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孩子不在家挑战东北人:谁还没个远房亲戚能跳大神儿了
老婆孩子不在家挑战东北人:谁还没个远房亲戚能跳大神儿了“出马仙儿”的具体的操作过程通常五花八门稀奇古怪。随着节奏打寒颤,突然一个激灵定住,说话声音和感觉就像换了一个人(据说是被仙家上身了),这时候就可以报出自家问题和烦恼。在东北民间,从小到大你就算没见过“跳大神儿”,也肯定听说过啥是“跳大神儿”。或者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更正式的叫法:出马仙儿。家里一旦有人得了癔症,老一辈人有时候就愿意找到传说中的“出马弟子”。说明来意了以后给对方递压香火的钱,这出马弟子烧了香拜了堂口,开始唱让人听不懂的神调。▲电影《哭声》中类似的场景
作者 | 庄庄 编辑 | 大锤
发烧哆嗦说胡话这类症状,在你看来顶多也就是作妖吹海风吹多了,或者半夜不老实冻着了。但在你姥姥看来,没准儿就是冲撞到什么邪祟了,得赶紧找个能看事的把不干净的东西请走。
在东北民间,从小到大你就算没见过“跳大神儿”,也肯定听说过啥是“跳大神儿”。或者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更正式的叫法:出马仙儿。
家里一旦有人得了癔症,老一辈人有时候就愿意找到传说中的“出马弟子”。说明来意了以后给对方递压香火的钱,这出马弟子烧了香拜了堂口,开始唱让人听不懂的神调。
▲电影《哭声》中类似的场景
随着节奏打寒颤,突然一个激灵定住,说话声音和感觉就像换了一个人(据说是被仙家上身了),这时候就可以报出自家问题和烦恼。
“出马仙儿”的具体的操作过程通常五花八门稀奇古怪。
比如叫闹毛病的人抱着一只公鸡围绕某地走一圈(要是尖嘴恐惧症患者可咋整),又或者把一个陶瓷罐子埋在地下,午夜时分去路口烧纸人诸如此类……
“出马仙儿”的文化在东北渊源已久,在东北的很多地区从事“出马弟子”这一职业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你在东北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们家有个远方亲戚,能请出马仙儿,改明儿让TA给你瞧瞧咋回事?”
part.1 骑马出山,名扬四海出马,字面上看是出马打仗的意思,而“出马仙儿”则指的是从事“出马”职业的仙家。出马也叫“看香”、“出堂”,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巫文化。
▲图片来源:sohu
“出马”在这里是一些修炼数百年后,附体人身的动物。
通常是指包括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在内的五大仙家,民间俗称“狐黄白柳灰”(另外一种说法是狐、黄、常、蟒、冤魂)。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中的“黄仙”
由于这些“仙家”不便以真实面貌和人沟通,所以会寻找有“灵气和仙缘”的人,以附体的形式传递信息普度世人,因此诞生了“出马弟子”这样一个职业。
东北出马仙儿的称谓超级乡土接地气。把道行最深法力最高的二位叫“胡三太爷,胡三太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家里的哪个长辈老祖宗,怎么听也不像神仙的名字啊。
▲胡三太爷,胡三太奶的牌位像 | 来源:灵仙堂
受萨满文化影响较深的东北人,对“出马仙儿”的信仰程度比度娘知乎以及一切问答APP加起来还要高。基本上大事小情都想请大仙儿过目一番:
“最近总是头晕眼花病恹恹的,
请大仙儿看看吧”;
“孩子老大不小了还没对象,
请大仙儿看看吧”;
“下个月搬家有没有啥说道啊,
还是请大仙儿看看吧”;
……
▲图片来源:微博
由于流传甚广,“出马仙儿”也被记录在不同的书籍中,或拍成了影视作品。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写团圆媳妇,便因为“黑乎乎的、笑呵呵”,大大咧咧没有媳妇的样子,而被她的婆婆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后来更是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
▲图片来源:《呼兰河传》
part.2 出马仙儿是怎么“占领”东三省的?“出马仙儿”是从萨满文化演变而来的。清末民初,萨满教随着清廷灭亡而不复存在,但“萨满驱邪”的仪式却在东北民间保存了下来,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跳大神”、“出马仙儿”。
▲萨满服装 | 来源:内蒙古博物院
而萨满文化又是流传于满蒙游牧民族之中的一种宗教。
东北实际上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文化在东北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萨满教作为满族的传统信仰,是满族文化的母源,它的很多活动仪式都对后来的衍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东北二人转。
▲小沈阳与妻子沈春阳表演二人转 | 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清朝时期的“蒙地开放”和“闯关东”的移民潮,道家思想随着大量外地人口涌入东北地区,渐渐和萨满文化碰撞融合。
