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敏157简介:李敏每次和爸爸外出都不敢露面
李敏敏157简介:李敏每次和爸爸外出都不敢露面信的抬头写到:岸青,我亲爱的儿。从1945年就开始患病的毛泽东,看到儿子回来,心情顿时好了很多,心情和身体都好了不少,从毛岸英的口中得知毛岸青也考上了莫斯科东方大学,他当即挥毫泼墨给儿子写信。作为毛泽东的儿子,以父亲的名义去办一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事情,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毛主席不允许儿子这样干。1946年初,在苏联经过长达九年学习的毛岸英,经过艰苦的磨练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到了父亲毛泽东的身边,这是毛泽东和毛岸英分别19年以后的第一次见面。听说毛岸英要回来,毛泽东不惜抱病亲自到机场迎接,当他看到穿着苏联陆军上尉的军装的毛岸英,毛泽东十分激动,一把抱着毛岸英:“好小子,你都长这么高了。”
前言孔东梅是李敏的女儿,她的外公是毛泽东,她考大学的时候,李敏对她说:“我只能找人帮你补课,复习,其他的就不要想了,你谁也别靠,一切靠自己。”
在孔东梅眼里,妈妈是非常严厉的,可是再一想,作为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完全理解妈妈,也完全懂得,妈妈对自己这份特殊的爱。
图|孔东梅
李敏告诉孔东梅:你的外公生前一直和妈妈说,必须夹着尾巴做人,别人不管,但是作为毛泽东的女儿,就必须遵循这条生活准则。
毛主席教导毛岸英:要踏实做人,不出风头作为毛泽东的儿子,以父亲的名义去办一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事情,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毛主席不允许儿子这样干。
1946年初,在苏联经过长达九年学习的毛岸英,经过艰苦的磨练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到了父亲毛泽东的身边,这是毛泽东和毛岸英分别19年以后的第一次见面。
听说毛岸英要回来,毛泽东不惜抱病亲自到机场迎接,当他看到穿着苏联陆军上尉的军装的毛岸英,毛泽东十分激动,一把抱着毛岸英:“好小子,你都长这么高了。”
从1945年就开始患病的毛泽东,看到儿子回来,心情顿时好了很多,心情和身体都好了不少,从毛岸英的口中得知毛岸青也考上了莫斯科东方大学,他当即挥毫泼墨给儿子写信。
信的抬头写到:岸青,我亲爱的儿。
这种前所未有的父爱跃然纸上。
图|毛岸英
19年了。多少个魂牵梦绕的日日夜夜啊,父子终于团聚了,但是也有个问题一直在毛泽东的心里,久久不能放下。
毛岸英很早就离开中国了,长期在苏联生活,不仅懂俄语,还是穿着制服和马靴,还会跳舞,写的字也是潦草得很,回到延安后,大家都说毛岸英很“洋气”。
但是毛泽东不想让大家这么说毛岸英。毛岸英在苏联吃的是面包,喝的是牛奶,会不会不适应呢?
毛泽东告诉毛岸英:延安虽然很‘土’,但是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是‘真人’,不要‘显摆’自己。我听说你骑着朱老总的马耀武扬威?
毛岸英知道父亲的意思,也完全理解了父亲的用心,他说:“爸爸您放心,我是毛泽东的儿子,就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这一天,毛泽东和儿子毛岸英在王家坪的院子里交谈,毛泽东问:“这几天让你去吃大灶。你习惯吗?”
毛岸英说:“习惯,我不仅习惯,我还非常喜欢吃呢。”
毛主席点点头说:“你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的生活不熟悉,在苏联读的是高等学府,住的是高等宿舍,我们中国还有个大学,叫‘劳动大学’”。
毛泽东这么一说,毛岸英马上就明白了:“爸爸我知道您的意思,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没几天,毛泽东就把毛岸英交给了当地的劳动模范吴满有,让毛岸英跟着人家下地干活学习。
毛泽东说:“这就是校长,你过去吃的面包牛奶,现在要吃中国的小米,可养人呢。”然后又对着吴满有说:“我给你送来了好学生,他可是在苏联读过书的高材生啊。”
此后,毛岸英按照父亲的嘱咐,脱去了大头皮鞋,换上了父亲留给他的布鞋,穿上了父亲那不知道打了多少补丁的棉袄,就这样下地去了。
曾当过营长的田志芳留意到了这个毛岸英,他总感觉在哪里见过这个年轻人,便问身边的人:“那个新来的年轻人是谁呀?”有人告诉他说:“那是咱们毛主席的孩子,刚从苏联回来。”
“对对,原来是毛岸英,我说什么这么熟悉,可是毛主席怎么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基层呢,还和我们一样吃大灶?”
