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怎样受胯下之辱,韩信胯下那一刻
韩信是怎样受胯下之辱,韩信胯下那一刻“威年十八,以勇力应募。为人负气,好使酒,继韬特奇之。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醉,呼屠者,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威颇自如。为吏所执,继韬惜其勇,阴纵之使亡,已而复召置麾下。”——《新五代史·后周太祖郭威传》另外不得不说中国五千年历史还真有与韩信一模一样遇到这档子事。在韩信之后一千多年的五代十国有个人叫郭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他是后周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柴氏后周江山,而后周就是他含辛茹苦建立的。“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那么如果杀了会怎么样,杀人当然得偿命,肯定是要受法律制裁。而且在市集上杀人,估计连逃跑的机会也没有,最终难逃偿命的后果,甚至会因为此事而贻笑大
两千多年前,有个穷困青年,手持宝剑在集市上被一个屠夫拦住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胯下之辱”。
中国人有句叫:“士可杀不可辱”,既然身配宝剑,那就是士的象征,好比现在手里拿个苹果8也算是中产阶级,大白天在集市上当着众目睽睽,堂堂七尺男儿钻一介市井痞子的裤裆,传出去以后还怎么混。
可是韩信钻了,为什么?
请注意这里有个细节,什么细节,我们来看看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原文: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那么如果杀了会怎么样,杀人当然得偿命,肯定是要受法律制裁。而且在市集上杀人,估计连逃跑的机会也没有,最终难逃偿命的后果,甚至会因为此事而贻笑大方,当然也会有人认为他是血性男儿,悍卫了“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尤其像中国有些民风彪悍的地方,更会认为男人就应该这样。
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人生存于世的意义。人固然可以很洒脱,血性男儿,快意恩仇,可是你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你与这个社会的联系,作为人子,如果你英年早逝,那么养你教你的父母将情何以堪,这是“孝”的问题;还有你的成长是由社会提供给你各种物质和精神营养,你汲取了但没回馈这是“义”的问题,在佛家中自杀罪是最重的,究其道理是一样。
另外不得不说中国五千年历史还真有与韩信一模一样遇到这档子事。在韩信之后一千多年的五代十国有个人叫郭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他是后周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柴氏后周江山,而后周就是他含辛茹苦建立的。
“威年十八,以勇力应募。为人负气,好使酒,继韬特奇之。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醉,呼屠者,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威颇自如。为吏所执,继韬惜其勇,阴纵之使亡,已而复召置麾下。”——《新五代史·后周太祖郭威传》
郭威选择了杀人,当然他马上被抓起来了,不过他很幸运,生逢乱世,李继韬因为爱惜他的勇气,放了他一马。可如果他没遇到像李继韬这样的识才之人,估计也就成了刀下亡魂。
回过头再来说韩信,他的选择显然是极其正确的。如果当时死了,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位“多多益善”谋战派的兵仙了。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传檄而定”、“背水列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典故也就没有了。所以真正的男人必须知进退,明得失,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选择隐忍,而面对有利的情况下则是奋起一击,不以个人情绪和世俗眼光做决策,因为那样往往肤浅和错误的。
公元前202年,当已身为楚王的韩信回到故地,当他再次见到那个曾经侮辱过他的屠夫,他没有选择杀他或报复他,反而任命他为中尉,这里不仅有政治上为了避免被刘邦猜忌行为上的收敛,更重要是自我释放的不屑,这说明当时韩信并非不在意,反而说明太在意,在意到用以德报怨来缓释自己强烈的自尊心。
可即使是那么强烈他当时还是选择了忍,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后人忍辱负重时就想起他的胯下之辱,给自己增加精神力。
所以真男人一定能屈能伸,不为一时冲动而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