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老子刚刚出了家门,走在路上,有时走得快一点,有时走得慢一点,走累了,就在路旁的某个亭子里歇歇脚,欣赏一下落日的美景,或路边的花草,等歇够了,又继续走,走到某个地方,他停住了,或许是知道再走下去,路会很不好走,所以他就此打住,然后开始原路返回。回到家,拍拍身上的尘土,洗洗睡了。哦,他在散步!现在假设,老子掌握了这样一个可以造福天下人的大秘密,他很想把它传达出来,那么他会怎么做?让我们大胆设想一下,现在我们就穿越回了老子的时代,然后隐身,在暗中观察一下老子。眼下正是黄昏时分,老子在干嘛呢?

【《蝉解芦氏道》第8期:被禁言的道(下)文字版】

上期我们讲到了《道德经》的两个底层逻辑,内容上说,它是“认识论”;形式上说,它是用三维意象解读高维境界。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

另外,我们也远远地仰望了一下老子的高维境界,这些都是理解“道”的必要条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芦氏道体系里,什么是“道”?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您对《道德经》一定会有个全新的理解。

一、提出“道”这一概念的缘起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像老子这样的“善为道者”,可以随时清空念头,回到“无”的状态,也可以随心控制念头,在无有之间做“活塞式运动”,没有分别、妄想、执着,也没有烦恼、恐惧、悲伤,这种非凡的能力,只有达到高维境界的人才会拥有,而对困于三维世界的普通人而言,完全不可思议。

现在假设,老子掌握了这样一个可以造福天下人的大秘密,他很想把它传达出来,那么他会怎么做?

让我们大胆设想一下,现在我们就穿越回了老子的时代,然后隐身,在暗中观察一下老子。

眼下正是黄昏时分,老子在干嘛呢?

哦,他在散步!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2)

老子刚刚出了家门,走在路上,有时走得快一点,有时走得慢一点,走累了,就在路旁的某个亭子里歇歇脚,欣赏一下落日的美景,或路边的花草,等歇够了,又继续走,走到某个地方,他停住了,或许是知道再走下去,路会很不好走,所以他就此打住,然后开始原路返回。回到家,拍拍身上的尘土,洗洗睡了。

第二天呢,他又照常出门了。

很可能在某一天,灵光一闪,老子突然明白了,他该用什么来代表他内心深处那个伟大的秘密了。

如果你看过我前几期视频,并且记住了这句话:道,就是念头从无到有走过的路(轨迹)。

你可能会发现,以上这个纯属虚构的场景,是有很深寓意的。

家,就是“无”,也就是一念不生的状态。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无”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人生第一念之前,每个人都在“无”的境界,这是我们的自性、真我,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家”。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3)

从无到有,也就是起心动念,这就好比离开家,出了门。

为什么出门?肯定有某种需求,比如散步。想散步了,就出门;散完步了,就回家来。

这个需求,就是《道德经》第一章里的“欲”,即“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徼”的那个“欲”。

那么路上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来看《<道德经>全景图》,中间这个时间轴,从无到有,这就是“道”,然后道“生”的一,以及一生的“二”、二生的“三”、三生的“万物”,这些都是一个一个的站点。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4)

像老子这样的得道者,可以控制念头走、停、返,从而在整个时间轴上自由穿梭,《道德经》怎么描述这种能力呢?

比如“无有入于无间”,比如“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比如“反者道之动”,比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等等等等。

这里的“一”是个分水岭,“一之下”是三维世界,“一之上”是高维境界,由“一之下”翻到“一之上”,即俗称的“开悟”,也就是《道德经》里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明”。而“知止所以不殆”的知止,就是止于“一”,达到抱一不二、为而不争的境界,这就是“德”。

圣人每次生起念头,都能回到“无”,好比每次出门都能回到家,休息好了再出去,这就是“无为”,从无开始的“为”。

而普通人呢,在人生第一念之后,就离开了“无”这个家,再也没有回去过。

在老子看来,我们都是离开家就迷了路的孩子,这就是“人之迷,其日固久”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5)

说到这里,您是不是相信,老子取象道路提出“道”这个概念,来揭示他所领悟的那个伟大的秘密呢?

