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泉州圣墓历史简介:泉州密宗文物史迹

泉州圣墓历史简介:泉州密宗文物史迹开元寺大殿的五尊佛像,唐乾宁四年(897年),检校工部尚书王审邽重建泉州开元寺佛殿、钟楼、经楼,监察御史里行克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撰《重建开元寺记》云:“我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泉州刺史王审邽“检校工部尚书为兹郡之秋也……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而五间两厦,昔之制也。自东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弥勒佛、弥陀佛,阿难迦叶,菩萨卫神。虽法程之有常,而相貌之欲动”。②泉州开元寺大殿五尊佛像,据说是密宗的五方佛,颇值得怀疑!五方佛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据不空译《菩提心论》,大日如来有五智,为了教化众生,使其彻悟以得解脱,便化作五方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意译“光明遍照”,代表法界体性智,为理智大二的法身佛尊奉的对象;阿閦佛,意译“不动”“无嗔恚”,代表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据支谦译《阿閦佛国经》,他住在东方

泉州圣墓历史简介:泉州密宗文物史迹(1)

文/李玉昆

泉州佛教盛行,有“泉南佛国”之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泉州开元寺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对联。“泉南佛国”就是说泉州人民“风俗淳厚,其人乐善”,“民淳讼简”,“多好佛法”。从唐朝开始,佛教各宗在泉州传播与发展。密宗,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在长安创立。其主要经典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众生如果依法修“三斋加持”,即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咒语),心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即身成佛。

泉州的密宗文物史迹有洛阳桥北端金刚宝座的“五字真言”及其下方的五方佛,清源山碧霄岩藏传佛教三世佛,安海龙山寺、清源山千手岩千手观音,开元寺准提观音,开元寺山门殿的密执金刚梵王,开元寺西塔北侧二层的“六字真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等,现略加论述,敬请方家指正。

一、洛阳桥北端金刚宝座下的五方佛

五方佛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据不空译《菩提心论》,大日如来有五智,为了教化众生,使其彻悟以得解脱,便化作五方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意译“光明遍照”,代表法界体性智,为理智大二的法身佛尊奉的对象;阿閦佛,意译“不动”“无嗔恚”,代表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据支谦译《阿閦佛国经》,他住在东方妙喜世界。密教认为,阿佛是金刚界五智如来中住于东方者。其塑像常为坐形,左手握拳,右手持“梵函”;南方宝生佛,代表平性智,亦名灌顶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亦名莲花智、转法轮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智,亦名羯磨智。

泉州圣墓历史简介:泉州密宗文物史迹(2)

洛阳桥北端金刚宝座五个梵字构成五智真言,下方刻有五尊佛像即五方佛。五智真言的五个梵字为“种子字”,也就是佛的代表符号,分别代表五方佛,五个梵字的拉丁拼写是1.hum(东方佛);2.tyah(南方佛);3.hyth(西方佛);4.ah(北方佛);5.ram(中央佛)。五智真言刻于洛阳桥上,五方佛会常住于桥,并用法力保护桥,福祐过往的行人,捐助修造金刚宝座并镌刻五智真言的人也因此积了大德,取得了成菩萨的资格。①

二、开元寺大殿的五尊佛像

泉州开元寺大殿五尊佛像,据说是密宗的五方佛,颇值得怀疑!

开元寺大殿的五尊佛像,唐乾宁四年(897年),检校工部尚书王审邽重建泉州开元寺佛殿、钟楼、经楼,监察御史里行克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撰《重建开元寺记》云:“我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泉州刺史王审邽“检校工部尚书为兹郡之秋也……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而五间两厦,昔之制也。自东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弥勒佛、弥陀佛,阿难迦叶,菩萨卫神。虽法程之有常,而相貌之欲动”。②

泉州圣墓历史简介:泉州密宗文物史迹(3)

关于王审邽重建开元寺大殿,塑佛像,释元贤撰《开元寺志·建置志》云:“乾宁四年,检校工部尚书王审邽重建,塑四佛像,中尊是先有御赐像,有僧朝悟,持辟支佛舍利来纳塑像中”。《紫云开士传·释宣壹传》亦曰:“乾宁四年,仆射王审邽建开元殿塑四像,其中壹信之也。”③可见,王审邽重建开元寺大殿塑四佛像,即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弥陀佛和阿难、迦叶,菩萨卫神。除塑四佛像外还将唐玄宗御赐佛像置于中间,成为五尊佛像,这是依据“法程之有常”而塑造的。迦叶佛,过去佛的第六佛。《长阿含经》谓,其现在之劫时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弟子二万人参加。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牟尼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人,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牟尼后成佛。弥勒佛,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记载,原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阿弥陀佛,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称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故称之为“接引佛”。