从“堂口大仙”的称谓与其供奉方式来看,“出马仙儿”文化也透出浓厚的道家色彩。如贴对联,供上方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三月三、九月九办庆典等。
▲萨满服出马仙儿堂口 | 来源:微博
再追溯到更远的年代,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的《山海经》,晋代的《搜神记》,清代的《聊斋志异》等故事中都有许多关于“狐黄”的故事,动物仙化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信仰。
▲九尾狐 | 来源:《山海经》
曾传辉在《中国民间信仰的属性》一文中概括了民间信仰的三大特殊属性:弥散性、实用性、地缘性。从社会结构来看,“出马仙儿”的普遍化与民俗文化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改变不可分割。
比如清朝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地区战乱不断,经济萧条社会不稳定,这时候人们往往会寄希望于神灵。再加上后来少数民族文化(萨满)和汉族文化(道教)的交融,被予以众望的“出马仙儿”也才得以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占领”东北地区。
▲闯关东 | 图片来源:韦辛夷
直到现在,东北仍会有年轻人对“出马仙儿”深信不疑,甚至连考试毕业什么的都得提前问上一问:
▲图片来源:微博
并且这并不是个例。数据显示“出马仙”这种文化在当今的东北社会仍旧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必应搜索和“出马仙儿”相关的关键词数量统计 | 来源:《互联网时代萨满教的公众关注及存在形态研究》
▲关于“出马仙儿”的帖子数量统计 | 来源:《互联网时代萨满教的公众关注及存在形态研究》
不过现在的出马形式确实比过去简单且丰富了。
不一定非得再闹堂口跳大神,一般上柱香坐堂口就可以了。出马弟子们解释说这是老仙儿们体恤世人,减少对出马弟子的折磨。
▲在某宝上搜索关键词,居然能找到千万家店铺,可见出马仙儿也是与时俱进的
part.3 南茅北马,仙姑神婆东北的“出马仙儿”流传甚广,那么南方又有哪些相似的民俗文化呢?
“南茅北马”,这个“茅”就是指南方覆盖率很大的茅山术。南方茅山道士多,北方出马弟子多。茅山道士和“出马仙儿”肯定不是一回事,但南方的“请神文化”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南方农村,人们遇事会找村里的仙姑神婆,她们会请死去的亲人上身说话,通晓过去未来。这和东北的出马仙儿很接近,只不过请来的本体不同。
贵州西南的某地两三百户人家就有四个神婆,其次道士的数量也不少。
▲图片来源:贴吧
每个神婆的请神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用“问米”(传说中一种可以将亡魂寄身于神婆的法术),有的用鸡蛋。
▲天涯上某楼主的亲身经历
在香港九龙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庙宇,叫做黄大仙祠。相传祠内所供奉的黄大仙是“有求必应”的,十分灵验。
▲黄大仙祠熙熙攘攘的人群 | 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但是这个“黄大仙”,与东北五大仙家里的“黄大仙”说的完全不是一码子事。香港的这个“黄大仙”是以行医济世为怀的赤松仙子,大家千万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
其实不止请神文化,中国的各个地区也都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信仰。就像潮汕人拜神、草原人信奉图腾一样,抛开迷信的成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以本地修成的神明,保佑一家老小之安康。
[1]任桂淳.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M].北 京:三 联 书 店,1993
[2]方拱乾.绝域纪略[M]//佚名.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11-112.
[3]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173.
[4]曾传辉 :《中国民间信仰的属性》,《宗教人类学·第一辑》,金泽、陈进国主编, 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 362 页.
[5]海宁.我国东北地区狐仙信仰的调查研究——兼与日本狐崇拜比较[J].世界宗教文化 2019(01):61-67.
[6]王伟.互联网时代萨满教的公众关注及存在形态研究[J].世界宗教文化 2016(04):38-42.
[7]姜小莉.试论满族萨满教对东北民间信仰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11 39(03):23-26.
[8]知乎问答:东北的出马仙 ,保家仙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