那个人说:“这你就错了,毛主席向来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啊。”
从此,吃惯了洋面包的毛岸英,和陕北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睡一样的土炕,干一样的农活。
图|《毛岸英》剧照
在基层,毛岸英时刻记得父亲的嘱咐,什么活最脏最累,他就干什么活。不仅学会了耕地,还学会了种菜,休息的时候还给农民讲故事,和农民打成一片。
这正是毛主席愿意看到的。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年后,美帝国主义把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岸英不顾朋友的劝阻,主动要求去参加抗美援朝。
毛泽东说:“好哇,你去朝鲜,可以在战火中接受考验嘛!”
然而战火无情,毛岸英入朝参战只有34天便壮烈牺牲。作为毛岸英的父亲,毛泽东说了这样一句话:
革命战争总要付出代价的,岸英只是千千万万志愿军中的一个,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尽的责任,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对中朝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这就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在遭受丧子之痛后发出的铮铮之言。
李讷出生在1940年,在李讷的记忆中,她的童年大概是5岁的时候开始记事的。
那天,毛泽东窑洞的窗户坏了,管理科就马上派来了一位将近80岁的老木工来修理,窗户修理好后,吃中午饭的时间就到了,毛泽东便留下来老木工一起吃饭。
李讷依偎在毛泽东的怀抱里非常可爱,小米饭里掺了很多大米,还有几块白薯。一如往常一样,毛泽东在饭桌上问老木工是哪里人,参加八路军有多久了。
老木工和毛泽东在一个饭桌上,谈笑风生,不一会,老木工说起了自己挨打的事情,说自己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甚至被父亲打的一病不起。
这些有趣的故事引起了李讷的注意,李讷听得入神,脸上一会笑一会可爱的样子,等到老木工说完,李讷说:“那还是我爸爸好,我爸爸一下都没有打过我。”
说完,老木工也笑了。但是毛泽东严肃起来了,皱着眉头指着李讷碗里的饭说:“如果你爸爸没有这个,也会打你的。”
毛泽东非常明白,老木工从小家里穷,那个年代被父亲责怪是常有的事情,比起来老木工,李讷自然幸福很多。李讷年纪小,不懂父亲的话,看到爸爸这么凶,便委屈地哭了起来。
当然,当李讷真正理解爸爸的话,是从小学开始的。
让李讷记忆犹新的还有1947年冬天,毛泽东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 吃粮食很困难,基本上都是老军区支援陕北的黑豆。李讷看到大家的嘴上都是黑的,便笑着对毛泽东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的嘴上都是黑的。”
毛泽东严肃地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都是靠吃黑豆打胜仗的,吃了黑豆也可以长高,你也应该和叔叔阿姨一起吃黑豆,听爸爸的话,你以后一定是个好孩子。”
李讷谨记爸爸的教导,多年来一直努力听着爸爸的话,尤其是上学的时候,毛主席对李讷要求非常严格,李讷也一次次地做好了。
图 | 毛主席和女儿李讷
李讷在上学前是没有上过学前班的,一直是李银桥的爱人韩桂馨教李讷读书, 在入学前,毛泽东告诉李讷:“去了学校,不能提爸爸的名字,也不要说你的爸爸是新中国的领袖。”
“那如果同学们问我了,我怎么说。”
毛泽东笑着说:“那你就说你的爸爸是个教员,或者说你的爸爸是个工人,是个农民也行。”
李讷去了学校以后照着做了,却引来了无数的嘲讽。“我的爸爸是个科学家,我的爸爸是个警察。”这些话一直萦绕在李讷的耳边,让李讷十分反感。
开学的语文课上,第一篇课文就是要学习《东方红》,东方红原本是一首歌曲,但歌词被拿到了课文中学习,歌词写道: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老师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家都读得非常好,轮到李讷的时候,李讷读到爸爸的名字“毛泽东”的时候,哽咽了,好不容易才读出来这三个字。对于平常孩子来说,这首歌或许从小就会背诵了,但她却从未说过爸爸的名字。
老师严肃地说:“李讷,你怎么读的?全班就你读的没有感情,你是不是不喜欢毛主席?”李讷有苦说不出,下课以后,李讷委屈地在座位上哭起来。
这件事,杨尚昆知道了心里也怪不好意思的,当时杨尚昆就是这个学校的校长,还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最后便向毛主席解释说,那个老师确实不知道李讷是主席的孩子。
图 | 影视剧中的李敏李讷
实际上,在育英小学,知道李讷是毛主席的孩子的人很少,毛主席也一直叮嘱,不要说出来。但面对这样的情况,毛主席也一笑而过。
看到李讷委屈地掉眼泪,毛主席抱着李讷笑着说:“我的娃娃啊,都是爸爸的错,但是没有办法,是让你是我毛泽东的女儿呢。”
李讷听了爸爸的话,在课堂上也大胆地读起来课文,甚至比任何一个同学都要读得好,毛主席知道后非常满意,怪不得都说李讷是个好孩子。
