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字的古文句子:咬文嚼字微
吾字的古文句子:咬文嚼字微「(如果)不是这种人,我还与谁一起归去」?后面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结尾点睛之句流传千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论语》中孔子說: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大白话的意思是,「不是管仲,我们都成披头散发、穿左衽衣服的蛮族了」。
(华夏以右为大,上衣是右交领,草原蛮族是左交领)
范仲淹《岳阳楼记》结尾点睛之句流传千古: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后面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如果)不是这种人,我还与谁一起归去」?
我记得初中老师说兩句古文字中的「微」字,当「没有、不是」讲。
说实话,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直不知道为何「微」字为何能表达否定词「没有、不是」?
今天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朗诵《岳阳楼记》,记起这个多年的疑问,既然从《论语》,也即东周时代就用【微】表示「没有、不是」的意思,那恐怕要从商周古文字开始查阅。
「微」的甲、金、篆字形如下:
《說文》的意思是很清楚,「微」是一個形聲字,左形右聲,意思「隐蔽的行动」,那是不是【微】的造字本义呢?
学者何琳儀认为:「微」字表示讀音右半部分:
象「人頭戴羽飾之形」,本義是「美麗」,與「美」同意,一字分化。假借表示「微小」。
高鴻縉則說象象手持「攵」割斷「頭髮」,短髮細小,由此引申出「微小」之義。
(「攵、攴」在古文字中介意表示手持、武器、工具等等,稱為「動符」,如:攻、牧等字)
張日昇、陳初生則認為象人梳理頭髮,髮經梳理則美,故有「美妙」意,是「媺」的初文。
以上兩說各有道理,我也無法取捨,那「微」又是怎樣表示「沒有、不是」的意義呢?
原來,上古讀音沒有輕唇音,「微」上古讀若「美、沒」,至今保留古音較多的廣東話還是這樣的讀法,
又比如:「無」,普通話讀「wu」,上古則讀成「mou」,讀音類似「某」,在佛教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咒語中,也保留下了這個讀音,廣東話、福建話都保留「mou」的讀音。
所以,金文、楚簡、秦簡中「微」可以讀為「美」,表示美麗的「意思」。至於是假借還是引申,可自行判斷。
如:
《召卣》:「髮(美)」
《上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簡13-14:「(美)言」。
《上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簡19:「民之播(美)弃亞(惡)如歸」。
秦簡也有表示「微小」的意思,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5壹:「微密韱(纖)察」
楚簡有表示《說文》所說的「隱微」,
《郭店簡.六德》簡38:「君子不帝(啻)明乎民(微)而已」。簡文說君子不僅了解民眾之疾苦。漢帛書表示「微細」: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85行:「柔弱微細」。《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115-116行:「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那麼,結論就很清楚了:
1、「沒」字出現得相當晚,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未曾見。
2、古無輕唇音,上古商周時代,假借「微」表示「沒有」的「沒」。
3、「微」又可以假借表示否定詞「非」,因為「非、微」在漢語音韻學中稱為【旁紐雙聲疊韻】,可以通假。
所以,孔子說的「微管仲」就是「非管仲」:若非管仲、若沒有管仲。我們他媽的都成了披頭散髮的野蠻人了。
到了宋朝的范仲淹,他是熟讀經傳的大儒,模仿《論語》中的用法,用孔子時代的語言「微」來表示「沒有、不是」。這稱為「仿古、擬古」。
比如:至今我們還會說: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用「說」而不用「悅」,也是仿古,因為在孔子時代沒有「悅」字,只有假借同音字「說」表達。「悅、說」古音相同。「說」是「曰」的後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