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薛岳晚年为何得不到兄弟们相助,他默默无闻地辅助薛岳二十余年

薛岳晚年为何得不到兄弟们相助,他默默无闻地辅助薛岳二十余年之前我难以明白吴将军如何忍得了薛岳的烂脾气。后来才明白,吴将军多半也是觉得薛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才那么暴烈冲动。吴的温和忍让与薛的冲动急躁,也许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吴是为国事忍,薛是为国事急,表现不同而已。吴是为国事忍,薛是为国事急。薛岳将军在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后面拿电话者为王耀武将军。但很奇葩的是,难侍候的薛岳却偏偏和吴逸志交好。我想,这里面固然有吴将军个子小气量大,以兄事他的原因,但你能说薛就没有欣赏吴的才智?薛固然每临大战,把幕僚全部赶走,自己废寝忘食,抱着电话直接指挥到师,精神全凭香烟和白兰地支撑,一熬就是几天几夜。打完仗后,吐口痰都是黑的,还夹有血丝。但他可以把湘赣两省每一条路,每一个村庄都记在脑袋里。各种民政军事数据张嘴就来,根本不需要提醒核对。但各种详细数据,战报资料,情报整合,还是要由吴将军负责的参谋处汇集给他吧?若吴将军无超绝的工作能力,号称洛阳才子的参谋处长赵子立,有

蓦忆当年歼虏处,罡风弹雨逐斜阳

薛岳晚年为何得不到兄弟们相助,他默默无闻地辅助薛岳二十余年(1)

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薛岳与吴逸志合影,薛父亲于大战期间亡故,薛岳指挥作战无暇归家奔丧,故臂系黑纱悼念。

从军事历史的角度上说,我无法把吴逸志将军单独拿出来评述,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基本附骥于他的发小薛岳身上,所谓“附其骥尾,腾飞千里。”

吴逸志跟着“哨牙哥”薛岳混了很久,久到什么程度?吴一九一九年初从保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还没来得及回家歇歇,或是来个毕业旅游,便与一帮同学被大佬邓铿召集,赶到福建漳州,一脚踢入援闽粤军。不要奇怪,铿哥是全广东青年军官的大佬。他要用人,没人敢不从命,历史渊源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薛岳将军在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后面拿电话者为王耀武将军。

但很奇葩的是,难侍候的薛岳却偏偏和吴逸志交好。我想,这里面固然有吴将军个子小气量大,以兄事他的原因,但你能说薛就没有欣赏吴的才智?薛固然每临大战,把幕僚全部赶走,自己废寝忘食,抱着电话直接指挥到师,精神全凭香烟和白兰地支撑,一熬就是几天几夜。打完仗后,吐口痰都是黑的,还夹有血丝。但他可以把湘赣两省每一条路,每一个村庄都记在脑袋里。各种民政军事数据张嘴就来,根本不需要提醒核对。

但各种详细数据,战报资料,情报整合,还是要由吴将军负责的参谋处汇集给他吧?若吴将军无超绝的工作能力,号称洛阳才子的参谋处长赵子立,有几条命被薛枪毙?工作成效,又如何能满足薛大将军的变态要求。

吴是为国事忍,薛是为国事急。

之前我难以明白吴将军如何忍得了薛岳的烂脾气。后来才明白,吴将军多半也是觉得薛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才那么暴烈冲动。吴的温和忍让与薛的冲动急躁,也许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吴是为国事忍,薛是为国事急,表现不同而已。

黄种图存,民族兴亡全在抗战前途。国家借薛之勇武,对其依为柱石。种种压力之下,薛的精神自然经常处于被压迫得要崩溃的边缘,他彷佛就是一个手持无柄剑的侠客,进击动作伤敌亦伤己,惨烈绝伦。吴将军理解兄弟,所以忍他让他辅助他,就是为国为民。我想这才是相忍为国的正解。

当然,也不能说吴将军对薛一直都是唯唯诺诺,盲目附和。其馀的事情不清楚,有一事吴将军则是挽救了四军及其团体。一九三〇年,蒋、冯、阎爆发中原大战。张发奎、李宗仁举兵策应,进攻湖南,兵锋直达长沙、岳阳。然桂军黄绍竑部迟迟不北上,被粤军蒋光鼐、蔡廷锴部乘虚夺取衡阳,将北上的张桂联军与后续的黄绍竑部拦腰斩断,截为两段。黄绍竑部无法攻下衡阳,张桂联军只好回头,在衡阳以西地区与粤军激战,结果惨败退回广西。

薛岳本来就反对回援,建议乘江东一带蒋军兵力空虚,联军干脆不要后援,直捣南京。结果没人听他的建议又惨败,不由气得发狂,越想越灰心,便对部下赌气表示,我和张军长都下定决心回家耕田,不干了。各位请自便,或投靠他方,也可以把枪拿去卖了,拿钱回家,大家各奔前程。结果很多士兵当以为真,回家的回家,落草的落草,走了一大半。

四军在全州收拢部下,结果才得七百多人枪。其时从陆军小学开始,便一起揸枪搵食的兄弟们个个垂头丧气,大有散伙之势。

“死鸡撑饭盖,挣扎到底”

