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回忆录 蒋介石:李宗仁回忆录大骂蒋介石
李宗仁回忆录 蒋介石:李宗仁回忆录大骂蒋介石我们谈历史的时候,总是喜欢谈历史事件,却忽略了关键人物的关键性格。而这一切,要从东北“老张家”的性格说起,爷爷叫张有财、父亲叫张作霖、孙子则是咱们本篇的主人公张学良。(中间是唐德刚先生,两边是张学良夫妇)唐德刚当时已经七十岁,他第一次见到九十多岁的张学良,俩人谈了好几个小时,虽然聊了很长时间,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写一本和《李宗仁回忆录》一样的张学良回忆录。也由此,开始咱们今天的文章,且看张学良谈论:为什么国民党会败给共产党?他眼中的蒋介石,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国民党二号人物李宗仁,他在回忆录当中痛骂蒋介石,恨不得将其挫骨扬灰,骂的是入骨三分。
张学良看完《李宗仁回忆录》之后,也想写一本自己的回忆录,所以他把该书的作者,也就是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请到了自己的住处。
少帅当面就说:“李宗仁讲的蒋介石,和我认识的蒋介石一模一样,我也想有一本那样的口述历史……”
从这个小细节便可看出,李宗仁和张学良,都认为蒋介石要为“国民党丢失大陆”负主要责任。
(中间是唐德刚先生,两边是张学良夫妇)
唐德刚当时已经七十岁,他第一次见到九十多岁的张学良,俩人谈了好几个小时,虽然聊了很长时间,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写一本和《李宗仁回忆录》一样的张学良回忆录。
也由此,开始咱们今天的文章,且看张学良谈论:为什么国民党会败给共产党?他眼中的蒋介石,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而这一切,要从东北“老张家”的性格说起,爷爷叫张有财、父亲叫张作霖、孙子则是咱们本篇的主人公张学良。
我们谈历史的时候,总是喜欢谈历史事件,却忽略了关键人物的关键性格。
准确来说,国民党军阀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行事方式,这一点在老张家身上尤其突出。
爷爷张有财,乃东北的典型狠人,是能亲手打死亲儿子的存在,一棍打死了老张家最聪明的张作泰。
张有财闲暇的时候,去小赌场看人打牌,清楚看到赌徒出老千,于是出面打抱不平,结果晚上回家的时候,半路惨遭赌徒报复,命丧黄泉。
张作霖抱着土枪为父报仇,结果翻墙入院的时候,枪支走火失手打死了老太太。
老张家这种冲动的性格,毫无保留的被张学良继承……虽然说家族的性格没有变,但大时代却在改变。
张学良有家国情怀,再加上性格冲动,这为他日后无比崇拜蒋介石,埋下了伏笔;更为他日后无比痛恨蒋介石,埋下了伏笔。
也就是说,性格冲动的张学良,会用冲动的方式来维护国家利益,不过这也是后话了,咱们后面的文章再说。
1930年,中国爆发了惨烈的中原大战,一百三十多万人,展开了连番激斗。
如果拿拳击擂台来举例的话,黑方选手是蒋介石,白方选手是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双方选手逐鹿中原,想要一决胜败。
(中原大战的四大军阀: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
在关内的这场军阀大战当中,最关键的因素却在关外,也就是说:张学良帮助谁,谁就会获得胜利。
双方选手都派人去联络张学良,黑方不差钱,白方选手手头紧。黑方代表去东北的时候带了巨款,白方代表去的时候仅仅带了几千元经费。
黑方大把撒钱,请张府的内部人员打麻将,黑方代表一晚上使劲输钱,就连仆人都拿了上万巨款。
在这种情况下,赢钱的张家内部人员,开始在张学良的面前,说蒋介石说好话。
各种原因之下,张学良无比崇拜蒋介石,认为“介公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豪杰大英雄,所以他领兵入关,帮助黑方打败了白方。
在日后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张学良是蒋介石的铁杆粉丝,对所谓的“领袖”爱到了灵魂深处。
张学良完全是从国家情怀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表面上的蒋介石,认为此人能够改变军阀混战的时局现状。以当时的局势来看,似乎蒋介石真的要统一中国。
