震惊。当庞青云兄弟三人再次面见三公,脸上少了份怯懦,而多了份坚毅,这就是他们的底气。而三公中的狄、陈两人自然喜不自胜,而一隅的姜公却缄默无言,因为破城的不是他的魁字营。
什么叫细节,这就是细节。
狄公夸赞庞青云
狄公是个投机分子,他看准了庞青云这只股的实力,五个营的兵力说给就给,而之前却连个屁都不放,姜公也自然老谋深算,他看出庞青云的势头正旺,急着攻城掠地,就让何魁捡便宜。
一个“你攻城,他接防”,道尽了战场上的生意经,看似是在给满清朝廷平叛,但其实这些汉人官僚都有自己的生意,借着战争,壮大实力,庞青云敢不答应吗?
谈判
而赵二虎的一句“先取苏州,再打南京”,惹起了三公的一阵讪笑,为何?
庞青云说:“仗打完了,他们赚什么?”
好一个“赚什么”,这是一场游戏,一场生意,一场权力家的博弈。
三公的棋局,已经是明示了,姜公想要弃子,而陈公想要保帅,狄公则静观其变。
这都是生意,哪怕到了战场,也还是生意。
棋局
远在北京的大清皇族不会明白,南方的汉人们彼此厮杀并不是为了永固大清基业,谁做皇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利益。
(3)第三场——君子豹变
庞青云用计,成功骗了何魁的粮食,也骗过了三公。
三公怎么也料不到,庞青云真的就打下了南京。
打南京那一段,陈导并没有详细地讲述,只是用快速的蒙太奇剪辑和音乐渲染,三下五除二讲完了打南京。这并不显得突兀或者潦草,因为经过前面几场战役的铺垫,观众会认为攻打南京激烈无比。
庞青云攻打南京
南京攻陷,天下太平。礼炮一响,太后吉祥。
满清贵族们又能继续沉醉声色,地方大臣们也手握重兵,韬光养晦。庞青云一步登天,得偿所愿,面觐圣上。
庞青云是陈公的兵,而陈公是庞青云的将领,庞青云出头了,陈公高兴。
他陪着庞青云入朝受赏,陈公问庞青云:
陈公与庞青云入京
印象里,这一幕是这部电影里灰蒙蒙的连绵不绝的雨幕中为数不多,色调如此鲜明的场景。庞青云是个英雄,陈公也是个大人物,但他们两并肩而行,在瓦蓝的天穹之下,四处高大的宫墙之间,却如同两只蝼蚁蠕动。
这个镜头,不言而喻,在真正的权势面前,他们俩不过两只蝼蚁。
陈公问的问题,庞青云没有回答,陈公接着说:“年轻时,我也是这么想的,可真走到这儿了,已经是两鬓斑白。”
什么意思?
他在说:庞青云没有三公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权谋的成长之路,而是仅仅凭借一场战争一夜之间跻身权力中心。这是大幸,也是大忌。
太监宣召
当面觐慈禧之时(当时的慈禧29岁),庞青云身边的陈公温顺得像只待宰的羔羊,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庞青云是个武夫,他不懂得这些驭世之术,也不懂“兔死狗烹”的道理。他一开口就是“臣庞青云,要求减免两江辖区(皖、苏、赣)三年赋税,以休养生息”。
此语一出,暮霭沉沉的朝堂,低眉顺耳的百官震悚,身躯摇摆,莫有敢言,而庞身边的陈公面露难色,几近晕厥。
朝堂百官,有睡觉的,有低头的,有害怕的
庞青云确实太过“年轻”,“年轻”到不知道天高地厚。
一是两江辖区乃朝廷赋税大区,数十年战乱,本就一无所获,他庞青云一句话就得让朝廷缩衣节食;二乃你庞青云免了两江赋税,谁还念朝廷的好?你本就背后无靠山,却要功高盖主?
太后其实是在拉拢庞青云为自己所用,而庞青云却想自立门户。
清朝两江辖区
而后的一幕戏,是在我看来真正的全片高潮。
陈、狄二人都在拉拢庞青云,庞青云当然知道。陈公甚至直言:“那是因为庞大人与朝廷不属任何派系,得太后垂青”。谁都知道,贵为两江总督的庞青云,手头还陈兵数十万,这一支势力,不论是三公,还是朝廷都是忌惮不已。
庞青云也知道。
三人饮酒,这里他们都称庞青云为”庞大人“
陈公到底老谋深算,也到底爱才,他警告着庞青云:
陈公告诫庞青云,实际上在暗示他可能遇到的危险
奈何庞心中自有打算,他的雄心壮志在被册封为两江总督之后,才刚刚开始。
而狄公的一句:
“你山字营姓赵啊?”
更是杀人诛心,这就让庞青云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明白了朝廷对于自己的不信任,这也间接导致了赵二虎的死亡。
狄公怒斥庞青云,暗示着庞青云手下的督军手握重兵,朝廷对他不信任
权势,不会在乎情义。那些朝廷里的肉食者,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利益。
姜午阳杀了庞青云,是吗?
