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写作的方法:新手如何开始练习写作
新手写作的方法:新手如何开始练习写作好了,我们现在开始慢慢说~所以我对写作新手在初期会经历的瓶颈和困扰深有体会,也自行突破了很多次,这个过程中,鬼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高赞答案说的大多是写作的一些行文段落技巧,更适合针对已经有了选题,列好了写作框架而写出来的初稿,对此进行二次编辑,使文章阅读体验更加出彩。但,送给连写初稿都头疼的小白这些高级技巧,就像送一个贫民窟穷人一套剥龙虾的纯金工具一样:我特么缺的是锤子吗?我缺的是大龙虾啊!16年开始,从小白段位写作至今,也算写过200来篇文章,几十万字,全网阅读量破3000w,稿费从一开始自己卑微投稿一篇50块钱,到现在别人和我约稿到一篇1000块。
作者:柴桑 来源:知乎
!以下超强良心长文干货预警!强烈建议收藏,码住慢慢看!
跟你保证,关于新手写作的问题,仅看我这一篇就够了。
看了高赞答案,说的都挺好,但....人家是个新手啊!这个新的程度,很可能是连自己写啥都不知道,对着电脑一坐就是一天,窗台蚂蚁爬了几轮都数够了,还没取出一行标题出来的程度。
高赞答案说的大多是写作的一些行文段落技巧,更适合针对已经有了选题,列好了写作框架而写出来的初稿,对此进行二次编辑,使文章阅读体验更加出彩。
但,送给连写初稿都头疼的小白这些高级技巧,就像送一个贫民窟穷人一套剥龙虾的纯金工具一样:我特么缺的是锤子吗?我缺的是大龙虾啊!
16年开始,从小白段位写作至今,也算写过200来篇文章,几十万字,全网阅读量破3000w,稿费从一开始自己卑微投稿一篇50块钱,到现在别人和我约稿到一篇1000块。
所以我对写作新手在初期会经历的瓶颈和困扰深有体会,也自行突破了很多次,这个过程中,鬼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
好了,我们现在开始慢慢说~
第一部分如果不是还没开始动笔写作的小白,可跳过,直接看下一部分
1、开始写作前的准备
古语有云:“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很多人,不是不想写,而是没那个胆子迈出第一步。
或许你会想:“我怕我写不出来”“我怕我写了也没人看”“我怕我写的烂还不知道咋改”....
可能你觉得以你现在的知识量和阅历,不敢去班门弄斧写作教别人,还怕被喷写得烂。
说下我的经历吧,我是个写健康科普定位的野路子,且我是业余自学的。这是个理性端的专业内容领域,按理说我当初也应该慌得一批:“woc我不是这个专业的啊,写了会不会被喷死?”“我写得肯定没有那些医生和注册营养师大佬牛逼,会有人看我这个小透明的文章吗?”
但很庆幸,我当初脑子比较简单,压根没想那么多....想写就写了,写完就发了,第一篇知乎文章就有了300个赞,而且没被喷。
为什么呢?
现在想明白了——专业的大佬不屑于过来挑你的刺,和你平级的人却不一定有你懂得多。
之前我参加过一次自媒体峰会,彼时看见了很多健康领域的头部号主,有个老资历大V(粉丝160w)的话我印象深刻:
“虽然我粉丝挺多的,但和我互动却很低,之前为了凸显我的专业度,就一直发文啊说话啊比较严谨深刻,结果反而让粉丝有了距离感,他们现在都把我当班主任一样恭恭敬敬的,想嗨都不敢。其实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能和粉丝当朋友。”
从他的话我悟出来,你选择的受众人群很重要。
如果你作为一个70分的人,想去给80分的人作科普,那肯定会被所谓专业人士怼得想拿笔尖戳死自己。
但哪怕你只有个60分,去给0~60分的人作科普,也会让他们觉得受益匪浅,甚至感觉你没有距离感,很像个邻家大姐姐。(因为你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
所以对于你的知识量和阅历,真不用锱铢必较,往往你只需要比你的受众人群懂得多一点点,就够了。
这样的你还有一个核心优势,就是:你离你的读者更近,你知道如何去打动他们内心所感。
你要相信只要你愿意花一个小时时间去学习,你就比没花那一小时的人懂得多,你就有资格也有墨水去写作给他们看。
不如说,正是因为你想写,所以你学习时才会带着一股造福读者的责任感而更加投入与认真。当你有了第一个小粉丝,你就会进入一个越写越有成就感,越写越有兴趣,越写越停不下来的良性循环。
但循环的前提,也是你愿意给出那个起点。
也别怕被人喷,因为专业的大佬都很忙的没空来挑你刺,其次你写出来的东西有没有人看还是个问题,而且你写多了就会发现,喷子一般都不看完文章就咬人,写得好不好都得喷,一键拉黑就世界清静了。相比无营养的和谐词,你得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得到真实有效的反馈上,也就是——读者愿意看完你的文章,并评论。
这个,当然就靠练了。
练你的逻辑框架,练你的遣词造句,练你的沟通表达,没事别怂,这篇回答不就是教你咋练的吗?