大家正在彷徨犹豫,茫然失措时,吴将军挺身而出,高呼:“死鸡撑饭盖,挣扎到底。”……大家被其鼓起余勇,胼手胝足,苦心经营,收拢溃散的士兵,重新经营。保持住心头清明的吴将军,在那次可以说是救了大家,也挽救了薛岳的前途。不然薛岳真的有可能回到乐昌九峰,做个在乡军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尾声,吴将军从耒阳赶回长沙,吩咐士兵收集日军遗尸尽数集在一起堆起个大坟,说要搞个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吓唬日本人,并勒石纪念,上书“倭寇万人冢”,旁书“陆军中将吴逸志题”。

吴为薛立名不遗余力

湖南战局在一场大胜后终于放缓。历经几次苦战的九战区上下鬆了一口气,接下来,做生意的做生意,搞生产的搞生产。虽说不上文恬武嬉,但肯定少了一份战时肃杀之气。吴将军为了老友的名声,有时真是不遗余力,之前为薛张扬名声所编写的《薛伯陵实际统帅法之概述》、《德安万家岭大捷回忆》、《南浔抗战回忆》、《长沙各次会战记》不算。这次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术冠了“天炉战”的名称上去,搞得“天炉战”的名声大躁。

吴将军自居儒将,一时间里又写诗又填词,还找来戏班,编了新湘剧“长沙大捷”公演,剧中把薛岳弄成岳飞模样的盖世英雄。

我读历史,时有不解之惑,不明白民国时期的军人,正正经经的军人,却喜欢扮儒将,不是吟诗作对,就是研佛修道,多多少少都有点古怪的爱好。吴将军也未能脱此俗,平时不但与王缵绪等前清秀才川籍将军唱酬应答,还爱上了收藏文物。据赵子立说,在文物方面,吴将军是个不折不扣的棒槌,不管真假,只要合眼缘,就乐滋滋地买下。于是今天收黄忠的射日弓,明天买张飞的丈八蛇矛……我倒是不觉得吴将军真有那么天真,感觉他无非是借以聊寄心情而已。

赤子之心提战略构想

丰顺这个地方处地处潮梅要冲,山川磅礴积郁,一个《鹿鼎记》中的大力将军吴六奇,便说尽此地人文掌故。我不知道吴将军是否为六奇苗裔,但同乡同姓必同族,承其微烈,乃势所必然。

曾国藩论人才优劣,以乡气多者为胜。我理解的乡气,可不是憨居居的傻气,而是指其质朴的赤子之心。这种赤子之心,有时不为年龄所羁绊表现得鲁莽幼稚,吴逸志将军曾有此举。

他曾发表文章《先击溃日本再会师柏林》,建议盟军方面,加大资助中国武器等作战物资,由中国出兵在缅甸、印度抗击日军,同时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开闢新的战场,以牵制日军并消灭其主力。

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众多高级将领的支持,蒋介石评论说:“该员热心研讨,见解甚是,殊堪嘉慰。尚希继续精研,俾资参考”。白崇禧的题籤是:“大着悉洞时势,语重心长,至佩卓尔!至主张先击溃日本,再会师柏林,尤与鄙见不谋而合,谨留供参考。”这是不是出于礼貌,场面上的客套话我不知道,但从今天回顾战史,结合当时国军的军事资源,吴将军太慷慨了。

吴将军看到评语后,确实有点得意洋洋,此事未经深思熟虑,就通过在外交部工作的连襟,把英文版提交给了盟军方面,而盟军方面,出于对中国一个战区参谋长的尊重,最终这份战略想定,还真呈递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办公桌上。

别的内容倒也罢了,他建议中国在同盟国中承担更多的义务的论调,却是得到了罗斯福的欣赏和支持。

但重庆的委员长,脸就拉得老长。你吴逸志书生之见,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国内抗战的力量早已枯竭,天天拆东墙补西墙勉强维系着,你还要我们额外拿出力量,承担主攻任务向美国人献媚?勃然大怒之下,蒋介石下令免去吴将军的战区参谋长职务,令其立即到重庆述职,接受处分。

好在他兄弟薛岳出面硬顶,向蒋申诉吴将军因工作多,任务重,压力大,虑事有时难免未够周详。说来说去,就是不让吴赴重庆。其实对于此事,我有时觉得此事才没那么简单,该文的始作俑者,未必就是吴将军,很有可能他是替薛背黑锅。

我观察民国历史的军事强人,隐隐发觉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一个意志坚定,性格刚强的军令主官身边,总有一个性格低调温和,专门帮其查漏补缺,配合良好的助手。比如蒋介石与何应钦;比如李宗仁与白崇禧。

蒋委员长给吴将军最后处分是脱下军装,解甲归田。吴将军由此终止了他几十年的军事生涯。这个处分老实说,过重。

很多人不知道的状况,当薛岳失去吴将军这个性格温和的参谋长后,基本上等于失去与部下的缓冲区,再也无人能帮他调和梳理九战区的上下关係。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薛与下辖的川籍将领,与黄埔系青年将领,都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将帅不和自然影响到第九战区的战斗力。乃至是不是蝴蝶翅膀效应,吴将军的去职,导致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薛大将军大败亏输,就谁也说不清了。

——————————————————————

作者:陈重阳。网络ID:连阳标统。

前媒体人,知名历史学者,军史专家、华师大口述史协会首席顾问,《国家记忆》文献影像展策展人,关爱抗战老兵履历审核组组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