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决战中途岛除了视觉体验还有啥:决战中途岛除了视觉体验

决战中途岛除了视觉体验还有啥:决战中途岛除了视觉体验此外,与电影“野心”相称的,是繁多的人物形象。《决战中途岛》虽最大程度避免了脸谱化,但也难逃人物扁平化的问题。除了几个着力表现的人物外,其余的一些“次重点”形象,无一例外刻画有些流于表面,几乎缺失对内心的把控。尤其是在多条线索并进的情况下,电影更难以做到兼顾。正因为野心太大,所以导致电影对每一场戏的表述几乎都是点到为止。开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画面苍凉而令人愤怒,但很快画风一转就进入对战略的讨论;美军偷袭东京后,飞机燃料耗尽,飞行员被迫弃机跳海,当观众刚开始恐惧于黑黢黢的海、感动于飞行员的勇气时,下一个镜头一转就不知道他们是否成功到达海岸线了。这种点到为止的方式固然克制而客观,摆脱了冗杂的煽情,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电影该有的思考与深度,无法满足观众沉浸在情节中的心情。某种程度上,《决战中途岛》算得上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用大量事实回顾了美国人民在中途岛战役中的英勇无畏,刻画了从美国太平洋舰队

11月上旬,《决战中途岛》于北美和中国同步上映,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这位著名的“灾难片大师”终于拍摄了一部恢弘的战争片。对于艾默里奇和某些观众来说,可能已经等了20多年。20多年前,艾默里奇就想拍摄一部关于中途岛海战的电影,但苦于没有投资而一再搁置。

决战中途岛除了视觉体验还有啥:决战中途岛除了视觉体验(1)

艾默里奇向来被认为是“感官系导演”,他执导的电影素以大场面、大制作著称,无论是《后天》还是《2012》,那些人类文明被瞬间摧毁的镜头,都堪称其手下经典。同样地,这次《决战中途岛》也不例外,其吸引人的第一要素,怕也要归功于场面的宏大叙述。

《决战中途岛》的开篇即展现了日本轰炸珍珠港,一段时间不长的轰炸镜头,瞬间将观众带入战争氛围,随后几乎以全景式镜头展现了中途岛海战,无论是监听分析日本情报,抑或海军轰炸的镜头,其对文戏武戏的把握都是到位的。

《决战中途岛》中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几个镜头,是属于俯冲轰炸的,这种世界上最危险也是最华丽的战术,独具战争式决绝的浪漫主义色彩。俯冲轰炸,顾名思义指轰炸机以一种近乎直角的姿态由上而下俯冲投弹,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投弹准确,又不能使轰炸机撞上航母或冲入海中,对轰炸机与飞行员的要求极高。这样一种难度极高的战术在影视作品中并不多见,《决战中途岛》利用航拍、俯拍、飞行员第一视角等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俯冲式轰炸的惊险,既让观众过足眼瘾,又以全方位的展示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某种程度上,《决战中途岛》算得上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用大量事实回顾了美国人民在中途岛战役中的英勇无畏,刻画了从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到最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除了美国海军,电影中出现的日本海军和中国民众同样让人印象深刻。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中的日军虽作为敌军出现,但也最大程度避免了脸谱化,没有因其是敌军而做一些可以的矮化。

在科幻大片霸屏的时代,动辄太空营救、海底大战的场面,还能有人愿意投资拍摄一部战争片,已经实属不易,毕竟与其他科幻电影比起来,战争片既没有IP和粉丝基础,又没有拍续集的可能,还要把握呈现的尺度。

这样一部带着几分浪漫主义情怀的《决战中途岛》,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属于战争科普片。从电影名来看,它主要着力点是中途岛战役,但实际上还附赠了一场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军偷袭东京,更偏向于一部纪录片。对战争小白来说,《决战中途岛》是相当友好的,但对很多军事迷来说,这也是它最大的问题——野心太大,漫无重点。

正因为野心太大,所以导致电影对每一场戏的表述几乎都是点到为止。开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画面苍凉而令人愤怒,但很快画风一转就进入对战略的讨论;美军偷袭东京后,飞机燃料耗尽,飞行员被迫弃机跳海,当观众刚开始恐惧于黑黢黢的海、感动于飞行员的勇气时,下一个镜头一转就不知道他们是否成功到达海岸线了。这种点到为止的方式固然克制而客观,摆脱了冗杂的煽情,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电影该有的思考与深度,无法满足观众沉浸在情节中的心情。

此外,与电影“野心”相称的,是繁多的人物形象。《决战中途岛》虽最大程度避免了脸谱化,但也难逃人物扁平化的问题。除了几个着力表现的人物外,其余的一些“次重点”形象,无一例外刻画有些流于表面,几乎缺失对内心的把控。尤其是在多条线索并进的情况下,电影更难以做到兼顾。

我们无法以一个固定的标准衡量《决战中途岛》,笼统地说它“有气魄”或者“爆米花”都是不负责的。《决战中途岛》放映过了,之后呢?它给我们的提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其本身。

大海铭记不朽,而电影致敬勇士。(胡不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