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

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3、当抗震框架梁往中柱支座直通锚固时,纵筋应过中线 5d且≥Lae的原则;2、受力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不应全走保护层的原则,当水平段走混凝土保护层时,弯钩段应在尽端角筋内侧“扎入”钢筋混凝土内; 节点通常关系到多个构件的连接,它不可能单独存在。首先确定它的归属,即节点本体归属两类构件之一。其次确定主次,即谁是支承体系,构件节点关联,最后可判断谁是谁的支座。基础应在支承柱的位置保持连续,柱应在其支承梁的位置保持连续,梁应在其支承板的位置保持连续。支座问题其实是力的传递路径问题。1、梁受拉钢筋在端支座的弯锚,其弯锚直段≥0.4laE,弯钩段为15d并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或称“主锚区”),且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行接触的原则(边柱的“竖向锚固带”的宽度为:柱中线过5d至柱纵筋内侧之间);

一、“平法”基本原理

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 ;

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

板以梁为支座梁——板与梁关联。

结构设计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强构造。

节点通常关系到多个构件的连接,它不可能单独存在。首先确定它的归属,即节点本体归属两类构件之一。其次确定主次,即谁是支承体系,构件节点关联,最后可判断谁是谁的支座。基础应在支承柱的位置保持连续,柱应在其支承梁的位置保持连续,梁应在其支承板的位置保持连续。

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1)

支座问题其实是力的传递路径问题。

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2)

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3)

二、钢筋锚固的原则:

1、梁受拉钢筋在端支座的弯锚,其弯锚直段≥0.4laE,弯钩段为15d并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或称“主锚区”),且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行接触的原则(边柱的“竖向锚固带”的宽度为:柱中线过5d至柱纵筋内侧之间);

2、受力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不应全走保护层的原则,当水平段走混凝土保护层时,弯钩段应在尽端角筋内侧“扎入”钢筋混凝土内;

3、当抗震框架梁往中柱支座直通锚固时,纵筋应过中线 5d且≥Lae的原则;

4、梁受拉纵筋受力弯钩为15d、柱偏拉纵筋弯钩、钢筋构造弯钩为12d的原则;

5、墙身的第一根竖向钢筋、板的第一 根钢筋距离最近构件内的相平行钢筋为墙身竖向钢筋与板筋分布间距1/2的原则(有观点50MM);

6、当两构件配筋“重叠”时不重复设置且取大者的原则;

7、节点内钢筋锚固不应平行接触的原则。

8、任何情况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不小于250MM。

9、锚固长度表中的锚固长度适用于直锚不适用于弯锚。

三、抗震计算的几种情况

1、如基础设计一般不抗震,但如上部结构抗震,那么伸入基础内的柱墙应按抗震要求配置和计算。

2、柱、墙、主梁抗震但次梁和板一般不参与抗震。

3、与主楼相连的裙房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

4、同一建筑中不同构件有不同的抗震等级。

四、地下室抗震计算的几种情况《抗规》

1、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与上部结构相同。

2、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3、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结构抗震的目标使整体结构能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限制和避免结构出现敏感和薄弱部位,这些部位将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和过大的变形,导致结构过早破坏。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结构的承载力与延性的综合反映。

抗震设计应充分考虑地震作用是不确定性,要有一定的余地。《抗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的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图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尔蒙载的承载能力。

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4、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5、宜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和塑性变形集中。

6、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征宜相近。

抗震性能取决于如下因素:

1、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2、构件间连接的构造的合理性。

3、结构的稳定性。

4、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工作能力。

5、多道抗震设防系统。

6、足够的延性。

结构抗震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抗震措施:

1、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混凝土圈梁、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

2、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的破坏。

抗震级别判断依据:设防列度、结构类型、建筑高度

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4)

五、钢筋接头问题

1、不允许纵筋与其它钢筋的电焊连接。

2、接头应位于受力最小处。

3、电渣压力焊只能用于竖向构件。

4、直径大于28的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

5、非接触搭接的适用情况。

任何形式的接头都不如原生钢筋的传力性能(强度、延性、刚度、恢复力、疲劳性能等)

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钢筋平法解读及钢筋计算存在的共性问题(5)

六、平法要点总结

1、钢筋能通则通,减少接头,既降低造价又改善节点区钢筋拥挤现象。

2、节点本体构件的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箍筋)连续贯穿节点;节点关联构件纵筋在节点内锚固或封闭。

3、钢筋非接触锚固和搭接,保证对钢筋的全表面包裹,增强混凝土对钢筋的粘结力。

4、钢筋不能全走保护层。

5、凡是支座上无构件时伸入支座的上部钢筋必须满足锚固强度。

6、钢筋搭接区必须箍筋加密。直径>=0.25D,间距MIN(100 5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