秘密既然要揭示,老子一定是用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概念,绝对不可能炮制一个概念出来,都没有人知道讲什么,然后让大家去猜。

比如我们看孔子,他的核心概念是“仁”。这个字,我们是不是一看就明白,“二人”对吧,孔子始终关注的,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

还有“佛”这个字,“弗人”,也已经鲜明地概括了佛的教义。

“道”其实也一样,它的意义可以从“道路”这个意象,以及文字里很直观地体现出来。

楷书的“道”字,和隶书字形差不多,都是由小篆的“道”字演变而来。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6)

右边是个“首”,也就是头。左边这个部分读chuò,是“走走停停”的意思,后来演变成偏旁“辶”(走之儿)。左右合起来,就是一个人在路上行走的意思。

再看这个,是金文大篆体的“道”字,应该最接近于老子那个时代的文字。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7)

金文道字的外部是“行”字,取象于十字路口,内部上为“首”,下为“止”,合起来,就是一个人正在通过十字路口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中间这个“目”,目当然就是眼睛,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眼睛自古都代表心灵、代表意识(念头),现代也还有种说法,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吧?

而“目”字占据了道字最核心的位置,就是告诉人们,要用“心”去走你的路,说白了,就是控制好你的念头。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8)

所以大篆、小篆的“道”字,里面都含有一个“止”,告诉我们不能一个劲往前走(“[圣人]执大象,[众生]天下往”),要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要有去有回(“反者道之动”)

就像一个人出门了,总得回家吧!家在哪里?

按芦氏道的理论,从万物这里一路往回返,返到“无”,我们就回家了。

老子选择“道”这个字,因为念头在心里运行,就犹如人在路上走,我们前面讲到《道德经》的底层逻辑时说过,老子擅长用三维世界众人熟悉的意象,来阐述他所证悟的高维境界,“道”很符合这个要求。

老子取象道路这一点,《道德经》里其实有很多证据。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9)

比如第五十三章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这里说的是“行”于大道,而且将“大道”和“径”,也就是逶迤的小路相对来讲。

还有第四十一章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这个“道”,有光明也有黑暗,可以进也可以退,有平坦也有崎岖,这不是道路是什么呢?

老子通过直接描绘道路的特性,来比喻“道”的特性,这是最明显的两个地方。

此外还有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第十六章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些地方是不是也给人一种行路的感觉。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0)

再比如第六十六章说,“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其在道也”,就是你出门了,“余食赘形”,就是包括但不限于“自是”、“自见”、“自伐”、“自矜”等这些累赘。

而最后一句的“故有欲者弗居”是帛书本的说法,通行本是“故有道者不处”,到底是“有欲者”,还是“有道者”?

其实前面说过,你有出门的需求,才会出门,才会“其在道也”,所以这个“有欲者”,正合乎第一章的“恒有欲,以观其所徼”,再结合“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来理解,就知道这些还是老子在告诫我们:要“善摄生”,控制我们的念头,在“无有”之间往返运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用道路这个比喻,多么形象,多么浅显,大道至简,就简在这里。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1)

可惜,我们都把它复杂化了。

所以我为什么说,我们不理解道,就是因为太不“着相”了,我们就没有把老子的道,真正地往道路这个意象上去联想。

当然有些朋友会说,老子的“道”取象“道路”,这并不稀奇,很多人早就知道了。

但是,为什么不深入思考一下:既然是道路,那么从哪儿到哪儿?道上跑的什么?跑的目的是什么?途中有哪些站点?如果我们从这个方向去思考的话,那么我们对于道的理解,肯定要深入得多。

好,我们现在知道了“道”这个概念的缘起,那么在芦氏道体系里,我们是怎么具体解读这个“道”的呢?

在借用“道路”这个三维意象的背后,老子透露了哪些更深层的秘密呢?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2)

二、芦氏道体系里的“道”

我们知道,人走人行道,汽车走机动车道,火车走铁道,轮船走水道,我们透过这些现象深入思考一下,“道路”本质上是个什么呢?

工具!可以这么理解,对不对?

道,就是人类的一个认知工具。

认知什么呢?有什么就可以认知什么,换句话说,有“物”,就可以有“心 物”,有人问“心”怎么来的?自然就有!认知功能(心)、认知对象(物),都源于自然,这就是“道法自然”一个层面的涵义。

我们凭借“道”,从无到有来认知世界。

比如这里有一朵花,我们看到这朵花之前,它是它,我是我。当我们看到它,它进入我们心里那一刻开始,我们对它有了认知,我们的世界里就有了这朵花,这就是道在发挥作用。

就像王阳明说过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3)

凡是我们已经认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道发挥的作用。

而当新的事物产生,然后被人类认知了,这也是道在发挥作用,所以第十四章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道作为工具,帮助人类认知世界、认知自我,但工具本身无欲无求,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这个意思。

从“工具”这个角度来理解道,才符合《道德经》对“道”的描述。

但现在我们解读《道德经》,有一个什么严重误区呢?

