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榆中县脱贫攻坚总结:昔日荒山长满幸福树

榆中县脱贫攻坚总结:昔日荒山长满幸福树说话间,郝彦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泛黄的小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2014年9月12日,我和妻子第一天上山造林,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挖了200个鱼鳞坑,一天收入200元,估摸一个月能挣6000元。”“2017年共收入4万元,比往年足足多了近3万元……”离“天梯”不远处,停着六七辆小轿车,在这偏僻的大山深处很是显眼。“以前,我们山里人出行一差道路二缺交通工具,现在你瞧,时不时还有城里人开车来这里,拍照游玩哩。”正在造林的郝家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郝彦虎说。沿着盘山公路继续前行,来到了位于郝家营造林点的最高点,也就是造林人常说的“天梯”。站在“天梯”上,一个个由点成线成片的鱼鳞坑,像极了苍天大树的年轮,更像妇女们用巧手纳制的鞋垫。30多个造林人用背篓背着树苗谨慎地行走,他们一次最多也就带着两棵树苗上山,生怕抖落了一丝土培影响了苗木的成活率,就像呵护着新生儿的父母一样细心谨慎。“咱们干造林的活,可不能

榆中县脱贫攻坚总结:昔日荒山长满幸福树(1)

树木郁郁葱葱

在绵绵的秋雨中,汽车沿着云雾缭绕的崎岖公路行驶在榆中北部山区,公路两边树木郁郁葱葱,绿色浓郁。这里绘就了生态扶贫新面貌,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收获了幸福。

往日贫困户成今日造林员

位于榆中县北部山区的郝家营生态造林点,“在征服荒山的大军里有我一个”的宣传语格外醒目,墙中央正挂着郝家营造林点临时党小组分工表,省劳动先锋号奖牌,两侧整洁的床铺、一字摆开的水壶……素简中更多的是庄严。但不见一个造林人,一打听才知他们都抢墒去“天梯”造林了。

沿着盘山公路继续前行,来到了位于郝家营造林点的最高点,也就是造林人常说的“天梯”。站在“天梯”上,一个个由点成线成片的鱼鳞坑,像极了苍天大树的年轮,更像妇女们用巧手纳制的鞋垫。

30多个造林人用背篓背着树苗谨慎地行走,他们一次最多也就带着两棵树苗上山,生怕抖落了一丝土培影响了苗木的成活率,就像呵护着新生儿的父母一样细心谨慎。“咱们干造林的活,可不能只图挣钱,一定要严格按照造林的程序来,要确保成活率。”正在参与秋季补种树苗的郝家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应德对大伙说。

据李应德介绍,造林是个精细活,看似挖鱼鳞坑只是个力气活,其实里面的学问不少呢。首先得熟悉大山里的山形,其次眼工要好,挖的时候要确保每一行都在一个水平线上,最后还要严格按照长1.2米,宽0.7米,深0.3米,造林密度每亩不少于111株的鱼鳞坑整地标准,没股子精准劲儿是很难挖出标准这么高的鱼鳞坑。

离“天梯”不远处,停着六七辆小轿车,在这偏僻的大山深处很是显眼。“以前,我们山里人出行一差道路二缺交通工具,现在你瞧,时不时还有城里人开车来这里,拍照游玩哩。”正在造林的郝家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郝彦虎说。

说话间,郝彦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泛黄的小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2014年9月12日,我和妻子第一天上山造林,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挖了200个鱼鳞坑,一天收入200元,估摸一个月能挣6000元。”“2017年共收入4万元,比往年足足多了近3万元……”

从刚开始记录每天挖鱼鳞坑的数目,到栽树的成活率,再到一年的家庭收入,郝彦虎在造林的同时,养成了记录的习惯,他说那是他们家脱贫致富的记账本。

在郝家营造林点,像李应德、郝彦虎这样参与生态造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们,他们常年在这里参与生态造林,挖鱼鳞坑、背树苗、栽树、护林……每人每年收入3至5万元,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

据悉,自2016年以来,郝家营生态造林点先后通过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飞播造林人工促进等造林项目,完成造林面积近8万亩,栽植以抗旱性强的侧伯、山杏、榆树、山毛桃等乡土树种84万余株,点播柠条籽种2100公斤。2018年5月郝家营造林点被省总工会评为甘肃省“劳动先锋号”荣誉称号。

昔日养羊户为今日护林员

昔日里,人人常说榆中北山不仅十年九旱而且风大酷寒,春天栽的树不是被旱死,过不了一冬也就被冻死了。贡井林场,山石上镌刻着“大地为纸,青松为笔,汗水为墨,成就梦想再造一个兴隆山”的豪情壮语,这里不仅用一个甲子和三代人的付出种活了树,有了一片山林,还带动一个个贫困家庭参与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队伍中。