庞青云背后的枪洞不是这么说的,但朝廷有了借口,凶手行刺两江总督,凶手伏法,皆大欢喜。
这是“三个老头和一个将军”的故事。
小五子和小七子——战争之中的穷人们《投名状》不缺英雄和权臣,也不缺兄弟与女人。
但是那些灰头土脸的老百姓,却是真正打动我的所在。
电影主旨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旨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太平军为何起事?因为苛政,因为暴敛,因为没有活路。他们浩浩汤汤,一路裹挟着穷人难民,从广西打到了富庶的鱼米江南。可到了那发现,这里有着富甲一方的大户,这里也有着穷乡僻壤的农民。
赵二虎为何带着村民们做刀尖上舔血的买卖?因为穷,穷到活不下去了。
赵二虎带人劫军粮
片中旁白说:在这个年代,死很容易,活着才难。
劫了太平军的军粮,却转眼之间就被清军洗劫,同样是穷人的士兵拿着枪对着同样是穷人的村民,为了生存,他们彼此撕咬。
高头大马的将军不会明白,为什么太平军能席卷大半个中国,也为什么太平军轰然倒塌。为了活命,有人选择成为匪,为了活命,有人选择投军。
庞青云们加入了清军,而另一伙村民却选择加入太平军。
清军洗劫山村
李自成如是,洪秀全如是,曾国藩的湘军也如是。
穷人们因为政治的裹挟,成了大人物们平步青云的垫脚石,庞青云成了封疆大吏,而他的士兵成了无定骨,成了异乡的一抔黄土。
陈可辛没有刻意渲染这种悲怆,但每个观者却都明白,庞青云爬得越高,他脚下的白骨也就越多。
小五子和小七子只是普通的农民子弟,他们就是最广大的人民,他们为了不让人欺负,就随着庞青云投军。
离开山村前的诀别,看的我潸然泪下,只是叹息:百姓的命真的不是命。为了两三饷钱,就能把命抵押给大人物去做马前卒。
村民离开村庄去投军
攻打舒城的前一夜,庞青云分析战局,太平军有两百只洋枪,而他们只有弓箭(还原历史,太平军比清军装备更多的火器),需要用200多人冲在前面挡住子弹,但乡勇们不懂,他们只是听到了“很多兄弟会死”。
庞青云战前动员
赵二虎放声了:“死的人有安家费,活下来更多”。
这些大耳朵老百姓们,即使穿上了军装,也照样是那些穷人,他们为了这些钱,就敢于搏命,在那个年代,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看着一个又一个乡勇大吼一声“老子豁出去了”,站了起来,我的心头猝然一动,我们不会是那些骑着马的将军,因为这些穷人才是你我。
他们参战的目的比朝廷和任何一个将军都更为纯粹。平叛不重要,夺取战功也不重要,甚至连自己的命都不重要,这是穷人的赌局。当他们冲锋之时,勇气是他们唯一的防弹衣,肾上腺素是他们唯一的兴奋剂。
乡勇冲锋
他们豁出命,只是为了一样东西:
抢钱,抢粮,抢娘们
而这就又揭开了另一层伤口——兵过如篦。
不管是太平军,还是清军,过境之时,受伤的永远只是老百姓。
使用火枪的太平军
庞青云面见三公,攻打舒城的条件就是“攻下城,一半东西归我们”。受苦的,永远只有百姓,当庞青云他们凯旋山村,无数的母亲痛哭流涕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化作了了几锭银子和一双鞋子,这是他们唯一能报答母亲的东西。
小五,小七的母亲收到亡物
在那个年代,命是穷人唯一拥有值钱的东西。
亡,百姓苦。
本片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也让我印象深刻,但我最赞赏的一段不是攻打舒城的血脉贲张,而是围苏州的寒鸦凄凄。
陈导只用了一个场景,就把围困苏州的可怖和战争的残酷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哭叫的士兵,他负伤了,伤得很重,而战壕里的兵饥寒交迫,没有人愿意去救他,他大吼大叫,每一声都泣鬼神。
叫喊的伤兵
战壕内的士兵业已濒临崩溃,他们几如乞儿,他们就是这场战争的写照。
战壕内的士兵
那你以为,兴,百姓就不苦了吗?
当庞青云君子豹变之后,高头大马,锦衣入南京。他看到的景象,不是漫天烟花,不是百姓箪食壶浆,笑脸相迎,而是冷漠,是恐惧。
庞青云不解,他不懂自己牺牲了兄弟和女人,冒死进谏得来三年免税,为何却换不了一张笑脸?
庞青云上任两江总督
因为战争旷日持久,贪官横行无度,百姓们早已然麻木。颇有了点《让子弹飞》里张麻子入鹅城的意味。谁知道,也许前几任的两江总督早就把税收到了几百年之后?
看,好片子,果然都是一样的。
兴,百姓亦苦。
南京的百姓
不管是那些哭泣的母亲,还是战壕里瑟瑟发抖的士兵,抑或苏州城、南京城的百姓,他们都是这场荒唐战争的见证者与亲历者。见证着大人物们依靠着战争发达,见证着小人物们身死、沦为异乡的三尺白骨,也见证着王朝兴衰,见证亘古不变的道理。
等待乡勇归乡的老母亲
什么是晚清?
北方的满蒙贵族做着天朝大国的幻梦,南方的汉人农民互相残杀,西方的坚船利炮从海上而来。这就是晚清。
陈可辛已经极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但同时又极大限度地架空了历史,与其说他在讲一个兄弟情因为政治纵横破碎的故事,不如说他是在借这样一场真实存在过的动乱,通过朝廷权臣,疆场英雄去勾勒一幅晚清社会的面面观,描绘一幅百姓兴亡的浮世绘。
这样的《投名状》,确实堪称史诗。
李连杰果然是打星中演技最好的,演技好里面最会打的,他把庞青云的内敛和狠毒演得丝丝入扣,把那些伪善面目下的热枕也演得淋漓尽致,刘德华中规中矩,金城武让人眼前一亮,而三个老戏骨则是完美出演。
《投名状》
绝了!绝了!
《投名状》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单选
0人 0%
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兄弟三人的情变
0人 0%
抢钱,抢粮,抢娘们
0人 0%
三个老戏骨的演出
0人 0%
木讷恐惧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