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次精神自慰:纪念一次精神自慰
纪念一次精神自慰:纪念一次精神自慰1997年是中国电影市场最低迷的一年。 我也是意外发现,9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国产片的处境和现在的中国电影很像。
写在前面
我说过很多次了,我有多想念电影。
这种想念这两天被我越来越实体化了,我开始不断地翻看以前的老片子,特别是一些中国电影重要节点的片子。
我也是意外发现,9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国产片的处境和现在的中国电影很像。
1997年是中国电影市场最低迷的一年。
那年的内地国产电影相比1994年,影片数量减产不止一半,票房更是不足当时的三分之一,10亿都不到,而且1996年的内地票房前五名基本上都是国外影片。
好电影不是没有,但不是被卡着没法上,就是观众不好文艺片的口。
这导致大陆几乎还没有成熟的类型片体系,整个电影市场一片惨淡。
直到这部电影的横空出世:
《甲方乙方》
坊间一直都流传着很多关于冯小刚这部片的轶事。
有些听起来就是真的,比如票房,它拿下了破纪录的3500万票房,成为了当年国产片年度票房里遥遥领先的No.1,这个数字在当时是可以类比如今《战狼2》的57亿的。
以及“贺岁档”这个词,在大陆本身是没有的,《甲方乙方》一出来,叫的人多了,便有了,还用到了今天。
还有一些不知道是真是假的。
比如现在骂观众“傻逼太多”的冯小刚,在当时拍《甲方乙方》的时候说的却是:“中国电影当务之急是要把市场建立起来,因为没有人进电影院了,要把观众请回来”。
注意,他用的是“请”。
比如中国导演协会为《甲方乙方》举行庆功会,导演滕文骥(也就是《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的爸爸)在会上的一句话,流传很广:
“这不是为你个人,是为了鼓励大家为中国电影救市。”
虽然滕导到底说没说已经没法考证,但是救市这两个字到底有没有一语成谶,是明摆着的。
中国国产电影市场也在那一年之后开始走向繁荣。
甚至几年后开始井喷,《甲方乙方》真的就这样成为了中国类型电影的强心剂。
至于《甲方乙方》到底有什么能耐?其实都在我标题的那四个字里了——
“精神自慰”
《甲方乙方》的故事就是给当时处于新世纪档口的摩登人类们,来了一场心灵按摩。
一
够「爽」,够「移情」
《甲方乙方》是小品串联式叙事,主线特别简单。
几个年轻人不肯过一成不变的生活,成立了一家服务类型的公司,终日耍着贫嘴,抖着包袱,时刻为满足人民需要而奔走。
整部片子就是反复地造梦、圆梦、再造梦,并且用最能「爽」到观众的方式来表达。
但不同于快消商业片的无脑“爽”,也并非飚出腺上激素的快感“爽”,爽甚至都不是它的目的,而是手段。
简单来说,就是插科打诨间就把人事物都骂了,嬉笑玩闹间就把道理都讲了,我们还觉得骂得对,说得好。
它怎么做到的?
首先,有的故事本身就够「爽」。
拿第一位书店老板来说吧,他想实现的是美军前线梦,过指挥官的瘾。
于是在枯燥生活里日复一日找书,卖书的男人,穿上了绿军装和长外套,坐上了威风的坦克,当上了“巴顿将军”。
和别人对话不必直接回答,先示意一旁的姚远(葛优饰)来转述。开会时所有人都噤若寒蝉,屏息等待他每一个命令。
就连一个当背景的战兵,都得一边洗澡,一边吹《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因为他喜欢这种异国腔调。
夸张吗?其实一点都不。
这一段既嘲讽了西方军事主义的形式作派,也展示了我们对高阶权力的极致想象。
而电影妙就妙在,借荒诞的外壳消解了专制杀伐的血腥气,温和地完成了对权力在握的一次微雕。
所以当观众以书店老板的视角代入进去,自然会感到一阵没有负担的暗爽。
最深层的「爽」是什么?当然是主题的核心呈现。
一直说电影在圆梦,圆梦这个形式本身很浅显,不过是缺什么补什么。
我认为最值得玩味的,是内核的反主流姿态,这和故事表面呈现的截然不同。
顿顿鲍鱼的富人不想吃肉,回乡之后终于品味到穷人的苦;失恋的男青年只要被女孩温柔善待过,就会重燃生活希望。
乍一看,都还是很符合大众预想逻辑的,对不对?