毕竟,没有人是生下来脑子就带高级显卡的,开局一杆笔升级全靠写,你不下笔写写,还真不知道你这笔尖是能生出花来还是草来,但你不写,它就只能生锈。
改变自己的心态,第一步真不用非要多正经。
只要能下笔,哪怕三天憋出一个字,也是从无到有的进步。0乘任何数都得0,但一旦变成了1,之后,你的进步就会呈指数型增长。
二、如何寻找爆款选题
选题,一个无论是写作小白还是文案老司机都会头疼无比的永恒痛点,即——“今天tm写啥好?”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栋大厦,那逻辑框架就是钢筋骨架,文笔造句就是玻璃窗户,选题则是这栋高楼大厦的地基。一个好地基直接决定这栋楼能建多高,多炫酷,能不能加个楼腰钛合金翅膀,楼顶黄金旋转餐厅啥的。
其实,所有的文章构成因素都一样——
传播=50%选题 20%标题 30%内容
一个好的选题,能让你在正确的写作方向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选题不对,你的努力方向意义就不大,吭哧吭哧写几千字的爆冷题材写特么再好也没人看,因为它的受众人群就决定了传播瓶颈,也决定了你被阅读量的打击程度。
写一篇《女性社会潜意识发展分析》,那肯定没有一篇《致贱人》来的爆款啊。
优秀的选题长啥样
优秀的选题往往具备三个底层逻辑:受众面广,引起共鸣,提供价值。
受众面广
先来看看以下几个标题,你认为哪个会更有成为爆款的潜力:
《山东人怎么都爱用倒装句?没有吧我觉得》
《刚毕业的大学生,觉得有点迷茫很正常》
《这届90后,已经在精英与废柴之间自由切换了》
思考一下
下面就给你答案排名——
1、《这届90后,已经在精英与废柴之间自由切换了》
2、《山东人怎么都爱用倒装句?没有吧我觉得》
3、《刚毕业的大学生,觉得有点迷茫很正常》
而这个排名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单纯的受众面覆盖范围的差距。
从标题能看出来文章给自己的受众人群贴了标签,限制了范围。
第一篇的范围是所有90后,第二篇的范围是山东人及对山东人感兴趣的外省人,而最后一篇的覆盖范围仅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还不是在毕业季推送的,阅读量可能更惨淡)
所以,爆款选题的第一底层逻辑,就是要选择覆盖面尽可能大的受众人群,选题小众注定就缺乏人群的助推力。
你也可以选择一个大话题中的细分领域去垂直化写作,比如健康中的饮食领域,虽然细分,但受众人群还是基数很大,不愁流量。
但答应我,千万别选生物工程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种的好吗。
引起共鸣
什么文最容易出爆款?没错,是心灵鸡汤和情绪文爆款最多。
来看看10w 教主某蒙的一些选题:
《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
《轻点,没看我女人在睡觉吗!》
《别和我谈梦想,我的梦想是回家躺着》
《女人好好打扮就是为了取悦男人?瞎扯!》
《我一个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结婚?》
我靠,一眼就能看到爆款的潜质有没有?
因为某蒙真的非常懂得去煽动情绪,戳中痛点,引起共鸣。
第一篇戳社畜,第二篇戳舔狗,第三篇戳废宅,第四篇戳女性,第五篇戳单身。
梁宁说,痛点的本质是读者的恐惧。一个写作者不会找痛点,就无法引起读者情绪的起伏,他们看了你的文章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想吃碗酸辣粉,因为你的文章实在太淡了。
所以选题的第二个底层逻辑,就是要戳中普遍痛点。只要你找的痛点切口够大,戳得够深够痛,读者就会得到越强的共鸣感,从而去自发的转发点赞,因为他觉得你懂他,你帮他说出了心里话。
痛点——恐惧,每个人都有,有的痛点大,有的痛点小,而你就是需要找出那个大痛点然后狠狠的戳下去。当然也别光戳,记得也要说点好听的帮读者释放出情绪,给出痛点的解决方案帮读者解决痛点,这样你会更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和转发。
提供价值
OK,覆盖面广了,痛点找到了,文章就能成爆款了吗?
