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核弹可以毁灭地球多少次(美国原子弹可以毁灭地球十次)
现存核弹可以毁灭地球多少次(美国原子弹可以毁灭地球十次)那么,尼克松访华到底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但是,显然出访并非是来游玩,两国之间在一些问题和存在的分歧都是要通过谈判来解决的,这就避免不了在一些问题中会出现摩擦。尼克松甚至以“美国拥有的原子弹可以毁灭地球十余次”来敲打中国。周恩来总理尼克松曾在《领导人》一书中这样评价过周恩来:“周恩来给我留下了4点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有旺盛的精力、周密的准备、高明的谈判技巧和遇事不慌的镇定态度。”
#头条创作挑战赛#
尼克松,是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曾于1972年和1976年两度访问中国。
尼克松游长城
而尼克松的两次访华之行,对他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毛泽东,而是周恩来。在与周恩来的接触过程中,周恩来身上所染发的从容气魄和宽广的胸怀,让尼克松十分敬佩。
周恩来总理
尼克松曾在《领导人》一书中这样评价过周恩来:
“周恩来给我留下了4点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有旺盛的精力、周密的准备、高明的谈判技巧和遇事不慌的镇定态度。”
但是,显然出访并非是来游玩,两国之间在一些问题和存在的分歧都是要通过谈判来解决的,这就避免不了在一些问题中会出现摩擦。尼克松甚至以“美国拥有的原子弹可以毁灭地球十余次”来敲打中国。
那么,尼克松访华到底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
面对这赤裸裸的威胁,周恩来又是如何应对的的呢?
中美关系“破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60年代末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批准来华访问的官员,甚至还没有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送上月球的人数多,但这就是事实。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就职成为美国总统。彼此摆在尼克松面前的美国,可以说是个“烂摊子”。
尼克松
60年代中期,苏联的军备力量已经足以和美国抗衡,这让美国当局越来越感到恐慌,但与之相反的却是美国国内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低迷的经济。而彼时的美国,依然还在陷入越南战争泥潭里无法脱身,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尼克松上任以后,已经意识到世界格局早就发生了根本变化,早不是美国一家独大可以处于支配地位的时代。而与逐步崛起和强大起来的中国缓和关系,对美国未来发展而言十分有利。
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市场,有利于美国商品出口从而刺激经济,而想从越南战争脱身,同样少不了中国。最主要的一方面,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苏联。
而1969年年初中苏关系将至冰点,双方在珍宝岛剑拔弩张的态势,让尼克松意识到时机已成熟,缓和中美两国的契机来了。
1969年2月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下达指示,要求国务卿基辛格重新审视制定对华政策,试探与中国接触的可能性。
基辛格
为了与中国进行试探性沟通,基辛格先采取了借助第三国“信使”的沟通方式,在出访与中国关系较好的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等国时,美国通过这些国家领导人向中国政府传话:
“美方不会做出任何孤立中国的举措。”
同年10月份,为了表示诚意,美国再次发出示好信号,停止派遣驱逐舰到台湾海峡巡逻。
而美国在这些方面主动示好的举措,也让毛泽东和周恩来预感到,中美关系将迎来新局面,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因为这对于中国而言,同样非常有利。
1971年4月,中美两国一场“乒乓外交”,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巧妙运筹之下,用“小球转动了大球”成就了一段外交佳话。而在此期间,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向美方首脑发出了访华邀请。
“乒乓外交”
同年7月9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这也是中美两国高级领导人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直接会晤,中美两国关系由此破冰升温。
基辛格访问期间,周恩来向基辛格表达希望尼克松总统来年春天来华的意愿。基辛格直接就当即替尼克松允诺了下来。
尼克松的访华之行1971年7月15日晚间,也就是基辛格访问中国不久,尼克松出现在了电视直播中,当即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即将出访中国的重磅消息。
直播中,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形容为:一件为建立世界和平而作努力的大事。
1972年2月21日中午,尼克松乘坐专机“空军一号”缓缓降落北京。
当时,负责迎接的是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姬鹏飞外长等人组成的迎接团队。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面对周总理的主动握手,选择了拒绝和无视。这天,尼克松却表现出了十分的诚意和主动。
他将一众官员和夫人留在飞机上,自己一个人走出飞机,然后快步走下阶梯,面带微笑的他还不忘向迎接人群挥手致意。
在还距离地面三个级台阶时,尼克松便伸出手,周恩来见状也立刻礼貌地伸手迎了过去。
