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父母必须要懂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第一反抗期

父母必须要懂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第一反抗期宝宝为什么会出现“第一反抗期”呢? 知识点:什么是“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又叫“宝宝叛逆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新强,有了自我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老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出现对抗、顶嘴、说反话等现象。 一般认为第一反抗期是从2岁开始,到3岁左右结束,所以国外的年轻父母们流行“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两岁的熊孩子)的说法。但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孩子会提前进入第一反抗期,即在1岁半左右就开始了。

“宝宝,我们把玩具收起来好吗?”“不!”

“宝宝,我们把小汽车还给弟弟好吗?”“不给!我的!”

“宝宝,不能玩手机,对眼睛不好。”“不行!哇哇哇……”

父母必须要懂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第一反抗期(1)

任性、不听话、无理取闹、就地打滚、大哭大叫、撒泼耍赖、“天使”秒变“恶魔”……如果宝宝出现上述表现,恭喜你,宝宝宣告进入“第一反抗期”啦!父母们,接招吧!

知识点:什么是“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又叫“宝宝叛逆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新强,有了自我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老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出现对抗、顶嘴、说反话等现象。

一般认为第一反抗期是从2岁开始,到3岁左右结束,所以国外的年轻父母们流行“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两岁的熊孩子)的说法。但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孩子会提前进入第一反抗期,即在1岁半左右就开始了。

父母必须要懂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第一反抗期(2)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第一反抗期”呢?

1. 动作能力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增强,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想要自己做。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2. 自我意识的发展。

1岁半以前,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而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大人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即“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事。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则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3. 神经心理发育的不成熟。

两三岁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其实,他们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非故意与大人作对。3岁左右的宝宝思维还缺乏灵活性,时间概念也不强,缺乏耐心,通常想做的事情都要立刻去做,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行为。

4. 为了获得独立自主性。

按照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5-3岁的宝宝其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会形成意志的美德,即“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就会形成自我疑虑,缺乏自信、依赖父母,适应不良。

父母应如何帮助宝宝顺利的度过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呢?

家长在对付不听话的熊孩子时不免会感到恼火、沮丧,甚至会有挫败感。不过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反抗期是孩子的必经阶段,顺利的度过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父母必须要懂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第一反抗期(3)

1. 教宝宝情绪管理的方法

情绪管理能力是情商的重要内容。当宝宝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家长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帮他们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1)尝试了解孩子的情绪意义。透过观察、沟通,了解孩子情绪反应的真正原因,让父母能清楚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

(2)接纳孩子的情绪。以同理心对待孩子的情绪反应,一味的指责孩子,只会让孩子畏缩,或压抑自己的情绪。

(3)帮助孩子辨识自己是哪一种情绪。如孩子生气时,与其诉诸肢体,倒不如让孩子学习表达自己心中的感觉:我真的非常非常的生气!生气是无法避免的,但生气的表达方式是需要学习的。

(4)协助孩子处理情绪,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待孩子情绪较和缓后,再让孩子明了生气、害怕都无法改变存在的事实,教导孩子学习换另外一个角度面对问题,或以更积极的方式面对眼前的难题,如:玩具被玩坏了,生气,玩具也无法还原,应想办法看看是否能修理,或从中学习以后应事先提醒玩玩具的人要小心操作等。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对大人或小孩而言,适度的情绪发泄是需要的,但情绪发泄过后,如何积极的面对及解决问题,才是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

2.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1-3岁的宝宝特别喜欢参与家务劳动,如扫地、擦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浇花,洗碗,刷牙,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因为宝宝在做家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自信心:“我能行”、“我会做”,“我很重要”,从而有助于宝宝完成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性。因此,家长可以为宝宝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适合宝宝身高的工具,提供必要的帮助,来帮助宝宝完成家务劳动。

父母必须要懂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第一反抗期(4)

3. 多肯定,少批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至少达到3比1,才会觉得幸福。正常人在听到批评和责骂的时候都会产生消极情绪;而听到赞赏和鼓励之类的会产生积极情绪。宝宝也是如此,他们在被肯定、赞扬、鼓励的时候会感到愉悦、幸福,在被批评、责骂、否定的时候会感到伤心、难过、愤怒。孩子长大后是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还是自卑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得到的肯定多、还是否定多。

4. 培养宝宝的“界限感”和“规则意识”

父母必须要懂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第一反抗期(5)

培养孩子的界限感可以使孩子更独立地成长,更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2-3岁的宝宝,应该能够分清什么是你的、我的、他的,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尽量不去侵犯别人的利益。比如,保护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不抢夺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那么,如何培养宝宝的界限感和规则意识呢?首先,要避免溺爱孩子、事事包办,允许并鼓励孩子尝试去做一些他理所能及的事情。第二,对于孩子特别喜欢的玩具,大人不要假装抢夺,或者把这个玩具当作奖励物品,而是允许他拥有并且自己保管这件玩具。第三,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他特别喜欢的玩具和食物;第四,管教要适度,不过分严厉,也不纵容,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不满足孩子不合理的需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