还不够。
覆盖面广只能说你的曝光量会大一些,痛点只能说看见的人会愿意深入阅读下去,但最后你的文章传播量如何,还得看你给读者提供的价值。
这里的价值指的不是你的文章能给用户带来多少干货内容、知识点,毕竟“为什么收藏数是点赞数的两倍,我哭了”这种事大家都懂,用户对于知识类的干货往往选择收藏而不是传播。(球球你们收藏看完给我点个赞吧好不好~)
所以这里的价值,其实指的是用户在分享这篇文章的时候,能为自身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要知道,现在这个社会,什么资源都不缺,竞品随处可见,用户的需求早已不再单是能看到什么东西了,用户还要找到情感的共鸣、身份的认同,有的时候甚至还跟价值观有关。
现在的同质化内容太多,在大家定位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谁能给用户带来身份认同,用户就认同谁。
说的简单点,就是在分享这篇文章的时候用户能否提升自己的人设价值。
说的再通俗点就是,分享你这篇文章能不能让用户简单的装个B。
比如
《新媒体狗也太太太太惨了吧!》
《这届北上广年轻人,根本不敢停下脚步》
《打赌吗?这篇文章里一定有你》
《人间极品亲戚大赏》
我简直已经能想象出读者转发时会配的文案了:
“卧槽这不就是我本人吗?”“中枪中得体无完肤”“作者为什么要在我家安监控?”“真的,我家就有这种亲戚,一模一样”。
如何寻找选题
找选题的方法花样有很多,针对新手,在这里就介绍一个最万能的经典选题法——马斯洛选题法。
顾名思义,这个选题法就是根据知乎人最爱玩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设计的,它可以从四种底层需求出发,衍生出五花八门且经典刚需的选题。
马斯洛理论分为以下五种需求层次:
(1)生理需求
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性的方面的要求。
举个例子,用“食”为中心进行选题,我们就可以写写外卖,现在的外卖痛点是什么?卫生问题,安全问题,健康问题,以此能思考出多角度的选题,比如《那些被外卖毁掉的年轻人》、《北京白领没有一个外卖小哥一个月挣得多》
以“性”为中心选题,又可以戳到一大堆痛点,比如《新媒体人没有性生活》《当代年轻人别说生育欲望,连生存欲望都很低了》
(2)安全需求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而当今社会显然安全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和大痛点切口,比如频发的校园霸凌、滴滴司机害人,街头无差别砍人事件等等,当然不建议写的太过政治敏感,但你也可以针对这些社会事件,表明你自己的一些态度和立场。
(3)感情需求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情的需要,二是爱情的需要,三是归属的需要。
这三个方面就有的写了,提起友情,你可以写写塑料闺蜜情《两年没联系的闺蜜突然找我借钱怎么办?》,廉价同学情《那些高中拜过把子的兄弟们,现在还联系吗?》
提起爱情,你可以写写舔狗的心酸《你舔的那个人,正在做别人的舔狗》,当今社会男女恋爱现状《为什么现在男生普遍更爱打游戏不愿意追女生了?》
提起归属感,你可以写写原生家庭相关《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成长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4)尊重需求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渴望得到在各种场景下的尊重。
那么从尊重的角度来看,你就可以写写工作,生活,交往之间的选题。
比如职场关系《职场中的真正体面,是你的工作成绩》《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尊重别人》,两性相处模式《假如我不曾爱你,我不会失去自己:分手后如何重建对自己爱的能力》《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结尾:体面分手与认真恋爱一样重要》
(5)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能写到这个层面的选题,也算是宗师大咖级别的段位了。这部分选题往往需要大量理论知识和阅历经验支撑,有很多人生角度的选题可以写,可以写升维干货,也能写避雷指南
如《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你的薪资和层次》《没病到一定程度,千万别去创业》《为什么我们应该学马化腾,而不是马云?》
