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最高的几个建筑,上海外滩这些老建筑
上海外滩最高的几个建筑,上海外滩这些老建筑八、上海市总工会大厦,位于中山东一路14号,原为交通银行大厦,共6层,建成于1948年。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装饰是艺术派风格,这也是解放前外滩区域建造的最后一幢大楼。大楼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中间对称,正面中间的顶部加高2层,作塔状造型。整个建筑外观凝重朴素,内部色彩强烈华丽,其反差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风格中呈现现代气息。1951年,交通银行总部迁至北京,大楼移交上海市总工会使用,后市劳动局、物价局、妇联也都在此办公。七、外滩22号,坐落于新老外滩交界处,临近十六铺码头,原是始建于1906年的英国太古洋行大楼,为一座四层的折中主义建筑,兼有巴洛克、维多利亚等多种建筑元素。1930年。它被扩建了西部的南北两侧各两幢建筑,作为仓库使用。1949年后,大楼收归国有,由丰华圆珠笔厂使用,故又有人称为“丰华大楼”。1986年,三幢独立的建筑合并为一体,呈现如今的大楼结构。2009
外地游客来上海,都会去外滩一游。作为上海地标之一,外滩沿街铺开矗立着几十幢不同年代建造的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巴洛克式、哥特式、欧洲古典主义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英国新古典主义式、中国传统建筑式……,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1996年,上海外滩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面对这些精巧漂亮的古典建筑,你有没有入内观赏过呢?
一、外滩源壹号,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原英国驻沪领事馆,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的建筑。主楼始建于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现存完好的是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由格罗斯曼和鲍伊斯设计重建后的建筑,立面呈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并带有外廊式建筑特征,屋前有典型的英式草坪花园,环境非常幽静。1966年领事馆关闭,这里先后被改作市政府第二办公厅、上海对外贸易协会、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几度变迁,于2003年由新黄浦集团置换并修缮,冠以“外滩源壹号”之名。1994年2月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1996年随外滩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艺术展示为一体的对外营业场所。
二、外滩2号(中山东一路2号),曾是当年上海开埠后旅沪英国侨民的高档社交场所——上海总会,建于1911年。建筑共六层,外观体现了当时流行的英国新古典主义样式,顶层南北两端各建一座瞭望亭,墙面装饰为巴洛克风格。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用作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和上海首家肯塔基餐厅,2011年起成为希尔顿集团旗下的华尔道夫酒店,整旧如旧的宴会厅、餐厅、茶室重现昔日风采。
三、上海和平饭店,位于南京东路20号,原名沙逊大厦,建于1929年,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12层。外墙采用花岗石石块砌成,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当时犹太商人沙逊构思和创建为“华懋饭店”,饭店落成后,名噪上海,以豪华著称,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解放后,饭店于1956年重新开业,起名为和平饭店,一直运营至今。
四、中国银行大厦,中山东一路23号,建成于1937年,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中唯一由中国人参与联合设计和制造的大厦。大楼地面15层,地下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户等处理富有民族特色,每层两侧有镂空图案,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比较成功的一幢大楼。大楼建成后,中国银行总行和上海分行均迁入办公。不久,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中国银行总部被迫迁往内地。1941年,大楼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解放后,大楼收归国有,成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
五、汇丰银行大楼(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位于中山东一路12号,建成于1923年,主体高7层,含穹顶9层,高68米。大楼由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当年被认为是中国大陆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也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1941年,日军侵占上海租界,汇丰被日本强行接管。抗战胜利后复业。1955年,汇丰撤出上海,大楼归国有,上海市政府进驻,简称“市府大楼”。1997年,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使用权。
六、外滩18号(中山东一路18号),原麦加利银行大厦,建成于1922年,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大楼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外观呈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外墙为三段式立面,底层以花岗石贴面,中央是雕花大铁门。1949年,麦加利和汇丰一同迁往圆明园路185号,该大楼先后有上海家用纺织品公司、中波轮船公司、上海水产局与水产协会等多家机构迁入办公,现转型为集世界时尚品牌旗舰店、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以及艺术展馆为一身的上海顶级文化艺术时尚地标。2006年,外滩18号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七、外滩22号,坐落于新老外滩交界处,临近十六铺码头,原是始建于1906年的英国太古洋行大楼,为一座四层的折中主义建筑,兼有巴洛克、维多利亚等多种建筑元素。1930年。它被扩建了西部的南北两侧各两幢建筑,作为仓库使用。1949年后,大楼收归国有,由丰华圆珠笔厂使用,故又有人称为“丰华大楼”。1986年,三幢独立的建筑合并为一体,呈现如今的大楼结构。2009年,外滩22号进行整体改造和修复,成为共有五个楼层。包括露台总面积近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外滩顶级商业新地标。2012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迎客。
八、上海市总工会大厦,位于中山东一路14号,原为交通银行大厦,共6层,建成于1948年。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装饰是艺术派风格,这也是解放前外滩区域建造的最后一幢大楼。大楼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中间对称,正面中间的顶部加高2层,作塔状造型。整个建筑外观凝重朴素,内部色彩强烈华丽,其反差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风格中呈现现代气息。1951年,交通银行总部迁至北京,大楼移交上海市总工会使用,后市劳动局、物价局、妇联也都在此办公。
由上所述,你可以发现这些建筑有的现在是对外营业的,如外滩源壹号、外滩2号、和平饭店、外滩18号、外滩22号,你可以进去消费,随便参观一下;有的是用于办公的,如中国银行大厦、汇丰银行大厦、上海总工会大厦,但中银大厦和汇丰银行大厦一楼也是各自的营业点,借办理业务机会也可以进去看看。另外为了全面了解建筑历史和内貌,上海总工会大厦、和平饭店、上海档案馆大楼(中山东二路9号)还可以通过“黄浦最上海”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
读了本文,你有兴趣去这些建筑内部细细参观欣赏吗?
本人原创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