关于御赐佛像,《开元寺志·建置志》“紫云大殿,唐垂拱二年,僧匡护建。时有紫云盖地之瑞,因以得名。玄宗改额开元,仍赐佛像”。又云,“乾宁四年,检校工部尚书王审邽重建,塑四佛像,中尊是先有御赐像”。可见御赐佛像乃唐玄宗御赐也。开元寺僧木庵禅师《咏开元寺六殊胜·御赐佛像》诗云:

石头泛海事非常,螺髻山青放密光。

烁破大唐天子眼,亲题御墨泼天香。

开元寺大殿门楣“御赐佛像”乃唐玄宗御笔。

乾宁四年王审邽重建开元寺大殿塑四尊佛像,其后历代均有重修,但不见有重塑佛像的记载。《开元寺志·建置志》云:紫云大殿“宋绍圣二年,僧法殊新之,移千佛于其中”。但《紫云开土传》云:“法殊,字同之,晋江柳氏”。“绍圣二年冬,殊以寺殿坏,新之。明年春成,移千佛其中,以其堂为经藏,积而能散,有如此者”。③《开元寺志·建置志》“东藏殿云:”东藏殿,在大殿之东,宋绍圣三年,僧法殊以所居堂为之,安藏经及唐太(玄)宗御书”。可见绍圣二年法殊重修紫云殿,移千佛于其中。千佛作为佛殿配祀之佛,可能配置于大殿东西两侧,大殿五尊佛像没有重塑,故未提及。

绍圣二年法殊重修紫云大殿之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嘉庆十年(1805年)均有修建,但均未言及塑像之事。万历二十二年黄文炳率寺众同修,黄文炳《开元寺题壁》云:“先谋所最急者,支其倾,补其罅漏,而他未遑也”。蔡一槐《开元寺弥灾颂功德碑》亦云:“万历二十三年,诸僧重修,先祝圣坛场,次及两廊八十余间,后及戒坛,洁已堂。兴废,象教俨然更新,民居遂得帖席”。崇祯十年曾樱、郑芝龙重建大殿,“殿柱悉易以石,壮丽视昔有加”。嘉庆十年白玉德《重修开元寺碑记》云:修“合郡大殿、后殿及拜亭、廊房,全行修整,焕然一新”。④

开元寺大殿四尊佛像自乾宁四年王审邦塑后可能没有重塑。一般来说寺院的木结构建筑容易受损毁坏,必须经常重修,而塑像是泥土做的不易损坏,在修建殿堂时,只须重新漆即可达到保护的目的。

有研究者既说开元寺大殿为五方佛,又承认中尊为御赐佛像,这不符合佛教的规制,我认为开元寺大殿为五尊佛即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御赐佛像、弥勒佛、弥陀佛,而非密宗的五方佛。

三、清源山碧霄岩藏传佛教三世佛

藏传佛教与密宗关系密切,其教义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俱备,尤重密宗。

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过去佛为迦叶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另又指三个世界的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碧霄岩三世佛: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左为过去佛迦叶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据温玉成先生研究,碧霄岩三世佛为藏传佛教三世佛,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时代最早,保留最完整,分布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⑤

泉州圣墓历史简介:泉州密宗文物史迹(4)

碧霄岩三世佛像并排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为土著式样(梵式),佛发螺髻,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著祖右肩袈裟,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雕线条表示,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释迦牟尼,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迦叶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掌托钵。右尊弥勒像,作施定印之禅定相。

在碧霄岩三世佛造像南侧20米处,有元至元二十七年(1367年)《修碧霄岩记》,云:“至元壬辰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斯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

“唐吾”亦写作“唐元”,“唐古特”,是西夏国的称谓。造像者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为西夏人,原籍灵武,在泉州为达鲁花赤,所以在清源山碧霄岩造藏传佛教三世佛像。它对研究藏传佛教东传、促进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在元代活动等有重要学术价值。

四、安海龙山寺、清源山千手岩千手观音

密宗的观音为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轮观音。千手观音即大悲观音,破“地狱道”三障(指烦恼障、业障、报障);圣观音即大慈观音,破“饿鬼道”三障;马头观音即师子无畏观音,破“畜生道”三障;十一面观音即大光普照观音,破“人道”三障;如意轮观音即大梵深远观音,破“天道”三障。佛教一般把圣观音当作诸观音的总体代表。

千手千眼观音,密宗六观音之一。据唐伽梵达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载,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唐菩提流支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云:“面有三眼,臂有千手,于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当心合掌,一手把宝轮,一手把开敷莲花,一手把罗索,一手把杨枝,一手把数珠,一手把藻罐,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种种宝雨,施之无畏,又以二手当脐右押左仰掌,其余九百八十二手,各执种种器杖等印”。寺院千手千眼造型一般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四洲、四恶趣、六欲天等)而成千手千眼。

泉州圣墓历史简介:泉州密宗文物史迹(5)

泉州圣墓历史简介:泉州密宗文物史迹(6)

