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死因的五个暗示:秦可卿与贾敬的丧仪对比
秦可卿死因的五个暗示:秦可卿与贾敬的丧仪对比贾敬之死惊动了皇帝,亲自下恩旨,“追赐五品之职”,并且着令“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其他不用看,但这一句丧仪的规模已经清清楚楚了。再回想秦可卿的丧事是悄悄地走了门路才得到一个“恭人”的牌位。至于四王路祭,也写得很清楚,是因为彼祖父之时的关系。何况秦氏毕竟是宁国府长房长孙媳,贾珍又如此重视愿意倾其所有,那么八公四王的后人自然要给贾府一个面子,参加祭礼。但在第六十三有这样的陈述:“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原来天子极是仁孝过天的,且更隆重功臣之裔,一见此本,便诏问贾敬何职。礼部代奏:‘系进士出身,祖职已荫其子贾珍。贾敬因年迈多疾,常养静于都城之外玄真观。今因疾殁于寺中,其子珍,其孙蓉,现因国丧随驾在此,故乞假归殓。'天子听了,忙下额外恩旨曰:‘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入彼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
关于秦可卿的丧礼一直存在着误解,为什么秦可卿的丧礼如此隆重,规模宏大,甚至超过了宁国府长子贾敬的婚礼?难道在秦可卿身上真的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难道秦可卿真的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皇室成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长孙媳秦可卿病逝,举行了浩大的丧祭仪式。
一直到了宁国府前,只见府门洞开,两边灯笼照如白昼,乱烘烘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宝玉下了车,忙忙奔至停灵之室,痛哭一番。然后见过尤氏。谁知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然后又出来见贾珍。彼时贾代儒带领贾敕、贾效、贾敦、贾赦、贾政、贾琮、贾□(左王右扁)、贾珩、贾珖、贾琛、贾琼、贾璘、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等都来了。……贾珍便命贾琼、贾琛、贾璘、贾蔷四个人去陪客,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推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有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
通过秦可卿的丧仪描写,我们对于过去丧事举办的程序、内容、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秦可卿的丧礼为何惊动了如此多的皇亲贵胄,而且有的人认为秦可卿一个贾府的孙辈儿媳,丈夫不过刚刚捐了一个五品龙禁尉的虚职,其丧仪的阜盛甚至超过了贾敬,实在不合情理。因此认为秦可卿应该有一个高贵的出身,比如公主之类的。
窃以为这是一种误解。文章写法和结构安排讲究详略得当,前面秦可卿的丧仪已经详细描写了,到后来贾敬丧仪的时候再重复写一遍是没有必要的,只是因为文章详略给读者造成的错觉。那么,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秦可卿的丧仪而不是贾敬的丧仪呢?因为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而且以秦可卿之丧之哀与后面的元妃省亲之盛之荣形成对比,能更好地体现乐极悲生,荣辱周而复始的主题。
再来看一下贾敬丧事的描写,贾敬的丧事在六十四回只是一笔带过:“是日,丧仪昆耀,宾客如云,自铁槛寺至宁府,夹路看的何止数万人”。
但在第六十三有这样的陈述:“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原来天子极是仁孝过天的,且更隆重功臣之裔,一见此本,便诏问贾敬何职。礼部代奏:‘系进士出身,祖职已荫其子贾珍。贾敬因年迈多疾,常养静于都城之外玄真观。今因疾殁于寺中,其子珍,其孙蓉,现因国丧随驾在此,故乞假归殓。'天子听了,忙下额外恩旨曰:‘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入彼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钦此。'”
贾敬之死惊动了皇帝,亲自下恩旨,“追赐五品之职”,并且着令“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其他不用看,但这一句丧仪的规模已经清清楚楚了。再回想秦可卿的丧事是悄悄地走了门路才得到一个“恭人”的牌位。至于四王路祭,也写得很清楚,是因为彼祖父之时的关系。何况秦氏毕竟是宁国府长房长孙媳,贾珍又如此重视愿意倾其所有,那么八公四王的后人自然要给贾府一个面子,参加祭礼。
而贾敬的丧仪是皇帝下了旨意名正言顺就应该有如此的规格和礼仪的。那些认为秦可卿丧事过于隆重的读者大概是被曹雪芹的写作方式所蒙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