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所有堪舆相关的主要著作:堪舆从哪里来以及
历代所有堪舆相关的主要著作:堪舆从哪里来以及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与女娲一同尊为福佑社稷之神,是我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先天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结网捕猎,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1、伏羲画八卦。在远古时代,古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劣。据《墨子·辞过》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说明远古时期,在没有房舍建设概念的时候,古人往往就在丘陵洞穴居住,以此来躲避山洪、雨雪、猛兽。在食物匮乏、风餐露宿的部落时代,能够寻找到一处合适的居所相当不容易,它往往能够提高一个部落的生存几率。当时,选择住的地方,先要考虑到食物、取水、取暖、防潮、防兽、防风、防水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选择合理、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居所,这些经验的积累,就是堪舆(风水)学的理论最初要求和选择的依据。
堪舆(风水)是从哪里来的?
一、堪舆名称最早的出现
“堪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堪,天道也;舆,地道也”。也即是后世所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意思。
二、“堪舆”为什么产生
在远古时代,古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劣。据《墨子·辞过》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说明远古时期,在没有房舍建设概念的时候,古人往往就在丘陵洞穴居住,以此来躲避山洪、雨雪、猛兽。
在食物匮乏、风餐露宿的部落时代,能够寻找到一处合适的居所相当不容易,它往往能够提高一个部落的生存几率。
当时,选择住的地方,先要考虑到食物、取水、取暖、防潮、防兽、防风、防水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选择合理、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居所,这些经验的积累,就是堪舆(风水)学的理论最初要求和选择的依据。
1、伏羲画八卦。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与女娲一同尊为福佑社稷之神,是我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先天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结网捕猎,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闪电;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受到龟甲形状、分布的启迪,创造了八卦,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商代末年,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长达七年之久,文王身处逆境发愤钻研,由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后天八卦,再推演到六十四卦。至此,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体用方才俱备。
堪舆活动最早出现在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钻研创造了简易图,又称《简易经》:“研地说:一雾水,二堪舆,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从中看到,刚开始时的堪舆理论,并不是那么的完善,但却是十分难得而且可贵的开始。这,就是堪舆理论的雏形。
2、大挠作甲子。
传说中华始祖黄帝建立部落的时候,大约是公元前2697年,他命令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索研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开始创作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并将十天与十二地支,组合成为六十甲子。
清龚自珍 《辨仙行》有“九皇五伯升且沦,大桡以来未浃旬”之句。
3、黄帝著《宅经》。
《黄帝宅经》相传黄帝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住宅风水书,它以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神、七政、八卦理论为主,强调“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由此可见,当时的堪舆理论既朴素,又形象,注重实用性,富含科学性。
《黄帝宅经》主要阐讲述人如何利用地利,适应天时,融合自然的关系,是堪舆文化的鼻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4、黄帝造指南。
据传说黄帝在涿鹿郊野大战蚩尤,两军胶着,难分胜负。蚩尤张开大口,喷出滚滚浓雾,致使黄帝部落的士兵都迷失了方向。黄帝命令风后想办法,发明了“指南车”,最后战胜蚩尤。
战国时期,将“指南车”改变成了“司南”,上面刻上八卦符号,这是罗盘的雏形。再后来,加入十二地支及四维八天干,罗盘日趋完善。
三、最早的风水事件
传说秦皇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地位,派大将蒙恬四处破坏各地龙脉。根据《晋书·元帝纪》所称:“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壓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这段话意思是,秦始皇的时代,有江湖术士通过观察天象色彩说:五百年之后,金陵地区会出现天子气运。因此,秦始皇借口巡游东方来消除它,将金陵改变名称叫作秣陵,派人到北山挖掘一大堑,以此截断金陵的龙脉气势。
随后,秦始皇又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了雄伟的秦皇陵。这些,都应用了堪舆理论。
四、“焚书坑儒”的始末
秦始皇为了防止江湖术士将堪舆相地术记载下来、传播出去;也为了防止方士借口天上气运的变化,扰乱人的思想,煽动人们造反,推翻他的统治,所以举国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运动,把除了历史书籍外的所有书籍,当然包括堪舆书籍付之一炬,很多传统文化典籍遭到灭顶之灾。
在其后的流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版本的经书典籍,堪舆从此难以规范。
“古本”:正宗原本烧掉了。
“今本”:据记忆整理出来的、散落民间收集整理的编辑本。
“托本”:假托古人名义,撰写的新书。
“伪本”:借用古籍名称,套入自己的观点;或者错误理解古人的意思,注解出来的版本。
“错本”:一是故意删改内容的书籍;二是传抄中,无意抄乱抄错的抄本。
总之,从“焚书坑儒”开始了堪舆书籍的不规范,出现了百家争鸣、门派林立的局面。在日后的堪舆历史中,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异人,传授一些秘籍。这,应该是当年“焚书坑儒”的漏网之鱼、舆海遗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