“出生在北山的我,上学时读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受到启发,就常想只要我们每人植活几棵树,每年确保植活一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我们自己的林子。”现任榆中县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党组书记、指挥的李学荣说,近年来他们严格按照榆中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县委“15355”发展思路 坚持整山系整流域推进、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突出规模效益的原则,在原先春季植树的基础上提升为春秋两季植树。同时,着力推进生态绿化造林工程和生态扶贫,让榆中的山川面貌美起来,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人们的生活质量好起来。

贡井镇崖头岭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金美彦原先是当地的养羊大户,每天赶着100多只羊同护林员打“游击战”。2013年年初,贡井林场的干部职工来到村里,劝他将羊卖掉,加入造林护林的大军。经过林场职工三番五次给他做工作,原先对护林员躲都躲不及的金美彦动心了,当年5月中旬,考虑再三的金美彦卖光了羊,带着媳妇上山造林了。

林场给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护林员。放下牧鞭、保护生态,金美彦到现在都觉得像做梦一样。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月他们两口子靠挖树窝挣了7000元,加上打临工和栽树收入,竟突破了1万元,这相当于半年卖羊的钱。照这样下去,加上每年8000元的护林员工资、退耕还林的补助和务庄稼的收入,一年能收入4万元,金美彦默默算着账,心里乐开了花。

金美彦逢人就说:“现在我安心了,别小看造林,这个活真了不起,平时造林和务庄稼两不误,对得起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对得起子孙后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肯吃苦,摘掉穷帽子有啥难的?”没多久,梁建福、黄宗山、代余学等二三十名贡井林场周边以前的“羊户长”,和金美彦一样,加入到造林护林队伍中来了。如今,贡井林场吸引了高崖、龙泉、清水、贡井、中连川等多个乡镇的200多名建档立卡户参与造林。

近年来,榆中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了以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重点公益林保护补偿、生态护林员3项重点生态扶贫项目为主的《榆中县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列入全县16个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之一,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写就新时代造林富民新华章。

种植经济林木助力生态扶贫

在持续推进生态公益、造林绿化的同时,这两年,贡井林场还开始试种一些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2014年,他们探索在红柳树下种了20亩肉苁蓉,还试种了750亩文冠果;2015年,种了1000亩长柄扁桃;2016年,种了8850棵杜仲。

“2016年我给贡井林场卖了3万余株榆树苗,收入就有3万元。今年还有6万株树苗已谈好价格,马上就能全部售出,到时候也有6万余元的收入,加上到林场、乡上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和村里的中药材合作社打临工的收入,还有妻子给工人们每天做饭100元的工资收入,今年下来怎么也有个10万元,我们家有信心摘掉穷帽子!”中连川乡高窑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金梅虎向记者说道。

“种这些经济林,就是想尝试着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北山农民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路子。”李学荣说。

2008年成立的榆中欣源专业合作社,如今已带动周边30多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林下散养鸡主要以北山土生土长的苞谷、胡麻油渣、炒熟的园豆和合作社培育的柠条籽、蚂蚱等昆虫为食物,因圈外活动时间多,日照时间长,蛋禽肉质佳,很受市场的青睐。每年销往兰州、白银等多地,还通过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销售。最多的一年销售了30000多只,参与入股分红的农户可分5万多元,固定工人每月的平均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是当地人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据悉,榆中县目前(含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183.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94.2万亩的37.15%。目前已完成各类工程造林面积78.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27%。

在打造生态榆中的同时,榆中县还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公益性岗位三项有利举措助力脱贫攻坚。自2015年以来,全县开启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15万亩,涉及13个乡镇、69个行政村、农户7393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324户,户均可获得收益2.3万元。2017年10月还被甘肃省林业厅评为“全省退耕还林先进集体”;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增加贫困人口转移性收入,全县现有涉农公益林面积42.24万亩,涉及22个乡镇,157个行政村,2.45万农户,建档立卡户7594户;通过从建档立卡未脱贫户中聘用公益林护林员、省级生态护林员207名,县政府筹集380.8万元在建档立卡未脱贫户中新聘县级生态护林员476名,全县共配备各级护林员683名,人均年收入8000元。在管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建档立卡未脱贫户的稳定脱贫。

在实施以上三项扶贫工程的同时,榆中县还组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2013至2016年安排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在贫困地区的贡井镇、清水驿、中连川乡、夏官营镇、贡井林场实施,共完成9.4万亩工程建设任务,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使贫困人口获得了更多的劳务报酬。

同时,探索实施生态产业扶贫,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在夏官营镇彭家湾、郝家营村两个贫困村扶持发展集体产业育苗30亩,扶持40户贫困户发展育苗40亩。在同等质量标准条件下,优先收购贫困村和建档立卡户的种苗,增加贫困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军特约记者岳程文/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