九一八之后,张学良一枪未发撤出东北,蒋介石也主张不抵抗,俩人在这一点是有共识的。
然而,张学良是暂时不抵抗,但希望国家全力夺回东北;蒋介石则大有不同,他认为当务之急并不是打外敌,而是打内战。
矛盾在这时候也就产生了,东北军群情激奋,但愤怒又有什么用呢?张学良丢失了地盘之后,为了维持庞大的部队,需要蒋介石提供军饷,所以他更加听命于蒋。
抗战失利,张学良的名望开始下滑,而且他需要寻找新的地盘安家。
种种复杂的原因驱使下,张学良从1934年开始帮助蒋介石“围剿”红军,他对蒋介石说:“我要干先生认为最难干的工作。”
对于蒋介石而言,他最想干的事情,自然是打内战,去“围剿”年轻的红军。
关于张学良为什么要跟红军作战,这当中的复杂原因,不在咱们今天讨论之列,总之少帅担任了:鄂豫皖剿共副总司令……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学良第一次接触到中共的武装力量,他满怀信心认为能够轻易获胜,他严重误判了局势,也严重误判了红军的战斗力。
关于张学良的心路变化,与他战场上的失败息息相关,越是败给红军,他就越是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打赢?自然而然的,也就开始拿红军对比国军,拿共产党的领袖,对比国民党的魁首。
就拿劳山战役举例来说:
刘志丹、徐海东(未来的开国大将)等人开始长征,不仅人数少,武器质量也很差,甚至有很多战士空着手在战斗。
张学良狂妄的认为自己稳操胜券,因为红军的装备太差了,跟自己的东北军,完完全全没法比。
1935年,双方在陕甘展开了激战,东北军开战初期,轻轻松松打了几百里,所以张学良开始自大,殊不知中了红军的圈套。
红军收缩兵力,东北军分散兵力,等于是大网要盖住利刃,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场面犹如杀鸡,红军拽住东北军的鸡头越拉越长,时机成熟之后挥动大刀,打了短短几个小时,就灭了东北军的两个团。
在这一战的时候,张学良就已经看出来,红军高喊着抗日,东北军也高喊着抗日,但双方却在打内战。
红军不想打内战,东北军也不想打内战,可双方却在陕甘交火,这种内耗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除了劳山战役之外,再有就是直罗镇战役,红军激战东北军,覆灭了张学良的第109师。
张学良开始真正的思考,国军之所以败给红军,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典型的差别就是思想原因。
红军信仰共产主义,而国军信仰三民主义,红军深刻的了解共产主义,相信革命肯定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张学良无比悲剧的发现,国军的所谓思想和革命信仰,则犹如老和尚念经。
张学良随便拉几个国民党军官,问什么是三民主义?对方支支吾吾,回答的驴唇不对马嘴。
也就是说,红军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而国军部队,思想则是几句口号。
孙中山先生倒是为国民党,留下了大量的思想财富,但蒋介石完完全全违背了孙中山遗愿,更偏离了三民主义。
孙中山希望国共合作,蒋介石不顾国家安危,不顾东北沦陷,则全力“围剿”共产党。
也就是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蒋介石都是歪头和尚,下面的大小官吏,又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呢?
张学良性格是冲动的,他当面就对蒋介石说,红军不可能“剿”的完。
思想是红军部队的凝聚力,即使打散了红军的武装,只要共产思想还在,新的红军就会如同雨后春笋。
张学良不仅思考,而且做深入的研究,只要会简单的算术,都知道民国的富人少穷人多,偏偏权利掌握在富人的手中。两个阶级开战之后,结果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但蒋介石天真的认为只要打败了红军武装,就会如同打败冯玉祥那样,获得所谓的“胜利”。
张学良晚年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他说国民党也的确在宣传三民主义,但宣传和理解完全是两码事儿。
共产党的思想,是由内而外的全方面贯彻;国民党的思想,则是死记硬背机械性的记住三民主义,试问这样的部队有什么凝聚力可言呢?