如此选题部分就大致说到这里啦,当然选题方法不止这一种,还有生命周期选题法、矩阵选题法等等,篇幅原因本篇就不再赘述了,给个思维导图感受一下:
(包括选题、起标题、寻找写作思路)
三、如何列出逻辑框架
恭喜你,当你做好了写的准备,也找准了选题,就可以开干了。
但是踌躇满志的一屁股坐电脑面前之后,手指就像僵了一样不知道怎么打出第一个字,或者借着一腔热血一口气打出三五行字后就像被拉了急刹一样思路断档,更有甚者直接在这段空窗期越看自己的开头越不顺眼,然后把自己的三五行热血产物干脆都删了,恢复空白存档继续迷茫。
为什么你老感觉表达不出想说的东西
文字和想法是不同的。想法是混沌的乱序,是只有你自己懂的乱石火花,但文字却是规整的秩序,是能让别人也了然于心的木柴篝火。
你写作的过程,也是你整合梳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想法很多有点小个性,但一想和别人表达抒发或者想写篇随笔,就感觉不知从何说起,所以干脆直接闭嘴以“夏虫不可以语冰”之借口让自己继续沉溺于自己的思索中。
但,不输出的话,你得到的东西永远只能是你得到它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还是别人的东西。
而输出的过程,你才会有这个东西真正属于自己的感觉。
我自己偶尔开导下别人,经常聊完后我比别人还开心,人家问我为啥,我说感觉我在开导你的时候好像把自己也给开导明白了。
所以,输出的过程,也是你与自己沟通,内化吸收知识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想顺利进行,逻辑框架必不可少。
你的知识素材在脑子里是乱序的,就像拿着一堆木头水泥钢架,得有一张施工图纸才能去搭建出你想象中的房子。同理,只有对着一个框架去按部就班的填充对应的素材,才能得到一份属于你的完整作品。
逻辑框架该怎么列
其实我们从小学起,就学过该怎么列逻辑框架了。
比如:
总-分-总,这是我们训练过最简单的公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经典的黄金圈法则
逻辑框架没有万能公式,根据个人思路和写作习惯而变化。但新手还是最好掌握几条写作公式,去格式化写作,这样能省去很多你动笔前的思想斗争,也一定会比毫无章法的乱写一气写得更流畅自然。
说一个我惯用的一个写作框架——
● 场景化描述,引出我想表达的主题
● 指出这个主题下人们常犯的误区
● 给出解决误区和问题的方法
● 说明学会这个方法后能为你带来的好处
● 总结概括
再给两个百搭的实战型框架——
结论先行法:
● 在文章开头就亮观点下结论
● 分段列点说明接下来的内容避免跑题
● 在每一-个分段中用案例引证辅助用户理解
● 文章结尾留一个金句总结/升华式探讨
流程步骤法:
● 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 为了完成目标需要做什么准备
● 为了实现目标需要什么步骤
● 步骤一
● 步骤二
● .....
● 目标完成,总结概括
此外还有很多逻辑框架公式,比如技巧罗列法、现象分析法、循序渐进法等等....
思维导图感受:
特么字数太多了,
四、如何增强阅读体验
何为提升阅读体验?
——对原作品进行编辑时,站在用户的角度,把你的内容制作成更容易获取/吸收的东西。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出,现在很多营销号发的内容风格都一个样,没有人设,没有感情,跟做新闻联播似的。
但你要知道,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热门话题也就那么多,读者也习惯了短平快的阅读节奏。大家写的东西都差不多的话,那读者当然会优先选择看着没啥阅读阻力,还有意思的那个,如果你感觉自己文笔有所欠缺,那提升阅读体验就是你抓住读者眼球的必备技能。
这一点其实就是高赞答案着重说明的了,大家可以看看
当然我这边也有不少优化阅读体验的方法,这里就再补充说几个——
1、便于读者理解,使用口语化叙述
读者不爱看复杂的概念,你得用自己的话去把复杂叙述简单化,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解释你知道的名词、行话、老梗,毕竟你自己懂的,人家也不一定听说过。
2、强调重点,缩减文字,多列小标题
写作一大忌,废话多,写作二大忌,重点少。
所以要优化阅读体验,就一定要让读者清楚的知道他们现阶段在看什么,能得到什么。就像我开头列出了这篇回答的小标题目录,也是方便你们找重点去针对性阅读,总之废话少点,重点划清,也能帮助你表达清楚你的核心观点。
3、段落多空行,密集文字处多配图
