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代的契丹人现在都在哪了:宋辽百年和平之下
宋朝时代的契丹人现在都在哪了:宋辽百年和平之下而后进步了一点,但是仍是史料记载的“死不墓”,采取的是“火葬”的形式。“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北史·契丹传》从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出,契丹人文化的发展,在坚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受到中原文明的深刻影响。起源东北的契丹人,是游牧与渔猎共兴的民族,虽然其名称早见在汉代,但在唐朝初期才形成了主体民族。当年武则天朝的营州之乱,就是羁縻的契丹人率先发动的。最早的时候,和其他为开化民族一样,吃都吃不饱,就别谈什么身后事了,所以死后就把人放到树上,也就是“树葬”,这种习俗其实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只不过契丹人更特别,就是人死后要放在树上三年,然后才由家人收敛。这当然是由其居所不定的游牧性质决定的。
都说无图无真相,可见图画代表了更接近真实,尤其是没有美颜和P图的年代。辽墓中发现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壁画,可以说是地下世界给我们打开一道了解契丹人生活的大门。而壁画则更是直观的体现。
契丹兴亡匆匆数百年,虽然一度成为东亚的代名词,但最后却作为一个民族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不过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从契丹文字到契丹制式器物的发掘出土,让这个消失的民族的面貌又逐渐清晰起来。
辽墓出土的出行图壁画
而辽墓中发现的壁画,因为古人“事(视)死如生”的世界观,所以其描绘的接近写实,成为了研究契丹人生活的重要实证史料。
从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出,契丹人文化的发展,在坚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受到中原文明的深刻影响。
契丹人原来是树葬 主动学习中原文明才有了墓葬起源东北的契丹人,是游牧与渔猎共兴的民族,虽然其名称早见在汉代,但在唐朝初期才形成了主体民族。当年武则天朝的营州之乱,就是羁縻的契丹人率先发动的。
最早的时候,和其他为开化民族一样,吃都吃不饱,就别谈什么身后事了,所以死后就把人放到树上,也就是“树葬”,这种习俗其实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只不过契丹人更特别,就是人死后要放在树上三年,然后才由家人收敛。这当然是由其居所不定的游牧性质决定的。
“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北史·契丹传》
而后进步了一点,但是仍是史料记载的“死不墓”,采取的是“火葬”的形式。
等到契丹人在东北没有太多对手之后,经济和生存能力强大了,就开始把火化后的遗骨集中埋葬于黑山即木叶山(在今内蒙巴林右旗境内),而且还有了史料明确记载的祖先祭拜仪式。
“冬至日国俗,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黒山。黒山在境,北俗谓国人魂魄,其神司之。”——《辽史》卷53《礼志下·嘉仪下》
等到耶律阿保机建国,为了国祚长久,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原文化,而他“省风俗”的重点之一就是改变契丹人的丧葬风俗,开始大规模发展土葬。
叶茂台辽墓复原
有了钱的契丹人 墓也修得越奢侈越好既然仰慕中原文明,而且在抢了燕云十六州等中原地盘,并且得到了大宋的岁贡之后,有了钱的契丹人就开始讲究起来,连墓葬都越来越奢华。
为啥历史上盗墓贼没缺过呢,因为古代人对于身后事十分重视。
“事死如生”代表的是一种世界观,就是说人死了之后等于去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荀子·礼论》
要生活就不能降低质量,因此要为死者配置一套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在孝治天下的年代,更是要大操大办才行,吃喝住行用一个都不能少。
后来班固就在后汉书中批评了厚葬的风俗,“送死过度”。
