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死后对林黛玉的影响:林如海巨额遗产成谜
林如海死后对林黛玉的影响:林如海巨额遗产成谜甄士隐不就随时逗弄英莲、抱着英莲上街,而贾家的爷们绝不会有这天伦之乐——这就是家庭模式不同。只有内帷庞大的家族,才需要内外隔离。如果只有一父、一母、一女,那还隔离什么?一、内帷之论《知否》对家庭关系的演绎,更多是影射当今的社会关系,很多不符合历史真相,不可作为蓝本参照。父亲的确不方便管理内帷。但家庭毕竟是家庭,不是监狱。各家有各家的过法,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
黛玉是林家唯一的女儿,书中说林如海夫妻无子,对黛玉爱如珍宝。既然如此,林如海为什么执意要把黛玉送往贾府?
按理说,妻子亡故,女儿成为世上唯一的亲人。亲情难舍啊!金窝银窝还不如自己的狗窝呢,何况五世列候林家,原本是门风最完美的。
对这个问题,当今读者大多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林家没有嫡母教导黛玉,父亲不方便管理内帷事务,为了黛玉的良好成长,只能把她托付贾府。
这理论主要来自于热播剧《知否》,听上去也蛮有道理的。不过不好意思,卓语不同意这说法,因为它不能解释所有的疑问。
01 黛玉离家的不合情理一、内帷之论
《知否》对家庭关系的演绎,更多是影射当今的社会关系,很多不符合历史真相,不可作为蓝本参照。
父亲的确不方便管理内帷。但家庭毕竟是家庭,不是监狱。各家有各家的过法,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
只有内帷庞大的家族,才需要内外隔离。如果只有一父、一母、一女,那还隔离什么?
甄士隐不就随时逗弄英莲、抱着英莲上街,而贾家的爷们绝不会有这天伦之乐——这就是家庭模式不同。
书上说的很清楚,林如海“没甚亲支嫡派”,也没有旁支共同生活,诺大的林家只有他们一对夫妇。他还有几房姬妾,也无所出。
丈夫与妻子姬妾并不隔离,贾琏与凤姐平儿就随时可见。可以想象一下,即便没有了贾敏,几房姬妾加上满府婆子丫鬟,在林如海的直接指挥下,只照顾一位小姐,难道照顾不好?
二、黛玉的特殊性
我知道肯定有人要反驳:林家也是贵族,必然讲究体统,跟甄家不能类比。
那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请看这段:
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甲侧:看他写黛玉,只用此四字。可笑近来小说中,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甲眉:如此叙法,方是至情至理之妙文。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道韫。】
这一小段透露出什么呢?
1、黛玉的家庭地位是爱如珍宝。
2、黛玉之聪明清秀,必然超乎寻常。脂砚斋嘲笑“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的写法,恰恰说明黛玉堪当天下无二、古今无双。
3、“假充养子”,这几个字大有背景。
书中还有个假充儿子养的姑娘,是凤姐。因为当儿子养,培养了她杀伐决断、睥睨世人的特性。除此之外,她从小与贾珍的熟络,在男子堆里如鱼得水,都证明在社交上不受限制,自由驰聘。
可见,当儿子养不是那么简单哦!
既然当儿子养,首先就要培养她男儿志向,其次会给她男儿的自由。最后会养出男儿的能力。
在探花父亲林如海这儿,难道只要学几个字、读几本书,就算当儿子养吗?
脂砚斋为什么要嘲笑:
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道韫。
结合上下文,这意思还不明白吗?其实是说,林如海认为女儿有班昭的资质,欲照此培养。只不过曹公不喜欢张扬的写法,故意说“聊解膝下荒凉”。
班昭蔡文姬等人,身为女儿,心系天下,其历史功绩不输男儿。这才是“假充养子”的真实意义,也是任何一个高知分子的必然理想。
请把以上三点结合起来去感知,你就会明白,黛玉在林如海眼中不是个普通的女孩。林家并不是《知否》演的那种,有个婆娘教怎么嫁人就好。
三、贾府与林家的差异
贾林两家门第在同一阶层,但文化上的差异可不是一星半点的事。高素质对低素质,永远无法阻挡骨子的鄙夷,尤其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时代。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世代高知家族,你本人全国高考前三,你唯一的宝贝女儿,聪明绝顶貌似天才,一直被你寄予厚望培养着。
如今只因为她妈走了,即便家有万贯,即便父女情深,即便还有老师仆人一大堆,你就顿时不管不问,把她送给半文盲家寄养,这合理吗?