就是把“道”想得太高大上,一直高到什么程度?几乎成了类似于“造物主”的存在,是不是这样?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4)

其实不光我们现在是这样,我们看《道德经》通行本,就已经体现了这种倾向。

比如第六十二章,通行本说“道者,万物之奥”,而在帛书本里,这里是“道者,万物之注”,一个奥,一个注,意思截然不同。

这里插句话哈,我们并不是要大家盲目迷信帛书本,而是从对老子思想的整体把握上看,帛书本在很多地方确实要比通行本准确得多。

所以读《道德经》有个方法,这也是芦老师建议的,就是找到版本之间、特别是通行本和帛书本之间的差异,对比着来体会,这对我们理解老子原意帮助很大,同时也是个乐趣。

比如,通行本的这个“奥”字,给人感觉就很高大上。

但是按照前面我们对于“道”的理解,是不是这里用“注”字,反而更贴切呢?

对比第八章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来理解,水是流动的、就下的,只要是低洼的地方,都可以“注”满。

道也一样,人类对万物的认知到了哪里,“道”的作用就发挥到了哪里,这就是“道者,万物之注”。

如果你把“道”理解成独立于人类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那么当然是“奥”字,比“注”字来得更高大上。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5)

而真正理解“道”的人是不会这样的,比如庄子。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知北游》

《庄子·知北游》一篇中,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又追问下去,庄子就说“在蝼蚁”。

东郭子一听,说咋这么低下呢?

庄子又说:“在稊稗”,也就是野草,东郭子说怎么更低下了。

庄子又说“在瓦甓”,这时东郭子可能是有点生气了,说这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又说了,“在屎溺”,东郭子就不说话了,彻底无语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庄子那个时代,人们就已经把“道”想象得很高大上,而只有像庄子这样真正悟道、证道的人,才了解道是认知工具,它的作用无处不在,既然我们的认知到了蝼蚁,到了屎溺,道自然就在那里,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6)

但是《道德经》里也有句话,跟庄子的“道在屎溺”似乎是反着的。那就是五十一章,通行本是“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恒自然。”

有朋友说,看,老子都明确说了,道之尊,德之贵嘛!那这里问题又来了,帛书本最后一句是“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一个是命,一个是爵,一字之差,意思又大不相同,你认为哪个对?

其实,这里的“道之尊”,跟“道在屎溺”并不矛盾,如果不理解道、德以及自然的真实涵义,很难做出判断。这里先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后面几期再解释。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7)

我们来看下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么理解“道”,有什么价值呢?

有一点请大家记住:凡是不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正向转变的学问,其价值都是应该打个问号的。

我们学习《道德经》,正是为了给生命带来正向转变,对不对?

而理解了“道”是认知工具,我们就可以确认一个被人类忽略已久的事实:

这个世界什么样,取决于我们怎么去看!

而你看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此生是悲是欢,是苦是乐。

调整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这就是“为道”,或俗称的“修道”。

“修道”,就是让我们的念头在道上走的时候,保持一种克制的、有序的、收放自如的状态,而不是那种混乱的、无序的、往而不返的状态。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8)

这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苦乐,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危。

很多时候,在我们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一些人为的悲剧是不是就发生了?比如说当前这个世界局势,战争怎么打起来的,还有以前的几次世界大战,都是怎么打起来的?

有人说是形势所迫,那么形势又是怎么形成的?

什么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什么叫“风起于飘萍之末”?

成佛,成魔,真的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一个普通人或是一个总统,修道这件事,都适合于你。

当每个人都真正有了“道”,那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用那么多的规矩,也能维持得很好,人人都能“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这就是理想国,就是大同世界。

我们弘扬《道德经》的价值,也在这里。

道德经中的道和生命的关系: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19)

关于“道”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讲了三期,但并不是说我们就真正理解了什么“道”,“道”是唯证方知的。但至少我们现在大方向有了,知道要把注意力从外部转向内在,时刻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

当有一天我们真正做到了“致虚极,守静笃”,我们就会打开“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从而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人类会成为更好的人类,世界会成为更好的世界。

结语

好了,现在“道、名、无、有”都讲完了,相当于第一章,我们已经解读得差不多了,从理论上讲,第一章的这些概念固然重要,但从修道的实践而言,最重要的还不是第一章,而是我们下期要讲到的那一章。

今天就讲到这里,蝉大侠全面解读“芦氏道”,咱们下期见!

本系列往期文章:

1.“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连老虎都伤不了你?真相来了

2.《道德经》:世人都问“道”是什么,从不问道上跑的什么,可惜了

3.《道德经》: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你也敢信?看看后半句是什么吧

4.《道德经》:正是它蒙蔽你,让你吃苦头,而你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

5.《道德经》中的“无”和“有”:圣人和我们看到的世界,一样吗?

6.《道德经》无法回避的真相:我们究竟上了谁的“道”?

7.《道德经》的底层逻辑,老子的高维境界,我们离“道”又近了一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