张学良非常尖锐的批评说:共产党的出发点是组织是大局,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国民党官员的出发点,则是自私自利的自我。
甭说各大军阀了,就连中下级军官,都在想着怎样发财,怎样才能青云直上,而不是想着如何为国家的利益而考虑。
那些所谓的中央军,他们忠诚的不是国家,而是给钱发饷的蒋介石,这种军队和雇佣军有什么差别呢?
国军是分派系的,中央军的待遇挺不错,而那些地方军阀的待遇可就太差了。蒋介石想着的,并不是团结各派系形成国家,而是想着消灭各派系。
张学良言直口快,他发现了国军和红军的区别之后,直言不讳的对蒋介石说,我们打不过他们,虽然国军数量庞大,虽然红军人少枪少。
但蒋介石听完这些之后,并没有放在心上,依旧认为他能够打败共产党。
国军有几大毒瘤,思想匮乏是毒瘤,派系斗争同样是毒瘤。
对于这一点,张学良有非常痛的领悟,他担任所谓的“三省剿总”副司令之后,怀着对蒋介石的无限尊敬,开始跟红军作战。
结果打了一年之后,张学良就发现蒋介石想要利用红军,去消灭杂牌军,而东北军便是杂牌军当中的一支。
也就是说张学良敬爱蒋介石,蒋介石却想要弄死张学良,少帅发现这个真相之后,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
蒋介石为了独裁,他嘴上喊着国家,实际上却想要灭掉所有的地方军阀。
其中最惨痛的案例,就是东北军被消灭了两个师,张学良想要补充损失,但蒋介石不答应。
哪怕张学良再傻,他也看透了蒋介石的险恶用心,更何况少帅并不是傻子。
蒋介石左手缩减杂牌军的编制,右手增加中央军的数量和质量,典型的内战内行。
在张学良看来:如果内战照这样打下去,中国会越来越分裂,团结荡然无存……一个不团结的中国,又该拿什么抗日呢?谈何夺回东三省呢?
蒋介石自以为是的借刀杀人,引起了杂牌军的普遍不满,各杂牌军将领早就看出了这一点,可悲的是张学良领悟较晚。
1936年,张学良指挥多支部队围困陕北。
西北军的杨虎城直接就问张学良:如果部队去打红军,出现损失之后谁给补充?你张学良身为我的直接领导,你给不给?
大家都问张学良同样的问题,少帅无言以对,连东北军自己都得不到补充,拿什么去为西北军补充呢?
甭说补充兵员,张学良就连小小的子弹,都无法大量提供给西北军,或者说蒋介石根本不给,源头断流之后,下游自然干涸。
张学良说:杂牌军都知道这一点,所以跟红军并不真打。
关于国民党的内部团结问题,甭说各大派系之间分崩离析,就连蒋家派系的内部,都在争权夺利。
例如在一次选举当中,陈立夫在党内的票数,直接超过了蒋介石,气得蒋介石抡起椅子去砸陈立夫。
陈家兄弟对蒋介石那么的忠诚,蒋介石却害怕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所以开始削弱陈家的权利。
张学良看到的国民党,是内外交困一片大乱,所以他跟蒋介石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团结抗日,中国人拧成一股绳。
张学良直接就对蒋介石说,为什么会害怕共产党夺走你的权利呢?(此处埋下伏笔:权利)
因为蒋介石沉迷内战,所以张学良陷入了无限的绝望当中,以少帅那冲动的性格,自然不会在绝望当中堕落,而是在绝望当中拼搏。
前文说过,张学良接受新式教育,他是有国家情怀的将领,所以在杨虎城提议兵谏的时候,少帅立刻就答应了。
爱国将领的国家情怀,是西安事变的主要起因,张学良看透了问题的本质,他想改变当前令人绝望的局势。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想要亲自命令张学良去“围剿”红军。
蒋介石住在华清池,张学良非常愤怒的对蒋介石说:“全国人民都要求抗日,倘再一意孤行,必将成为民族的罪人!”