历史上由父亲亲自教授女儿的例子比比皆是,书香门第尤为突出。且不说在唐宋,即便到了没落的满清,这种父亲也有的是。
乾隆原配富察氏,之所以被雍正选中指婚,关键是因为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回忆录记述:忽一日雍亲王来访,李荣保(富察氏父亲)和夫人、小女回避不及,施礼请安。雍亲王环视书房,见桌上字帖写的精楷,笔力刚劲。他说:“此笔锋大有欧阳洵之骨,柳公权之风。是出自谁笔?”李荣保指着富察氏说:“是拙女习字。”雍亲王因此而记住了小格格富察氏。
雍亲王来访不会直入内室,这是发生在外书房的故事。由此可知,富察氏就行走在外书房,跟男孩子一样,随父伯们学习。
李荣保可是兄弟四个的大家族哦,尚能如此。林家家庭成员那么简单,父女如何不能共处?
四、黛玉本人不愿去
黛玉本人的态度,不要认为无关紧要,其实很值得推敲。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大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甲侧: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甲侧:实写黛玉。蒙侧: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宝爱黛玉如己。】
作者上来先说黛玉“身体大愈”,什么意思呢?
白写这四个字吗?当然不是,曹公绝无废话。特意点这一笔,是强调黛玉身体并无大恙,以事实反驳了林如海后面说的“且汝多病”。
既然出现自相矛盾,那林如海的其他理由也需要打折扣,看样子都是托词。
原不忍......无奈......且兼.....方洒泪拜别——
看看这串用词、语境,细细代入角色去体会一下,何止是不情不愿,简直是万般无奈啊!
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
请结合脂砚斋的批语,再体会语境。父女间俨然是生离死别!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黛玉这一去,再见父亲时就是奔丧了。
可最令人惊心的是,林如海似乎已经预知结果了。否则脂砚斋何故剜心似的感叹“可怜”?
五、癞头和尚的箴言
癞头和尚曾经嘱咐林家:
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黛玉初进贾府,跟贾母才刚刚相认,一张口就说这个话题。这说明什么呢?
第一,黛玉对这个箴言非常在意,时刻在怀。第二,黛玉即便进入贾府了,情绪还处在不情不愿之中,还在幻想,有没有可能事情倒转。
黛玉如此在意箴言,林如海就忘光光了吗?
02 林家发生了什么我不否认,亲母教养在古代是很受重视。但社会是多面复杂体,不是考卷,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作为社会中下层,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途径,女性长辈是教养的保证。但像林家这种高知家庭,还会受困于此吗?
最最关键的是,如果仅为担心未来婚嫁时被歧视,那很容易解决啊!林如海本就有几房姬妾,放一个人在正妻位置上不就行了。
如此简单的事,为什么非弄得父女死生难见?为什么全然不顾世外高人的箴言,全然不顾女儿悲凉的不舍之态,毅然放弃亲情,放弃曾经寄予厚望的掌上明珠?为什么要让女儿在贾府寄人篱下,日日悲苦忧啼?
性命之忧跟嫁人谈资,孰轻孰重,你总要弄清楚吧!
这个问题,是不是非常沉重?!如果你体会到沉重了,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林家跟薛家是门风的两个极端,自然也是人生姿态的两个极端。
薛家是能赖则赖,能沾就沾,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用自家资源。而林家这种高知分子,最重骨气脸面,也最不乐意把培育后代的大事假手于人。不到万不得已时,绝不会寄养他人。
什么事能令林如海万不得已?左看右看前后看,除了政治危机之外,别无其他。
关于林家的政治危机,曹公不明写。但请注意,凡是事关政治问题,曹公一向只字不提,讳莫如深。
四大家族、江南甄家其实一直都在处于政治打击中,但一切都隐藏在生活点滴中,就算山雨欲来风满楼,曹公对政治仍然不写一个字。
遭受水火盗贼之难的,会写的清清楚楚。遭受政治之难的,就一概隐写——这就是曹雪芹的原则。
基于这样的原则,林家莫名其妙的败落,只能是政治原因。
不要以为林家被隐匿的故事无关紧要,反正宝黛能相遇就行了。
不,作为本书第一女主,她原生家庭的境遇如何,决定了她人生的一切走向。上至贾母下至仆妇,每个人对黛玉的态度,是敌是友,都取决于她的背景。
捋清林家的境遇,对正确理解本书至关重要。当前红迷都说,修建大观园是靠林家遗产。看,不弄清楚林家的命运,你能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吗?
