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有名景区有哪些地方?功在千秋横山湖
灵寿有名景区有哪些地方?功在千秋横山湖在青灵渠完成三年后,灵寿人又把眼光盯到了横山岭水库的综合利用上。1960年建成后,横山岭水库主要用于汛期防洪,多余的库水白白流走,而丘岭地区的大部分旱地却得不到浇灌。1966年9月4日,县委、县政府成立慈右灌渠指挥部,全县抽调65名脱产干部,各公社(乡)成立施工营,各生产大队(村)成立施工连,层层建立组织,组成强大的施工领导队伍。11月20日,6000多名民工开赴工地,挥锨轮镐,破土兴工,燕川河以上工段人山人海,民工个个壮怀激烈,斗志昂扬。1967年3月18日,由“文革”运动暂时停工。5月又重新开工,由800名民工组成专业队常年施工。进入冬季农闲后,发动8000多人进场,开始了冬日大会战。到1969年1月底,燕川河以上19公里渠段竣工。与此同时,13个公社的3500名民工进入工地,开始了第二期燕川河以下工程的兴建。5月1日,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1.1万亩旱田变成水浇地。1962年春到196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四十八)功在千秋横山湖文/崔金山 搜集整理
“七山二水一分田”和“十年九旱”是灵寿土地和气候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严重制约着灵寿农业发展,使“灵寿于真定三十二州县中最为瘠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古代,本县人民也曾在慈河、松阳河、滹沱河中挡拦水坝、开渠引水,浇灌沿河两岸土地。特别是民国22年(1933)年拦滹沱河水、开挖仁寿渠,使滹沱河沿岸村庄成为最早的政府工程受益者。但离滹沱河较远的大多数灵寿土地,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真正改变灵寿水利历史的,还是解放后建设的各项水利工程,特别是横山岭水库和慈右渠的建设,彻底改变了灵寿丘陵地区的水利状况,成为灵寿受益人数最多、受益时间最长的富民工程。
解放后本县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1957年恢复扩建1938年被侵华日军破坏的仁寿渠,并把渠道直接延伸到了正定县,因此又改名为灵正渠,直接受益范围由灵寿27个村拓展到正定县35个村,灌溉耕地15万亩。
1958年,全国各地掀起水利工程建设高潮。灵寿也紧跟其后。1958年3月至1959年春,县政府从全县抽调共1100多民工到平山县岗南水库施工。1958年5月至1968年底,县政府区又抽调近1万民工参加黄壁庄水库建设。与此同时,县内历史上最浩大的水利工程--横山岭水库建设也拉开了序幕。
1958年3月1日,县组成慈河治理委员会,6月1日又成立“灵寿县八一五水库工程局”,直接负责水库工程施工和民工的派遣指挥。6月6日,200名民工组成先遣队开始建库的准备工作。6月21日,1500名民工自带工具,浩浩荡荡开赴工地。8月10日,无极县650名民工进场。到10月份,参加水库建设的民工达到2400多人,工程大会战全面展开。民工们吃住在工地,昼夜鏖战,小拉车上的土堆得像小山,几个民工拉起飞跑,众人呐喊助威,整个工地沸沸扬扬、热气腾腾,场面十分壮观。到12月底,仅仅半年时间,就将慈河水导入输水洞,为主坝截水槽的全面开挖创造了条件。从1958年6月6日到1959年6月25日,实际工作282天,日均出勤民工11700人,最高峰达到14000多人,第一期拦洪任务完成。从1959年11月1日到1960年6月6日,历时218天,实际出勤民工18800多人,高峰增至19300多人,第二期坝体填筑、上下护坡等工程竣工,水库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水库最初设计总控制流域580平方公里,库容2亿立方米,正常蓄水1.27亿立方米。
横山岭库区曾是著名的陈庄战役主战场。1939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军大肆进攻晋察冀边区根据地陈庄,贺龙将军率主力部队,迅速在横山岭设伏,经过六天五夜血战,全歼日军水原旅团1500多人。为纪念此次战役,灵寿县委把横山岭水库命名为“八一五”水库。1960年4月28日,在水库即将竣工之际,贺龙元帅致来贺词:“发扬陈庄战斗精神,大搞水利,发展生产,扫除千年水患,创造万年幸福!”