蒋介石反过来呵斥张学良,认为打败共产党才是最重要的……
12月11日,张学良在下午四点,带着卫队第一营的营长王玉赞,朝着自己的住处走去。
晚上,张学良交代王玉赞,立刻发动西安事变!
王玉赞早就满腔怒火,恨不得下一秒就打回东北老家,他在深夜带兵杀入了清华池,连开三枪打死哨兵,强行捉蒋。
现场一片大乱,蒋介石连假牙都没有来得及带上,就仓皇逃走,翻墙的时候还丢了一只鞋。
王玉赞根据那只鞋,认为蒋介石逃上了骊山,于是带兵去追。
山上也就发生了那经典一幕,蒋介石躲在石头后面望着卫队营,卫队营则望着蒋介石的光头。
犹如是你瞅啥,我瞅你咋地?蒋介石被活捉,带到了山下的马路边。
前文说过,张学良怒斥蒋介石害怕共产党夺权,而到了西安事变的时候,张学良直接就愤怒的说,即使共产党不夺你蒋介石的权利,旁人也会夺走你的权利。
张学良认为:局势照这样发展下去,国家都会灭亡,更何况是你蒋介石的独裁权利呢?
幸亏共产党顾全大局,在西安乱成一团的时候,周恩来从天而降,全局指挥西安事变,这才力挽狂澜,逼蒋介石抗日。
同样也是周恩来主导了西安事变,解了张学良最大的危机,所以少帅对共产党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感恩。(张学良一辈子都佩服周恩来,五体投地的佩服)
全面抗战打了八年,共产党希望团结抗日,蒋介石却总是搞摩擦,依旧在搞内战那一套。
举例来说:
1939年10月,毛泽东指出了革命的三大“法宝”分别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940年10月,蒋介石却发动了皖南事变,杀害抗日英雄。
通过以上这个例子,天下的老百姓自然知道,谁能带来和平,谁会带来战争。
张学良谈起民心的时候,他拿抗日战争举例说:“九一八以后群众抗日热情很高,有人说这是受共产党的鼓动,这话我听不明白。老百姓的抗日情绪不能说是共产党鼓动的,这得反过来说,是人民自动,共产党顺应。”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对外跟共产党开战,对内则清除异己。
张学良对此扼腕叹息,他认为国民党是有很多人才的,但这些人才却无法得到蒋介石的重用。
而那些奴才,为了获得蒋介石手里的权利和财富,则趋炎附势拍马屁,得到了蒋的重用。
蒋介石把奴才派到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去跟解放军展开殊死较量,落败是注定的事情。
综合张学良所谈的以上问题,甭说老百姓被逼着当共产党,就连国民党内部的人才,也开始跟共产党接触。
那句“天下无人不通共”并不是一句茶余饭后的玩笑话,而是那个大时代的历史符号。
之所以民心通共,一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而国民党为独裁者服务,两者的区别高下立判。
共产党从上到下,都一心想着老百姓;国民党则五子登科,金子、票子、房子、车子、女子。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要打共产党,无异于痴人说梦,到最后完全丢失大陆是注定的事情。
文章写到最后,笔者想说:
在民国历史当中,有两个实力派的军阀,分别是东北的张作霖,和广西的陆荣廷,俩人被称之为:南鹿北獐。
在民国历史当中,自然而然也就有了两个“二代王”分别是第二代东北王张学良,和第二代广西王李宗仁。
俩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出身与经历,也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张学良晚年)
张学良是个复杂的人,他有着国家情怀,他做着军阀的事情,他改变了历史,也被软禁了大半生……晚年到了美国的时候,他在公开场合则满口黄段子,逗得人哈哈大笑。
复杂归复杂,有一点是肯定的,张学良和李宗仁都在回忆录当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蒋介石,独裁专权、重用奴才、亲小人疏君子的蒋介石,一个要为内战负责的蒋介石。
上层建建筑的腐败黑暗,下层基础也就垮塌崩溃,这也就不难理解,国民党为什么会败给共产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