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眼里为什么要出西施?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为什么要出西施?情人眼里出西施所谓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指的是当你对某个人、某些特质有好感后,你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其他缺点,心理上认为他其他方面也一定比较好,对他心存各种积极幻想,就像有一团光环在围绕着他,缺点全掩藏在了光环之下,通通看不到。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心理学家给出了一定的解释,认为这是光环效应的结果。我们常常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对爱人颜值的打分往往高于别人,他似乎就是哪里都好,就好像我们的眼睛为他们自动加上了一层滤镜。记得曾看到这样一个段子:路上撞见前男友,猛然觉得长得好丑。和闺蜜聊天说他怎么那么丑,我记得他帅过的呀!闺蜜哈哈大笑:他哪里是帅过,是你爱过。情人眼里出西施之心理学依据:光环效应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邢肖毅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我们常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乍听上去,有点唯心主义的意味,而生活的体验似乎却证明,这句谚语概括得倒是颇为准确。
我们常常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对爱人颜值的打分往往高于别人,他似乎就是哪里都好,就好像我们的眼睛为他们自动加上了一层滤镜。
记得曾看到这样一个段子:路上撞见前男友,猛然觉得长得好丑。和闺蜜聊天说他怎么那么丑,我记得他帅过的呀!闺蜜哈哈大笑:他哪里是帅过,是你爱过。
情人眼里出西施之心理学依据:光环效应
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心理学家给出了一定的解释,认为这是光环效应的结果。
所谓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指的是当你对某个人、某些特质有好感后,你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其他缺点,心理上认为他其他方面也一定比较好,对他心存各种积极幻想,就像有一团光环在围绕着他,缺点全掩藏在了光环之下,通通看不到。
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对于同一个人而言,在评判自己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的颜值时,他的评判标准出现了差异。那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人的颜值又是如何评判的呢?差异似乎也很大呢。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自己觉得很漂亮的人,别人经常觉得一般般,而有时自己觉得不过是路人,在别人眼里竟成了男神女神级的人物,这就是审美的差异。
曾经有一个美国女孩将自己的素颜照片发给了各国的修图高手,希望将她PS成他们心中的美女。结果不同国家的修图高手们热情地展现了他们眼中的美女的样子,对于肤色、妆容、五官,他们都有不同的审美特点,这似乎证明了审美差异的广泛存在。
人类审美有差异也有共性:受基因导向
但是我们也发现,对于外貌,人们的认知虽然有所差异,但是皮肤白皙、浓眉大眼,纯红齿白等这些特性,在绝大多数人眼中都是美的标志,可见审美是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
有科学家估计,个体对脸庞的审美偏好有50%和他人一样,有50%和他人不同。那么关于审美的这种不同的认知,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受到一定基因导向的。男性择偶时,往往偏爱身材妖娆、年轻貌美的女子,女性择偶时则倾向身材高大、五官立体的男子。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偏好,是因为这样的另一半往往更健康,有更强的生育能力,可以更大可能地保障自己的基因留存下去,这被称之为基因的自私性。
所谓基因的自私性,指的是它会诱导人们做出保障自身基因繁衍的行为。因此可以推论,人们的审美心理机制是人类在长期自然环境生活中进化而来的,其终极目的是人类自身基因的保存和繁衍。
个人审美差异主要由自身经历决定
基因的作用下,人们产生了一些共同的审美倾向,但是正如前文所言,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差异还是很大的。
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人们的审美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过去的个人经历。在这项研究中,35000网民对50个不同男性和女性的脸进行评价,并进行吸引力的打分。
研究者通过对参与者的详细调查,得出结论:个体审美的独特性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经历不同,并非基因。他们继而对547对同卵双胞胎和214对异卵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在对200张不同面孔的吸引力评分中,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而即便是拥有近100%相同DNA的同卵双胞胎也不会被同样的人吸引。这足以证明基因并不是审美差异的决定因素,而个人经历往往更重要。
文人说,你如今的眼睛里,藏着曾经走过的路和曾经爱过的人。科学家说,你走过的路,决定你会爱上什么样的人,而我只想说,谢天谢地,审美差异确实存在,要么,矮矮胖胖的人岂不是没有市场了呢?
参考文献
应舒悦,审美活动中潜在的基因导向
Laura Germine et al. Individual aesthetic preferences for faces are shaped mostly by environments not genes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