从那以后,李讷便在毛主席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每次去开家长会,都是警卫员去看,在家长栏里签名,也是签的警卫员的名字,就连最后的职业,也永远是:农民或者工人。
而李讷的学校,也一直是住宿生,一周才会回家一次。有一次,警卫员外出办事正好遇上周末,便开着中南海的车把李讷顺路接了回来。不料这件事被毛主席知道了,毛主席大发雷霆。
“不要对李讷搞特殊,让她自己坐公交回来。”
正是在毛主席这样的教育中,李讷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了知书达理的高材生。1959年,也就是姐姐李敏结婚的那年,李讷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开学之前,毛主席特地给李讷编了一套书单,从小到大,一直是毛主席在教育孩子读书,李讷升入大学后,仍然一次次地读着《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李讷受益匪浅, 也因此爱上了学习和读书。
即便是上了大学,也很少有人知道李讷是毛主席的孩子,她和其他元帅将军的女儿站在一起,显得并没有那么高的光环,反而像个普通人。
图|毛主席和李讷
毛主席教导李敏:夹着尾巴做人比起来李讷,李敏似乎更显得辛苦,她出生的时候正赶上西安事变,战争的混乱再加上妈妈的离开,李敏从小就生活在幼儿园。
毛主席日理万机,陪伴李敏的时间很少,也正是这样,她所感受到的父爱大多是从回国后开始的。
1947年李敏跟随妈妈贺子珍回到中国,毛主席十分喜欢李敏(当时叫娇娇),便给贺子珍写信,希望把李敏送到北平。
贺子珍知道毛主席喜欢孩子,便把娇娇送到了北平,和毛主席一起生活。
到北平的第一天,毛主席便迫不及待地给娇娇照相,并给娇娇取了新名字:李敏。
其实如果翻开李敏的相册就会发现,李敏和爸爸合影了不少,但是在很多场合的合影中,李敏都是躲在后面那个夹缝里,有的只是露一个侧脸。
图 |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合影,左一李银桥
很多人都好奇问李敏,为什么要站在后面呢,李敏说:“那都是跟随爸爸外出的时候照的,爸爸去视察,对当地人巨大的鼓舞,和爸爸一起照相,是那些单位和个人的光荣,他们都会把这些珍贵的照片保存下来,你说我如果站在前面算什么呢?所以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躲得远远的,我不想当那只‘苍蝇’”。
李敏之所以说自己是苍蝇,是因为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油画家画了一幅非常好看的画,突然有一只苍蝇飞过来撞在画上,最后画上留下了它的腿和翅膀,就这样,几个日日夜夜辛苦的画作最后因为个苍蝇变的一文不值。
但是在毛主席的眼里却不是这样,毛主席知道李敏很懂事,但是一个孩子跟着爸爸外出也无可厚非,每当李敏再跑在后面,毛主席都会拉着她说:“要向工人学习。”
所以在参加一次工业展览的时候,毛主席特地把李敏拉在前面,并给她一次“露脸”的机会,拍下了一张正面的照片。
还有一次去首钢,朱德也在,朱德走在前面,李敏跟着后面, 当工人给朱德讲以前工厂的故事的身后,朱德哈哈大笑,李敏听得入神也笑了起来,于是便留下了一张照片。
后来有人就问了, 朱德的女儿怎么长大了呢?原来大家把李敏当成朱敏了。朱德得知后笑着说:“我有两个女儿,一个朱敏,一个李敏。”
毛主席得知后也非常高兴,因为总算女儿知道怎么往前跑了。在毛主席的影响下,李敏逐渐变成了一个低调的人,在公共场合前,李敏尽量往前走,一是要学习,二是要传播红色家风。
但是在其他场合,李敏尽量对自己的身份保密,因为毛主席常常告诫李敏: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因为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图|李敏和爸爸毛泽东
多年以来,李敏一直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生活准则,而且她也把这种精神传达给了自己的孩子们。
孔东梅是毛主席的外孙女,童年时期一直在贺子珍的身边生活,贺子珍去世后,李敏便把毛家的家风都传达给自己的女儿孔东梅。
孔东梅讲述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外宾曾赠送给毛主席一些咖啡,毛主席便把咖啡给了李敏,在国外生活过的李敏知道这个怎么喝,便找来了一些面包。
但毛主席看见后觉得不太好,认为这是极其奢侈的。虽然毛主席不满意,但是也没有直接批评孩子们,而是说:我们中国也有面包啊,把我们的馒头切开,里面加上咸菜也是面包。
从此以后,李敏便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在教育孩子方面,毛主席可以说是非常细腻,所以在毛岸青和李敏等人的眼中,毛主席不仅是一个中国人民的好领袖,还是一个好父亲。
图 | 李敏和女儿孔东梅
孔东梅在接受采访时就透露,毛主席教育孩子向来如此,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人要低调,要夹着尾巴做人。
他是这么说的,孩子们也是这么做的。
每当清明节或者毛主席逝世纪念日,李敏和她的子女都会去老家扫墓,他们对毛主席的怀念无比深刻。“爸爸,我想你了。”如今的李敏已经当了奶奶,面对曾经的老照片,李敏仍然会无限怀念那个伟大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