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元气的书单:元气是直接从生活中采撷的
提升元气的书单:元气是直接从生活中采撷的有一回,他父母赶集去了,他背着家里最小的弟弟(还是个婴儿),来到山梁上,还和往常一样要参加打仗,我当时多嘴一句:“会不会把娃儿打着了?”“不得。”在战壕里他抓起土块向后拉开手臂时,娃娃的头就向后仰一下,他向前挥臂时,娃娃的头就向前耸一下,他每向前扔出去一次土块,娃娃的头就在他的背上一仰一合,一场战还没有打下来,娃娃在他背上竟然睡着了,小脸儿还红扑扑的。军人出身的他,铺陈起文字来自有一股飒爽之气。他着手写作,看得出是经过谋划、做了充分准备的,比如写一个小时候打仗的情景,他也写得像一场真正的战斗。背到某一处,他转过头,向着作家说:这一段您交给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删掉了,但是我觉得不删更好,因为我的记忆直接就记住了它。胡斌停止了背诵,开始讲述他不删的种种理由。大家都洗耳恭听——因为基于准确记忆之后的讲述,任何人是很难辩驳的。各位看官,一桌子的人都写文章,有的写到著作等身,但是很难找到一个悄悄用了心能
文/ 张花氏
我是在青石桥的一个饭局上认识的胡斌先生,那次我做东。他随另外一位作家来的,是作家进修时的班主任。胡斌虽然年纪未必大,但长着一头蓬密的白发,我推测他可能会有焦虑、不屈服、照顾全体、老成等等性格特质。
那次见面,胡斌说话不多。当时我也没有想到以后会有合作——一局饭终了,大家作鸟兽散、再无交集是常有的事儿,不足为奇。
但是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的见面,这次见面是那个作家组织的。席间,大家谈起了作家的新作——新作是一个数万字的长篇,大家都发言。但轮到胡斌一说话,他就把人镇住了,他坐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脸上因酒而泛着红色,睁着一双大眼,他竟然背诵起那篇小说来。声音带着川北地方的腔调,眉毛一上一下掀动着,让人好像觉得眉毛在调动背诵的节奏。很快,长篇大段的背诵就把大家的个别交谈缴了械,包间里只有他的声音。
背到某一处,他转过头,向着作家说:这一段您交给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删掉了,但是我觉得不删更好,因为我的记忆直接就记住了它。
胡斌停止了背诵,开始讲述他不删的种种理由。大家都洗耳恭听——因为基于准确记忆之后的讲述,任何人是很难辩驳的。各位看官,一桌子的人都写文章,有的写到著作等身,但是很难找到一个悄悄用了心能够大段背诵的读者;作家也是一个记忆力出众的人,但是他对于自己的作品也是无法背诵的。于是一桌的人便纷纷张开了嘴,吃惊,感动,钦佩,各种表情,各种情绪,静静地听胡斌讲完不删的理由,又继续背诵了很长的一段。
我当时犯嘀咕,一个记忆力强大的人脑袋里装满了优秀作品,想必在写作上也不会很差吧?不久,我便收到胡斌的文章,我读到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核心的一点就是元气具足。
军人出身的他,铺陈起文字来自有一股飒爽之气。他着手写作,看得出是经过谋划、做了充分准备的,比如写一个小时候打仗的情景,他也写得像一场真正的战斗。
有一回,他父母赶集去了,他背着家里最小的弟弟(还是个婴儿),来到山梁上,还和往常一样要参加打仗,我当时多嘴一句:“会不会把娃儿打着了?”“不得。”在战壕里他抓起土块向后拉开手臂时,娃娃的头就向后仰一下,他向前挥臂时,娃娃的头就向前耸一下,他每向前扔出去一次土块,娃娃的头就在他的背上一仰一合,一场战还没有打下来,娃娃在他背上竟然睡着了,小脸儿还红扑扑的。
元气是直接从生活中采撷的,也是从自己的记忆库提取的, 这一个打仗的细节,单纯地依靠想象力,未必能够有如此的精彩。
胡斌爱唱歌,到了军营,教战友们唱歌就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因此他至今保持着纯厚、高亢的声腔。得自军营的英武豪迈之气,形之于文,赋予其文亦具阳刚之美、质朴之美、纯粹之美。他写父辈抗美援朝反击侵略,写自己置身国门保家卫国,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洋溢涌流,好像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压倒自己似的。元气的养成,也得自军营的环境。
出类拔萃的记忆力也是元气的一部分。他之所写,父辈、流光、家山、弦歌、南国,往往是细节出人意表、引人入胜而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父辈抗美援朝的那一组,虽然只有三篇文章,写来“质朴平实,感情真挚,每有动人之处”(该书终审骆晓平先生语)之外,还赋予其独特的真实性,比如他写父亲为抢修桥梁负伤立功,展现了整个志愿军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去赢得胜利的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
真实具有强大的力量。前段时间电影《金刚川》播映,电影中有一段志愿军搭人桥保障战略物资顺利运行的情景,个别人怀疑过其情节的真实性。胡斌专门询问志愿军工兵十二团战士的父亲胡富远。老人说那情节是真实的,那时为了执行命令,在规定的时间将战略物资送到前线,只能靠搭人桥来完成任务。
老人着重说,为了对付美军的狂轰滥炸,志愿军工兵还会架设一座暗桥(水面桥),桥在水下十厘米,敌人的飞机在空中是看不见的,这是一种备用桥,如果明桥炸毁了,军情紧急,就会启用暗桥。
本书为何取《人生也能写到高音C》这个书名呢?这是责任编辑与作者胡斌经过反复讨论之后确定的。有人说“人生是一部大书,每个人都是书写者”——这书可以是漫画书,可以是哲理书,当然也可以是音乐书了,因此书名便来源于此。胡斌的志愿军战士父亲历经生死考验,将自己的血与火的人生大书写到九十多岁高龄,还“烈士暮年”、书写不已,正是音乐进入到高音的部分。胡斌跟随父亲的足迹,又以一曲壮歌共鸣其后,两代国门,耿耿精忠,焉得不是振聋发聩、响遏行云的英雄之歌?
书名确定,就开始了封面设计。设计师在这个C字上绞尽脑汁,最后让人满意。那弧线丝丝缕缕,构成一个双关的C,既有音乐之意味,也有年轮的象征。九十多岁的老志愿军故事讲到新时代,既是时光的礼赞,也是人生的礼赞。有了这个创意,开始的五线谱元素创意就自然放弃不用了。
当然,编辑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插曲、各种考验,现在来看,因为解决顺当,就变成美好的回忆了。
书的封底有评论三条,最后一条前面已经提到过,“行文质朴平实,情感真挚,每有细腻动人之处”。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它的内容整个事反对说教的,可以作为国民之书来阅读。又一条是胡斌的自荐语:“写英雄父亲,写普通男人,还有少年成长的经历。”一个阳光少年究竟如何养成,应该有怎样的经历,读一读这一本书,可能会找到一部分答案,或者会有一点启发吧。有“熊孩子”的家庭,不妨共读,可能收效更大。
最后说一个小插曲。书出版后的第二天,胡斌便匆匆赶回老家广元旺苍,他专门在一本呈给父亲的书上面,用钢笔恭恭敬敬地写下了几个字:
向志愿军老战士胡富远致敬!
胡斌 2021年
老先生看后,说“写错了”。老战士让孙女抱出纪念章,说,是“志願军”,不是“志愿军”。原来,抗美援朝的时候,简化字还没开始呢,时间真够久远的。
虽然久远,我们如果有一种适当的方式,便可以牢牢记住,一代一代传下去。
(张花氏,2021年2月4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