但也不全是。
全片唯一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圆梦故事,是一位普通的丈夫因为妻子患了肺癌晚期,接受了姚远主动借出的婚房。
但妻子依然离世了,“你都不知道她多爱那套房子,每天把窗户擦得多干净”。
结尾处,丈夫把房子还给姚远,在雪夜里黯然转过身去,他的梦就那么结束了。
他和沉默的大多数人一样。
不够幸运,梦醒后也没什么值得警醒和反思的,甚至没有太多的改变,生活只是别无选择地在继续。
这可能才是影片最深层的理念表达,也是最能引起观众灵魂共震的部分。
所以虽然真的「爽」过,又远不止是「爽」。
二
时代感&预言性
《甲方乙方》的台词之经典,放到现在也还不褪色。
最朴素也最动人的那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厨子那场戏。
闲聊时,厨子一张口就是最时兴的谈资:“香港七一回归知道么?黄河飞过去了知道么?”
两句可以合并起来品味,因为现实中的香港的确在同年7月1日回归,而且回归之前,被誉为“飞越黄河第一人”的柯受良也真的驾跑车成功飞越了黄河天堑壶口瀑布。
这是写实的存在。
另一句更有意趣:“养路费要摊在汽油里知道吗?”
这件事在97年并没有实现,直到2009年才开始施行,大约只是老百姓串门时的道听途说。
这是写虚的存在。
这种虚实交替在片中极为常见,后面何冰看拳击比赛,嚷着“泰森真上嘴咬了”就是复刻了新闻——
泰森在同年6月的比赛里,因不满对方屡次搂抱和头撞,怒咬对方耳朵。
而姚远因为花盆砸到了头,还是接着演戏,坐到了车里说的那句:“快,快去救列宁,布哈林是叛徒”又是一种讽喻了——
历史上的布哈林是遭到了阴谋指控,屈打成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叛徒。
发现了没?
就在虚虚实实之间,时事和逸闻掺杂的议论,强调了市民交际间的鲜活性。
这也使影片跳脱了对年代的小格局雕琢,上升到覆盖群像的高概念。
被90年代末期怀抱过的人们,自然能从这些生活的褶皱,产生集体回忆的共情。
还有剧情、台词的预言性和超前性。
“我想让咱们足球冲出亚洲”——
在片子上映后的第5年,即2002年实现了,仅此一次。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在当时展示了人们对旧价值秩序的颠覆,以及对“小我”思维的进一步探寻。
放到当下,则是对人们精致利己的高度浓缩。
“没有房子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就无须多言了。
以及,明星的营销逐渐变得妖魔,虐待妻子和管不住嘴的人越来越多,失恋后不会像小青年一样那么轻易死心,或者说也不会再轻易动心了。
你看,时间悠悠流转之后,我们发现生活本身,比电影要荒诞芜杂得多。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23年过去了,这种怀念本身,也成了我们的怀念。
三
“黑色幽默”高级在哪?
