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优秀最好看的美学书籍:美学入门不得不看的两本书籍
最新最优秀最好看的美学书籍:美学入门不得不看的两本书籍个人觉单纯地谈美其实是一个哲学话题,特别容易让人昏昏欲睡,而我看谈美却经常被书中有趣的例子所吸引,比方说他在开篇讲的松树的故事。大体来说朱光潜的思维更加西方化,更讲究行文的推理和逻辑性,但《谈美》并不是什么鸿篇巨著,而是他在外留学途中结合自己的所思所见总结而来,语言平实且口语化,就像一位老朋友和你促膝长谈。美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叫做美,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们今天还是需要看美学的书籍,希望前辈大师能够指点我们发掘生活中真正的美。至少不让我们在寻求美的道路上走太多的弯路。说到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就不得不提这两位:宗白华和朱光潜。他们俩在美学领域被称为双峰对峙,而且是同年生同年去世,都是安徽人,都曾在北京大学教书,可谓硬币的一体两面惺惺相惜,都对中国的美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各自的代表作《美学散步》和《谈美》自然是这期推荐的重点。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推书这个事情早就答应大家了,但这事情不好做,书就是那些书,网上一搜一堆人都讲过,那么我推荐书的意义在哪里呢?
想来我自己的读书体验,对于作者的态度最为珍贵,所以把自己所想写出来,希望能给大家在选书的时候有一些参考,美学荐书我大概会录制3~4期,因为自己要再读一遍把最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所以更新不会特别快。
这期给大家推荐两本入门的美学书籍。
美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叫做美,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们今天还是需要看美学的书籍,希望前辈大师能够指点我们发掘生活中真正的美。至少不让我们在寻求美的道路上走太多的弯路。
说到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就不得不提这两位:宗白华和朱光潜。
他们俩在美学领域被称为双峰对峙,而且是同年生同年去世,都是安徽人,都曾在北京大学教书,可谓硬币的一体两面惺惺相惜,都对中国的美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各自的代表作《美学散步》和《谈美》自然是这期推荐的重点。
大体来说朱光潜的思维更加西方化,更讲究行文的推理和逻辑性,但《谈美》并不是什么鸿篇巨著,而是他在外留学途中结合自己的所思所见总结而来,语言平实且口语化,就像一位老朋友和你促膝长谈。
个人觉单纯地谈美其实是一个哲学话题,特别容易让人昏昏欲睡,而我看谈美却经常被书中有趣的例子所吸引,比方说他在开篇讲的松树的故事。
人心之坏,未能免俗,而俗,无非就是缺乏美感的修养。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当一个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站在同一棵松树面前,这棵古松苍翠而挺拔。在木商的眼里,这棵古松是上好的家具和雕刻原料,可以不停地升值,然后卖个好价钱。
在植物学家眼里,他会研究看的根茎花叶,属于哪一纲目,细看它的日光水分程度。
而美学家则不同于二者,在他的眼中已然是 “一花一木一世界”,沉醉在叶子的纹路,阳光下照耀的古松就是一幅图画,分不清现实与美景。
这就分别是对应着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
实用的态度,起源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源于经验。就比如说我们的认知里,衣服是用来穿的,饭是来吃的。
科学的态度是纯粹的客观的,理论的,其中会完全地丢掉我们的个人看法和感情。从实用角度来说 美是最“没用”的,科学帮助社会发展和前进,剖析事物的真理。
而美似乎并不能给我们什么看得见的帮助。而人除了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精神世界的享受 ,画画,写字,唱歌,给予我们精神世界的慰藉。
全书逻辑严谨,层层递进,从美是什么,讲到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再到如何主动地创造美,可以说从底层逻辑讲到了实践方法。如果你想看一些入门的美学书籍从这本开始一定没错。
相比之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却有着不同的气质,虽然宗先生和朱先生都是同龄人,但《谈美》成书时朱光潜只有36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期,而宗白华出版《美学散步》时已经年过八旬,可以说这本书是他毕生所学的凝结,所以读起来感觉非常不同。
如果说朱光潜是用西方逻辑思维来推理美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那么宗白华就是以一个传统中国文人的角度,用诗一般抒情的写作语言,去探讨美对于社会的终极力量。再加上宗白华哲学的教育背景,让书中的理论更具辩证的力量。
从立意的角度《美学散步》显然站得更高,书中由20多篇散文构成,没有严密的体系,没有层层递进的推理逻辑,这20多篇散文就像是中国的太极,春风化雨,信手拈来,所以无论你从哪一篇开始看都是可以的。
但这样做信息相对零散,很多人看完觉得很绕,而且书中有非常多的诗词和古文,这也增加了理解的成本。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中,这本书确实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如果我们将书中重点的概念提炼出来,其实就是:中式美学所追求的虚实、意境和气韵。
比如中国人看到天空,心向往之,但知道自己飞不到天上,索性就算了,在地上寻找,发现天的影子会映衬在江面上,天地的实象就变为了虚象,点化成了一片空灵虚无的感觉。
外国人看到天空,心向往之,就开始思考如何上天,就开始研究翅膀,机械,飞机。
这两种思维方式也反应在了艺术之上,外国人注重写实,中国人喜欢意境。
写实,就需要物我对立,把我从客观空间中剥离出来,他们的建筑、雕塑、油画多是对于空间的研究,强调质感和光影。
伦勃朗《夜行》
中国画重虚,不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用抽象概括的方法表达心境和意境,是要尽力把“我”融进艺术,强调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诗书画等艺术形式皆是如此。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那么我们现代社会究竟追求哪种才是好的呢?个人认为如果从一个动态的角度看,这两种思维方式并不矛盾,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对于美的追求也一定是从有用到无用,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尽到无尽。按照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这种从一开始就把美定位于向内的,精神的,通感天地虚无的心灵修炼,反而更符合未来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你看虽然都是薄薄的两本书,虽然都在谈美,但写作方式,阅读体验都有很大差异。但都是美学入门的经典之作,不知道大家对这两本书有啥看法,留言区和我一起互动。
在宗白华和朱光潜在北大教书的那些年,有一位哲学系的学生成为了两人的精神接班人,这就是写出了横跨千年中国历史的美学巨著《美的历程》的李泽厚。
下期我将推荐两本关于中西方美术史的书籍,这期就到这里吧,我是小蚂哥,一个热爱美的人,蚂蚁景观,以小见大,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