03 林家败落的证据为什么我在前面已经下了判断,林家一定败落了呢?
1、林家无人
林家无人这一点,书中体现的很明显。黛玉或来或去,林家人从未护送过。一入贾府,就成了无亲无故的孤女,别人家都有亲戚走动,唯有林家跟绝户了似的。
五十七回紫鹃情试宝玉,宝玉犯了痴病。贾母对他说:
“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
虽说是急迫之语,但再急迫,也不能乱编别人家“死绝了”,贾母这点素养还有吧!可见林家势微到何等地步。
古人有句俗语: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是千古至理!只要能理解这句话,就能瞬间看懂林家真相。
五世列侯、兰台寺大夫(社稷重臣)、钦点巡盐御史(肥缺官职,皇帝亲信),再加上前科探花(恩师同科遍天下).........凭这堆条件,若是林家不出事,你放一百个心吧,就算他家一个生不出,亲戚朋友也会自动一大堆!赶都赶不完的。
如此高大上的背景,跟人员的极致萧条,实在是差距太大。只能说明,作者隐瞒了很多故事。
2、贾雨村的复职之路
贾雨村复职其实是王子腾给办的。这件事大家从来没发觉蹊跷吗?
如果林如海政治情况正常,他本人应该就能办。书中介绍林如海时说
“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
兰台寺大夫:清朝无此官名。但兰台是御史台的代称,明代改称都察院。这个官职相当于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或从一品。
巡盐御史:清朝的肥缺官职,官品不高,但只有皇帝亲信才能担任,专管巡视盐务。康熙以后或从内务府直接选任,或由其他职位上的官员兼任,均加巡盐监察御史衔,并保留原官品级。
书上写的是”已升至兰台寺“,清晰的表明他的正职是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是兼任,这符合历史实情。
那么,正二品的兰台寺大夫,为贾雨村谋职,还不绰绰有余?为什么要把他介绍给从五品的贾政呢?
事实上贾雨村去林家任教,原本就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你可不要以为他真去担风揽月。到了该用林家这棵大树时,却需要绕道转弯。这其中隐藏了什么?
很简单,林如海上任巡盐御史之后,逐渐滑入政治危机!贾雨村当初自然料不到。
3、紫鹃惊人之语
五十七回紫鹃情试宝玉时,有一大段话:
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
其中有句令人惊掉下巴的:“林家虽贫到没饭吃”!
读者都以为这是假设,可细看语法,没有任何假设词。何况对一个钟鼎簪缨的贵族而言,他家人口无论怎么稀少,也扯不到“贫到没饭吃”的话题上。
所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林家遭受了灭顶之灾,已经没落贫困了。
4、黛玉的命运影射
卓语曾解析过黛玉跟香菱命运高度的一致性。香菱是用来影射黛玉的。详见《神秘的仙子“兼美”到底是谁?不是秦可卿,而是不起眼的她 》
甄士隐家破人亡,令人触目惊心。然而继甄家之后,第二个登场的家族就是林家。甄林两家,家庭成员一模一样,都曾经岁月静好,但都昙花一现,匆匆下线。
甄家的败亡里就埋伏了林家的未来,只是原因不同而已。
5、本书主旨
脂砚斋在开篇就非常明确的指出: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
如何才算末世?一切都归于灭亡!
曹雪芹写了奢靡的贾家、谨慎的史家、书香的林家、好大喜功的王家、圆滑精明的薛家、安度小康的甄家.......各种类型都有,任你哪种路线、哪种岁月静好,最后都被时代打入深渊。
但凡以家族体出现的,没有哪家平安收尾。这就不用猜了。
04 用意何在我知道黛粉无法接受如此残酷局面,作为第一女主,神仙般的人物,理应拥有一切完美。林家败落,甚至贫困,这让人情何以堪?
卓语也深爱黛玉,我何尝不希望林如海留给她万贯家资,让她笑傲贾家。可希望归希望,我们现代人所求之爽,不是曹雪芹的本意。
曹雪芹暗写一个败落的林家,除了呼应末世,还有更为深刻的用意。
红迷应该都知道历史上的曹家,长期担任江宁织造,但曹寅还兼任过两淮巡盐监察御使!这个官职,是红楼梦唯一跟曹家直接挂钩的东西。(详见《曹雪芹:才华横溢难补天,泪尽神出成巨著》)
也就是说,曹家历史经过作者再创作后,被分别赋予几个家族。贾家只演绎曹家的生活点滴,但爵位、官职、文化、门风等,都不是曹家真实历史。
曹家的官职和文化,由林如海来演绎。
清人并不知此书作者,乾隆初见红楼梦说:“此乃明珠家事也。”——以书上描写的贾家,绝对没人会联想到曹家。
可林如海却能让人联想到。他的官职太扎眼,那个时代的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曾经雄霸江南的曹家。曹雪芹故意的,他就是要这个效果。
林如海是高雅文士,又是社稷重臣,拥有耀眼门楣、神仙眷侣、天才女儿......他才是全书里最完美的人设!