当我们谈到喜剧片,一定会谈到“笑料是否丰富“、”笑点是否密集“、”结构是否精巧”等等。
这些的确都很重要,但《甲方乙方》隶属黑色幽默一派,光有这些还不够。
首先,片子风格是显而易见的反逻辑。
开头请群众演员来当军队背景的一场戏,只有一个站岗士兵,“到日落100块就归你了”,足见成本之高,而客户只是一个小书店老板。
富人被扔到乡下快两个月,因为过度馋荤腥,“全村的鸡都没饶”,连耗子都吃。
可正是这种看似夸张的颠覆,在半梦半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戏剧张力。
观众认为不可能的,恰恰是影片想要贴补的;
观众认为完美的,恰恰是影片想要砸碎的。
黑色幽默的高级之处就在这里——
如果你只想得到精神的舒缓,你能真的乐上一乐。
而当你愿意穿透层层荒诞的假面,就能自行品咂出个中苦甜。
起转承合,悲欢百态,一一在你眼中。
既然聊到了黑色幽默,那我就再给大家聊一支短片吧。
我相信,只要你看完视频,就会明白为什么一支广告居然还值得我专门解读了。
这支B站的宣传片导演是张大鹏,也就是之前爆红的短片《啥是佩奇》的导演,这一次依旧是高水平发挥。
片子拍得和《甲方乙方》很像,讲述了一个黑色幽默的喜剧。
相亲的老爷爷为了在喜欢的人面前证明自己,勇往直前地用镜头拍摄了一部介绍“B站是什么”的宣传片,但结局却出人意料。
细看张大鹏镜头下大量的几段戏,里面有大量对类型片元素的戏仿解构。
追车戏是出租车漂移,组装相机同步的是枪械组装的声音。
找UP主拍照录像,贴照片用的是警匪片里警察分析案情的排列方式,写人名是暗杀名单的排布。
登场行动的升格镜头里,老大爷打着伞带着墨镜,戏仿了《王牌特工》里绅士特工的出场。
这种戏仿让他身上挂的保温瓶,脚上踩的老人凉鞋更加有冷幽默效果。
市井盯人,有点曹保平犯罪片的意思。
找歌手腾格尔那段,像《功夫足球》里身上掉锥子的无厘头。
局座和老番茄都是B站有名的UP主,寻找他们两个人的一段戏是谍战片,潜伏,乔装。
找朱一旦那段是恐怖片。找何同学那段是特工片。
找罗翔老师那段是犯罪片。
反正通俗点儿来说,就是用各种特别正经的类型元素,去做一件尤其无厘头不正经的事情。
这样一来,幽默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这和《甲方乙方》的黑色幽默其实是一个路数,一本正经地给人圆不正经的梦——
为了给书店小老板当一天巴顿将军,模拟了一个美国战争片;
为了让傅彪那角色体验一下被压迫的感觉,硬弄了一个地主阶级的血腥杨白劳。
在短片里,黑色幽默的凝聚在于老大爷的经历,也是全片的情节推动。
谁也没有想到,两天拍完了一支大片的老爷子,在喜欢的人面前播放完之后,却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
意料之外,片子反而上了B站首页。
一本正经的开头,却是一本不正经的结尾。
同时,我也能在B站的这支视频里,看到《甲方乙方》的那种时代性。
《甲方乙方》就是一个90年代末社会万花筒的呈现,好梦一日游公司就是个和B站一样的载体,上面什么都有什么都会遇到。
你能在这里窥见在某个特定的时代里,年轻人,甚至不止年轻人的精神风貌。
有人在上面学音乐,有人在上面了解育儿知识,有人在上面学会了拍摄,大家同样也是在自己给自己造梦,然后圆梦。
成全别人,陶冶自己,这说的不就是咱这群做新媒体的吗?
所以大家应该也能发现,B站正逐渐从一开始的单一娱乐性,扩展成为工具性和娱乐性兼备的全年龄平台。
这种和时代走向相反的冲突性,在这支短片一开始大爷大妈的对话里其实就能看出来:
大妈手里刷着短视频,让自己的小姐妹剪自己跳舞的样子,大爷说自己爱用B站学习,大妈就是一脸不屑。
老大爷想要证明学习的价值,这同时也是B站本身想要极力证明的:
一切都越来越快,而B站视频,只想守住每个用户热爱的和期待的所有。
这也正是这一次广告片的主角是一个老大爷的原因。
B站在这十一年里,早已从一个二次元社区,转型成了综合性的泛文化社区。
包括之前它引进《指环王》、《哈利波特》、四大名著电视剧,还有变着花样鼓励更多元多样的UP主进驻,其实都是在践行这一点。
可以说,B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老年大学。
(写这话的时候,脑边再次响起短片中大爷的那句“B站是一个学习的APP”。)
好了,最后祝这个真的用心对待创作者,也用心对待用户的平台,十一岁生日快乐。
配图/《甲方乙方》
音乐/Giorgio Moroder - Lady Lady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微信推送机制的变化,导致不是常读用户的大家,就没办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文。
所以以后每一篇文底部,我们都会给大家推荐我们上一篇推文,这样能够保证“想看的人,都能看到”,如果对这篇文没有兴趣,那么直接跳过就好。
上一篇推文聊的是《隐秘的角落》完结后对于“朱朝阳”一角的一些感想,想看的可以点击这个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