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理论语言学也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理论语言学也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有助于利用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鄂伦春民歌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建立民歌语音声学数据库,可以为今后的鄂伦春民歌研究和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研究提供参考材料。二是有助于通过民歌韵律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随着社会的发展,鄂伦春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深刻改变,鄂伦春民歌的演唱环境也大不同于往日,加上文化交融,鄂伦春民歌这一口传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对鄂伦春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显得越来越紧迫。三是有助于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语言研究相结合,开拓口传文化的保护新路径。建立以言语产生的生理和声学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创造有利于鄂伦春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条件。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规律和模式,由于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民族的物质和精神风貌都会存在不同的内涵和表征,这不仅表现在风土人情、社会生产上,更深刻地体现在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中,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其录制和保存,可以进一步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语言资源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力推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

创新传承方式

  2008年6月,鄂伦春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从国家层面对鄂伦春民歌这一文化表现形式的认可。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较少的游猎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地。鄂伦春人民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形式。然而,鄂伦春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鄂伦春民歌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这就成了影响其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已经显得尤为迫切。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理论语言学也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

  事实上,以鄂伦春民歌为研究对象,有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开展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鄂伦春民歌的音乐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二是结合鄂伦春族生活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进行审美研究;三是从鄂伦春民歌音乐本体入手,对其调式、旋律、节奏和句式进行研究。除此之外,也有少数研究成果对鄂伦春语歌词进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乐句的音节数量与演唱情感之间的关系上。值得一提的是,理论语言学也可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且理应是推进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手段,更是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有益探索。目前,理论语言学参与鄂伦春民歌保护的路径主要是以实验语音学方法对其韵律进行研究,以韵律学研究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

韵律学打开民歌研究新思路

  以实验语音学方法对鄂伦春民歌韵律进行研究。鄂伦春民歌作为鄂伦春文化的一个具象,其内部声学特征(韵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鄂伦春民族的生活特点与交流习惯。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对其声学韵律进行研究,可从语音学角度来展示鄂伦春民歌的另一面,从而进一步发掘鄂伦春民歌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并且还可拓展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韵律”一词源于古希腊语,译为“诗歌的唱法”,即诗歌的节奏或韵律。公元前5—6世纪,希腊学者已经开始研究韵律,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最先提出韵律语音学并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生成音系学即非线性音系学提出了两种描写节律模式的方法——节律树和节律栅,并用它们来研究重音、诗律等语音特征。随着各学科交叉研究的推进,语言韵律学的研究对象从语言发展到诗歌、声乐作品和演唱者的声学特征。2012年,我国学者对蒙古族长调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进行参数提取和信号标注,通过基频和能量的参数来分析蒙古族长调的基本韵律特征,探讨其发音原理和演唱技巧。随着韵律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语音学研究也逐步走向了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模式。

  以韵律学研究手段对鄂伦春民歌进行数字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可保存性、可传播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今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的主要方式,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也做了有益探索。随着韵律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语音学研究也可以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使用韵律学研究手段对鄂伦春民歌进行声学研究,可使其以数字化模式存储、韵律化分析、科学化保护。韵律学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口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可以进一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数字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而利用韵律学理论研究鄂伦春民歌符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要求。

理论语言学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利用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鄂伦春民歌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建立民歌语音声学数据库,可以为今后的鄂伦春民歌研究和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研究提供参考材料。二是有助于通过民歌韵律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随着社会的发展,鄂伦春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深刻改变,鄂伦春民歌的演唱环境也大不同于往日,加上文化交融,鄂伦春民歌这一口传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对鄂伦春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显得越来越紧迫。三是有助于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语言研究相结合,开拓口传文化的保护新路径。建立以言语产生的生理和声学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创造有利于鄂伦春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条件。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规律和模式,由于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民族的物质和精神风貌都会存在不同的内涵和表征,这不仅表现在风土人情、社会生产上,更深刻地体现在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中,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其录制和保存,可以进一步促进语言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

  随着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日益丰富以及计算机技术与各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不单是鄂伦春民歌这一口传文化,许多其他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摆脱单靠口传心记传承的局面,都可以通过现代理念和技术收集进行整理,并借助数字化方式保留下来。因此,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方法,以语音学方法研究鄂伦春民歌的发音机制,提取并分析相关数据和参数,从韵律学角度研究鄂伦春民歌,为鄂伦春民歌建立参数模型,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视角并积累富于可行性的实践经验。

  (本文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支持计划项目“语言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BGY2021KY-06QT)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谭震 葛东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