库区移民为水库建设付出了巨大牺牲。水库淹没区也正是当地旱涝保收的粮食丰产地,水库淹没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95亩,苇田1600亩,树木40万棵,需迁移村庄13个、798户、3554人,房屋5337间。本着乡不出乡、社不出社的原则,水库大部分移民搬到原村高地居住,七祖院搬到村西长虫地,大庄村搬到山岭边,东庄搬到了村左岸边,韩信台搬到西岭,唐家园搬到村左岸,冯沟8户搬到主村,高阳庄搬到村西南和横山岭以东,白家河搬到了北坡上,寺家庄搬到了上王家沟庄。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还有部分村民远迁他乡,有的搬到西托乡移民新村,有的在漂里村建了移民定居点,还有小部分投亲靠友解决了安置问题。
1962年春到1963年5月,本县又规划建设了青灵渠,渠首在慈河沿岸北贾良村北登山脚下,渠尾与滹沱河、松阳河、淤泥河相接,计划浇灌西托、南寨、青同、护驾疃、城关、三圣院、狗台8个公社7万多亩耕地。但实际上,这条渠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华北气候日趋干旱,登山脚下的慈河慢慢已无水可输,青灵渠的一部分倒为后来建设的慈右渠所用。记忆中的青灵渠确实从西孙楼村通到了我们北洼村。但我们村从来就没有用过青灵渠的水灌溉农田,唯一的一次通水也是那年闹水灾,泥黄的洪水灌满了水渠,吸引着几个半大小伙子把湿衣服吹成气袋,在大渠中打狗刨。由于长期无用,我们附近几个村的大渠逐渐被推成了平地,北洼乡再也找不到青灵渠的踪迹。
在青灵渠完成三年后,灵寿人又把眼光盯到了横山岭水库的综合利用上。1960年建成后,横山岭水库主要用于汛期防洪,多余的库水白白流走,而丘岭地区的大部分旱地却得不到浇灌。1966年9月4日,县委、县政府成立慈右灌渠指挥部,全县抽调65名脱产干部,各公社(乡)成立施工营,各生产大队(村)成立施工连,层层建立组织,组成强大的施工领导队伍。11月20日,6000多名民工开赴工地,挥锨轮镐,破土兴工,燕川河以上工段人山人海,民工个个壮怀激烈,斗志昂扬。1967年3月18日,由“文革”运动暂时停工。5月又重新开工,由800名民工组成专业队常年施工。进入冬季农闲后,发动8000多人进场,开始了冬日大会战。到1969年1月底,燕川河以上19公里渠段竣工。与此同时,13个公社的3500名民工进入工地,开始了第二期燕川河以下工程的兴建。5月1日,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1.1万亩旱田变成水浇地。
1970年10月18日,县里召开4级干部大会,贯彻北方地区农业学大寨精神,决定大打开挖慈右渠的人民战争。会后,17个人民公社的30000多民工投入修渠大战,到1971年3月15日,第二期工程燕川河以下35公里竣工。为了拦住燕川河这匹“黑马”,也为了使燕川河水同慈河水一起发挥效益,在开挖慈右渠的同时,在1969年2月至1971年3月,又兴建了一座坝长500米、坝高25.5米的燕川水库,并在水库大坝上修渠1条,使慈右渠上下贯通。
慈右渠历时5年完成,总干渠长67.5公里,支渠13条110公里,干斗渠161条249公里,斗渠254条202公里,浇灌总长度达到628.5公里,可以绕灵寿县境4圏半;总计用工2327万个,完成工程量288万立方米;建筑物66座,总投资230万元。渠水环山绕岭,跨谷越沟,从横山岭水库208米高程引水蜿蜒南下,滔滔渠水流入农田,本县丘陵区14个公社的19万亩旱地和平山县3个公社的1.5万亩耕地得到灌溉。
1974年至1979年,本县又修建了慈左渠,该渠有1条总干渠和两条分干渠,1条分干渠沿慈河左岸流入行唐县,使行唐的丘陵、平原大部分耕地得以灌溉;1条分干渠灌溉着本县岔头、谭庄2个公社2.4万亩耕地。1975年至1978年5月,本县又修建了燕川渠,灌溉着本县慈峪、青同、护驾疃、南寨、西托5个公社8万亩耕地。
从1958年到1979年,英雄的灵寿人民在吃穿匮乏的年代,历时2年完成了横山岭水库建设,又历时17年完成了青灵渠、慈右渠、燕川渠和慈左渠建设,在10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这是激情年代创造的人间奇迹,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民战争成果。
星转斗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北地区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库的防洪作用越来越不明显,蓄水功能倒是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灵寿农业之所以年年丰收,也多亏了修建横山岭水库和慈右渠。横山岭水库不仅通过慈右渠和与慈右渠互通的青灵渠、燕川渠滋润着全县最缺水的丘陵广大地区,而且还通过慈左慈右两大灌渠为行唐口头水库和灵寿燕川水库输水而防止干涸。横山岭水库和慈右渠已经融入灵寿人的灵魂与血脉,并成为灵寿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