林如海留下的孤儿,绝代风华世之罕见,但却明珠暗投,郁郁不得志。其实,这都是曹雪芹在暗喻自己。
林家为什么必须败落,甚至必须贫困呢?
曹家被抄家是因为亏空官银。可这事原因复杂,巨额的亏空是为接待康熙下江南用了。康熙心知肚明,甚至帮曹家想办法,但始终填不上窟窿。
雍正对此也很清楚,以他的雷霆性格,如果纯是曹家过错,一上台就清扫他家了。但他也一拖再拖,还令苏州织造帮着还。直到雍正六年,终于不想等了。
可是查抄曹家的结果,令雍正非常失望。他本以为曹家富可敌国,把房舍田产全抄了,加上外人欠债,连本利一共才三万二千余两。
堂堂江宁织造,被誉为天下最肥的地方,竟然只抄出了3.2万两银子,一时朝野唏嘘,雍正瞠目结舌。
实际上自康熙晚年开始,曹家就一直用自家财产填补亏空。所以最后只剩空壳了。
曹家惨痛的历史如斯,林如海就必须两袖清风,必须财帛全无,只留一屋子书籍笔墨给黛玉!
在曹公笔下,林家精神高贵而物质清贫。林如海身在肥缺,却清净寡欲,不沾铜臭,满身书香,乐于助人。黛玉远行只有老妪幼婢服侍,其家风清廉可见一斑。
江宁织造、巡盐御使,都是内务府肥缺。因为它肥,曹家才家破人亡。所以在书里,林如海刚上任巡盐御使,就卷入了政治危机,林家岌岌可危。
贾敏固然是病死,但万事顺意时,哪有那么脆弱?历史上太多人,都是在强大的政治危机中被吓死的。
贾敏刚死,贾雨村就辞职。这种无用小事,为什么也要写一笔?弄懂林家遭遇后,瞬间就明白了:贾雨村也嗅到了异样的味道,他感觉林家靠不住了哦。
贾敏刚去世,忽然间传来“都中奏准起复旧员”的消息,这不正是政治大变天么?难道现成的官员不够用了?
既然变天,有人喜就会有人悲。喜的是贾雨村,悲的是林家。
大概率上讲,贾雨村跟林如海肯定属于两个阵营。变色龙似的贾雨村,能用上谁算谁。至于林家之亡,其中有没有他的功劳,就只有天知道了。
(详见本文姊妹篇《盖世奸雄是如何炼成的?深度心理学解析一个不为人知的贾雨村》)
黛玉进贾府大约五年,林如海病死。雍正上台的第六年,查抄了曹家。两者是不是很同步?!
也就是说,在曹雪芹的创作思路里,黛玉被迫离家,那就是他记忆里雍正上台的景象,政治大变天。明知朝不保夕,只能把宝贝女儿送走了,总好过抄家时被没为官奴吧。
05 小结林家的命运是红楼梦里的灰色地带。黛粉总想借林家给黛玉出气,抬高黛玉的现实身价。而钗粉则各种攻击林家,说林如海冷酷,弃黛玉如敝履,哪来什么爱如珍宝?
其实都错!没人能理解曹雪芹的苦心。
林如海确实深爱黛玉,父女分离时一句一滴血。每一滴血,都来自曹公心头!
黛玉的价值,永远不必借助物质去衡量。到了那个地步时,她就不是黛玉了。
当然,曹雪芹也为黛玉准备好了出路,那就是她的血统。满清贵族的联姻,并不是比拼女家官职钱财,而是首重血统、次重血统、最后还是重血统。
满清的血统论,可谓历史之最,登峰造极。详见《乾隆原配富察氏,年幼时差点被发配黑龙江,你能想的到吗? 》
黛玉身上流着贾府的血,肥水不流外人田,贾府的一切理应血统回归,由黛玉承继嫡妻之位。
#红楼梦# #曹雪芹# #林黛玉# #林如海# #江宁织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