我的文章很少有一整个手机页面都是纯文字的形式,因为现在的读者不爱看密密麻麻的文字,要及时的配图降低他们的阅读疲劳。当然配图也不能太土味,需要高清精致的无版权配图可以去pixabay和unplash网站上找。
https://unsplash.com
https://pixabay.com/zh/photos/?cat=backgrounds
3、减少疲劳,多配点表情包
追求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平衡的同时,也要足够接地气。在新媒体时代写作,除了对资料文献素材的检索,对表情包的检索也成了一项重要能力....必要的话,你也得学会自己p表情包。这个简单,下一个【斗图大师】,开始你的表情包王者之路吧。
五、编辑排版技巧
饶是你的内容无敌,干货超强,但编辑排版做不好可能连让别人感受的机会都没有。一篇好的排版,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减轻阅读的阻力。
比如以下两个排版,分别是浪潮工作室公众号改进前和改进后的,你感觉哪个阅读体验更好?——
排版改进前
排版改进后
不过编辑排版并不难,是看些模板就能直接套着用的。以下就给你几个排版万能知识点(以微信公众号字号为例):
字体/字号:
字体选万能的黑体和微软雅黑不会错。
字号一般来说,建议设置为14px或15px,过大字号没有美感,过小字号容易引起视觉上的疲劳。(p就是像素的意思)
14px适合文艺类、情感类等号型,用于深阅读型文章,比如时事评论/人物采访/学术内容。
15px是最中规中矩的、绝对不会出错的字号。
16px是微信默认大小,另外使用16px的字体会在视觉上看上去比较大,更适合用于偏向中老年人的文章。
所以总体下来的建议是——
标题:推荐16px-18px
正文:推荐14px-16px
标注:推荐12px-14px(可用灰色)
留白
留白一直是保持文字段落距离美感的大杀器,这里说说字间距、行间距、段间距的留白怎么留比较好。
1、字间距
字间距就是字左右的距离,字号越小,字母之间的间距就要越大,以使文字易于辨认,不会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相反,如果将字号调大的话,本身字体之间的缝隙就加大了,此时紧致一些的间距以至于字符之间不会那么松垮,显得紧凑。
建议:设置为1px或1.5px,最大不宜超过2px。
2、行间距
行间距,顾名思义,就是行与行之间的距离。
它同字间距一样,需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因为我们的视线移动是“Z”字形的,适当地保持行宽可以有效地避免大脑处理冗杂信息。
建议设置为1.5px或1.75px或2px(字上下的距离)
如果文字较少可以设置为2倍行间距,但一般不会设1倍。
3、段间距
段间距,指的就是段与段之间的距离。
我们会在每段上下都空一行(让读者有呼吸感),只有在两段文字都在论述同一件事情时才不会空行。
同一段内容太多,就分成几个段落来讲,在一个小节结束时,就再多空两行,尽量让读者接收到“这一小节内容结束了”的信号。
长段落会让人觉得阅读压力太大,短段落则又容易打断排版的连续性,长、中、短段落结合,能让读者在大段文字中迅速找到落脚点。
一般建议四行一分段,最多不超过五行就要分段了( 一二百或三四百字)。
注意,一个整段千万不要超过一屏,不然会让人非常暴躁!
4、标点符号
有人说“标点符号你都要说?我不会用标点符号吗?”,别介,还真得说说标点符号的高端用法。现在新媒体短平快的阅读习惯让人越来越无法看长句字,学会用正确的标点符号拆分长句,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以下两个句子就是拆分前后的:
拆分前:失眠是一种伴有难以入睡或难以维持睡眠并不容易自然进入睡眠状态的症状。
拆分后:失眠是一种不容易自然进入睡眠状态,难以入睡或难以维持睡眠的症状。
明显,第一种对读者要求的逻辑能力更高一些,如果读者是在挤得晃悠悠的地铁上随便看看文章,可能就直接略过了。
逗号和句号就不说了,只说两个寻常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
1)引号
引号推荐使用直角引号「」,这个符号是「我的最爱」。引号中再用引号使用双直角引号『』,相比弯引号,直角引号在汉字排版中更为优雅和美观。
而表示讽刺、反讽暗示、强调语气、人物对话时,再使用弯引号“ ”。
2)省略号
中文省略号的正确的打开方式应当是「……」,占两个汉字的空间。
三个点「...」是英文的省略号。
随便哪个,反正千万不要用六个句号「。。。。。。」作省略号,这样看上去很不专业还欠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