当然,墓地的规模肯定不能跟豪门大宅相比,所以哪怕把日常生活的器物都缩小的几倍几十倍,一个墓葬也放不了太多。
而且只是一堆堆的明器也不能体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奢华。于是,就出现了墓中壁画。永城出土的壁画是至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大致在西汉中后期。
汉代壁画拓片
随着经济的发展,壁画内容也越来越充实,到了契丹人开始学习中原文化的时候,一两幅壁画已经满足不了死人在阴间的生活需要了,花鸟鱼虫、出行狩猎、吃喝玩乐……各式壁画,恨不得把墓葬都画满了才好。
在后人看来,这些涉及契丹人生活各个方面的壁画直接反应了契丹人社会生产生活的全貌,而且也清晰地显示了在中原文明的影响下,契丹人生活的变与不变。
游牧民族就是得有游牧民族的样子契丹人是真正的马上民族,即便是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仍然没有改变生活习惯,其独特的迁徙制度为“四季捺钵”制。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辽史·营卫志》
也就是虽然辽国有都城,甚至有五个之多,但是皇帝与后宫以及朝廷大臣们却不在都城中,而是一年四季都在迁徙之中。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是在迁徙中完成,甚至皇帝们和他的后妃们都死在迁徙的路上。
正因为有这样的制度,所以,在辽墓的壁画中,出行归来图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辽墓壁画中的契丹人
大型的出行归来图的标配就是男人、女人、马、骆驼和车。契丹男人那是必须要配马和装备武器的,而骆驼和车就属于女人。
因为一年四季都在迁徙,所以装人装东西的车子很重要。由于要走各种各样好走不好走的路,所以契丹人的车子都是奚车,就是大轮子的车,可以认为是现在底盘高的越野车。
这些车有马拉的,也有骆驼拉的,罕见的还有鹿车。
除了主人之外,自然也少不了侍从,大型壁画中常有十几人几十人。这些侍从一般可以分为四类,一种是拿着旗鼓开道的,一种是护卫主人的,一种是负责驾车的,还有一种就是管后勤的。
藩汉大不同 一国两制不动摇辽国地域上自然少不了汉人,而汉人的地位也不全是契丹人的奴隶之属,所以在壁画中不仅有契丹人出行,也有汉人出行归来图。
契丹的政治制度中比较特殊的就是一国两制,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
这就是藩汉分治,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都是契丹人,用契丹人原来的制度管理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而南面官则有契丹人也有汉人,用汉人的制度管理汉人。
这一种“一国两制”在壁画上有很明显的体现。
辽国的壁画很好分辨契丹人和汉人,就像是分辨清朝人和明朝人一样简单,原因就是看头型。
契丹人都是髡发,就是将头顶的头发绝大部分都剃光,只有两鬓或前额还剩点头发作为装饰。
契丹人都是髡发
而汉人仍旧是汉人的打扮,戴帽子和头巾什么的。至于左衽、右衽这种着装差别,在文化交流乃至融合之后,已经很难说左衽就一定是契丹人,而右衽就必定是汉人。
辽宁关山辽墓萧和墓中有两幅出行归来图,一眼看去就知道,哪幅是契丹人出行,哪幅是汉人出行。
除了头型上一目了然外,生活习惯也刻画得一清二楚。
辽墓壁画中的汉人出行图
两幅画都是十四人,一幅中只有一匹马,而另一幅,却有十一匹马,再加上三人驾车。
从关于契丹人传统和习俗的壁画上可见,藩汉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并没有受到太多中原文化的影响。
宋朝人怎么喝茶 契丹人就跟着怎么喝檀渊之盟后,宋辽和平了百多年,期间文化交流可谓十分频繁。
从辽墓壁画的内容可以看出,不仅是诗书礼乐等中原儒家文明对辽国影响甚大,比如二十四孝壁画出现等等,生活方式更是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茶文化。
习惯性认为游牧民族都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但是,实则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喝茶也逐渐成了契丹人日常生活的一项。