两人这次握手,在媒体的关注之下以及热烈的掌声中,足足持续了一分多钟,这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
尼克松激动地说到:“总理先生,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周恩来不失礼貌地回到:“总统先生,我们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的国家访问,你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
当时由于中美还没有建交,依照国际惯例,和建交国家元首在迎接方面是有区别的。所以迎接尼克松的欢迎仪式很简单,没有群众、没有鲜花、没有红毯、没有礼炮。作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心里多少是有点失望的。
不过,当尼克松耳边传来美国国歌,看到与中国国旗并排飘扬的美国国旗、以及英姿飒爽的中国三军仪仗队时,尼克松切实感受到了元首级宾客的待遇,十分开心。
在周恩来总理的盛情之下,尼克松检阅了中国三军仪仗队。
合作与分歧的“碰撞”当天从机场出来用过午饭以后,尼克松来到丰泽园,对毛泽东做了第一次拜会。
彼时的毛泽东才刚刚经历一场大病,身体情况十分不好,但为了接见尼克松,毛泽东还是坚持着来到书房,而书房后面则是严阵以待的医护人员。
见尼克松到来,毛泽东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艰难起身,给予对方问候,足见毛泽东对于尼克松到访的重视。
尼克松和毛泽东
虽然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好,但是依然思维敏捷,富有哲理和幽默的谈吐让尼克松觉得十分轻松,两人原本15分钟的谈话,足足说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而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都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了出来。当然,这也是毛泽东给尼克松理个大纲,具体的磋商,那则是由周恩来去负责。
正如尼克松回忆所说那样:周恩来是一个十分高明的谈判专家。
与毛泽东结束会晤后的当天,尼克松就与周恩来展开了第一次交谈。
“总统先生,正如你所说,我们今天握过手了,可当初的杜勒斯不愿这样做。”周恩来一开始并没有谈及任何话题,而是随和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此话一出,尼克松立刻就知道了周恩来的意思,他是在巧妙地考验尼克松带着多少诚意而来。
“可总理先生,你也说过你不会和他握手。”尼克松回敬到。
“不见得”周恩来依然笑着说到。“我当初本想和杜勒斯握手的。”
“那好吧,我们再握一次手。”尼克说完,立刻又和周恩来将手握在了一起。
短短的几句话,周恩来不仅敲打了尼克松,而且让自己占据主动,毕竟当初杜勒斯的做法确实不光彩。
话锋一转,周恩来紧接着又说到: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不能怪你们,因为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情况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知道了,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现在不是已经冲破了“老规矩”。”
周恩来松弛有度的话语,又瞬间尼克松心里一暖,这同样是周恩来在表明自己的诚意,又不失巧妙地化解尴尬,尼克松当即对周恩来刮目相看。
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周恩来和尼克松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和双方关心的国际事务进行了“广泛、认真、坦率”的讨论,很多问题在公报上初步达成共识。
当然,对于双方非常棘手和最困难的就是台湾。
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这是丝毫不能改变和动摇的坚定立场。
在这方面,周恩来的丝毫不妥协让步。
而美国不想就这样“抛弃”台湾。提出所谓保证台湾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利等无稽之谈。面对周恩来要求的美国将全部美军撤离台湾,美方代表也是模棱两可地说将其当成一个目标。
这显然不是周恩来希望看到的。
一个小时解决不了,那就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解决不了,那就再两个小时……任何细微之处,只要周恩来不满意,始终从容不迫地据理力争。
就比如,周恩来要求公报上这么写:“美国声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美国的期望。”而美方则坚持:“美国重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美国的关心。”
“声明和重申,期望和关心”,就这样的词汇周恩来都要和尼克松理论半天。因为这涉及深远。
“双方年纪轻的谈判官员都露出了倦意,但是73岁的周却始终头脑敏锐,精神抖擞,聚精会神。他从不离题,从不讲废话,也从不要求休息。——尼克松”
多次磋商无果的情况下,尼克松甚至动用了武力威胁:
“美国现在拥有的原子弹,可以毁灭地球十多次。”
而面对这样的威胁,周恩来始终很平静,丝毫不怯地回击到:“我们中国虽然拥有的原子弹不多,但毁灭地球一次足够。”
周恩来此话,可以说是非常直白而强硬的回击,原则性问题是容不得武力威胁的。连同尼克松在内的美方代表一时间语塞了,不知道如何接话,陷入沉默。
但无论是争论什么,争论得有多凶,周恩来从不会大声说话,从不拍桌子,从不中断对方发言……谦和而不失气节,让尼克松对周恩来好感十足。
尼克松后来说到:“周恩来平易近人,与“某些人”是鲜明对照。”当然,这里他的某些人,是暗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
最终,尼克松妥协了,正式与中国政府签订《联合公报》。
而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时,尼克松对周恩来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