契丹所在的东北部原本是不产茶的,在汉代开始流行的喝茶习惯,到唐朝时候已经被北方各民族所接受了,作为唐朝羁縻部落的契丹人,那时候也就接触到了茶叶。
在还没有宋朝,也就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契丹人就开始用马匹等大量换取南唐和南楚国的茶叶。
宋朝之后,不仅是官方设立榷场有大批交易,走私也十分频繁。
“永德在太原 ,尝令亲吏贩茶归利,为转运史王嗣宗所发。”——《宋史·张永德传》
茶是有了,喝茶的方式自然也学会了。不过在契丹人前期,还是唐朝时的煎茶之法,煎茶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茶饼和水一起煮熟。而宋朝人则逐渐开始流行点茶。
辽墓壁画之备茶图
点茶和现在不太一样,宋朝点茶之法保留最好的应该是日本的茶道了。就是将茶饼磨碎成沫,调成膏状,然后放入茶盏之中,再将开水注入盏中,用茶筅在盏中搅动搅动就能喝了。
契丹人绝对是与时俱进的,在苏辙出使辽国时,还流行煎茶,
苏辙使辽诗:“及春煮茶过边郡,赐火煎茶约细君。”
但随着点茶的流行,他们喝茶也开始用点茶之法。辽墓壁画中绝大部分都是描绘的宋式点茶。
宋朝是倒汤送客 辽国则是先喝汤再喝茶不过契丹人也不是全盘吸收宋人的茶饮方式,尤其是在一些茶饮仪式上是完全反着来。
宋辽时代,家里来客人,不仅是要准备茶,还要准备汤。
“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瓮牖闲评》
茶自然不是明清之后的散茶,而是如今日普洱一般的茶饼。而汤,就是中药沫子泡水。
“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萍洲可谈》
而宋朝的常理,到了辽国是反着的,
“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碾茶童子图
在宋朝,认为茶有天然之香,同时吃其他东西会影响茶的香气。
不过到辽国,契丹人习惯一边喝茶一边吃水果。
甚至在正式接见大宋使节的时候,茶和酒宴与水果挨个来。
“行单茶,行酒,行膳,行果”——《辽史·礼志》
在辽墓壁画中,关于茶道的描绘可谓十分细致,有泡茶、进茶、备茶、饮茶、分茶等种种场面,可见契丹人对茶饮的喜爱程度。而宋朝在辽国皇帝或是皇太后皇后等过生日的时候,必定会送上一些精心准备的茶饼。
弈棋耍剑 契丹人也一样爱玩在辽墓壁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原元素,比如仙鹤、松竹梅,还有二十八星宿等等,而关于休闲娱乐的,除了显示儒家礼乐的演奏会外,还有围棋。
在辽宁关山辽墓萧德温的墓中,就有一幅弈棋图,高达三米多的壁画上,两个契丹男子正在弈棋。
关山辽墓群中的辽墓入口
宋朝是围棋发展的一个高潮阶段,所以契丹人也难免深受影响,
“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双陆”——《契丹国志》
在各地辽墓中都出土了许多与围棋有关的随葬品,甚至还有玛瑙打造的棋子。可见宋朝流行什么,契丹人这边也跟着流行什么。
而同样在萧德温墓中还有一幅《练剑图》。
众所周知,剑一直在中原王朝流行,游牧民族基本上使用的是刀。不过到了宋朝,剑就成为了装饰品。
而《练剑图》中的契丹男子竟然不耍刀改玩剑了,说明中原文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
物语说原本落后的边疆民族仰慕中原文明什么呢,一是秩序,就是儒家上下尊卑的那一套,移风易俗后的契丹人就学会孝为先,更主要的是通过儒家思想以孝为切入点引入忠,教育下面的人少造反。
第二,就是精致,生活的精致或者是奢侈。游牧民族最喜欢的就是到南边抢一把,可是当东西抢夺了之后,积蓄多了,钱总是要花出去的,于是就学起了过中原的奢华生活。
契丹人在夺了中原北部之后,又有了大宋朝年年岁币,上层人士免不了就要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甚至死后也要活得舒服一点。于是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记录时代的壁画。
后人则从壁画中看到了,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契丹人的变化。不过变化虽然很多,但是契丹人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一些习俗。这种既融合又矛盾的交流,形成辽代的文化特点。
参考资料 《辽史》、《契丹国志》、《宋史》、宋人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