安海龙山寺木雕千手千眼观音像站在石雕莲花台上,通高4.2米,头戴宝冠,上有化佛,中雕坐佛,叠作帽状。千手观音面部圆润,端庄慈祥。肩膀下面,两手合拱于胸前,周围雕出1008支手,手心各雕一慧眼,分别持书卷、珠宝、钟鼓、花果、乐器等。

清源山千手岩,原雕刻有千手观音,石雕、木雕、泥塑已搞不清楚。“文革”前有木雕千手观音像,“文革”中毁。1985年重塑脱胎千手千眼观音像。

宋代开元寺大悲阁雕千手千眼观音像。《紫云开士传》卷1《释法瑄传》云:“先是熙宁间,本观建大悲阁,雕千手千眼观音像其上。绍兴中灾……至瑄改作新殿,奉安之焉”。宋熙宁间(1068一1077年)本观建大悲阁雕千手眼像其上,千手眼像即千手千眼观音像。

五、开元寺圣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

圣观音,其形象可视为观音的标准,故亦称正观音,密宗六观音之一,为诸观音总体代表。开元寺大殿五尊佛背面有圣观音像。

十一面观音,密宗六观音之一,有十一个颜面。描述其形象的佛经有三种: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音神咒经》;唐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唐不空译《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音神咒经》云:“十一面,当面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嗔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后著光,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罐,瓶口出莲花,展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印”。

泉州开元寺佛教博物馆藏有紫铜箔制五头十一面观音。

准胝观音,亦译作准提观音,密宗六观音之一。“准胝”意为清净,其形相为三目十八臂。三只眼分别代表救惑、业、苦的三慈眼。其标准像头戴天冠,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右手持半开莲花一枝,左手施无畏印。

泉州准提道场(小开元)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完工于雍正二年(1724年)。如幻禅师撰《开元寺新建准提禅林记》云:“按《大藏佛说大准提佛母陀罗尼经》,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善男信女等,如法诵持,徧数圆满,宿罪悉灭;所有资具随意充足,无灾病苦;诸有所作无不谐偶种种利益不可思议……温陵古称‘佛国’,独准提道场未有建立。惟深禅师,郡谢氏子也……师矢愿建准提道场,普作福利……中塑准提佛母圣像,以金漆,慈岩妙丽,金容月满,宝座莲披。凡来拜瞻,靡不欣忭者矣。”⑥

《大藏佛说大准提佛母陀罗尼经》为密宗经典,吕徵编《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查不到此经,但在密藏《杂咒部》中有类似经典,如唐地婆诃罗译《七俱胝佛大心准提陀罗尼经》1卷,唐金刚智译《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1卷,唐不空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1卷等。⑦

开元寺准提道场所塑准提佛母圣像为密宗造像。密宗准提佛母,以出生诸佛一切功德而名。其形相为三目十八臂。

泉州开元寺准提道场虽然据密宗经典塑密宗准提圣母圣像,但修建道场的惟深禅师,“早修净业”,“修净土会,结放生缘”,缁素倾慕,应系净土宗信徒。超弘法师命其额曰“准提禅林”,如幻云“准提与禅皆是剩语”。可见到了清代,佛教净土宗、禅宗、密宗等融为一体。

六、六字真言

泉州开元寺西塔北侧二层、洛阳桥南端西侧的佛塔上刻有兰查体梵文“六字真言”。真言即菩萨的心声,也就是咒语。六字真言的拉丁转写为om ma hi pad me hum汉译为唵嘛尼叭咪叶。六字真言是最常见的曼陀罗,它是观世音为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所发的心咒。六道轮回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牲畜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佛教认为处于这六种境域的生物皆有生死轮回,凡有生便有苦,不论是人还是天神都在生死循环往复,蒙受痛苦和灾难。如果要脱离苦难,超脱生死,达到极乐世界,就要信佛,进行佛事。而脱离的捷径就是诵持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在梵文中是一句普通的祈愿语,意为“祈愿宝珠位于莲花上”。 “唵”表示肯定和赞同的敬语助词,译作“诚愿如此”,也可表示吉祥、避邪等。“嘛呢”义为宝珠,“叭咪”意为莲花,“叶”是感叹词。据说佛教秘密莲花部,“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谓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

泉州开元寺西塔上镌刻六字真言的下方龛,龛中应有观世音像。

七、泉州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略)

八、开元寺山门殿密迹金刚和梵王

开元寺山门殿东西两端各塑一尊4.5米高的密迹金刚和梵王像,挺胸踞坐,头戴宝冠,身披铠甲,两目怒视,令人生畏。

山门,佛教寺院称山门或三门。三门一般有三个,象征空门、无相门、三作门三解脱门。三座门常盖为殿堂式,至少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三门殿或山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

密迹金刚,“金刚”,意为金中最刚之意,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执金刚杵护卫佛法的天神。梵王即梵天王。梵天,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三大神。佛教产生后被吸收为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8《密迹金刚力士会》说,勇郡王有一千个儿都得道成佛,还有两个最小的太子法意和法念,立誓要为诸佛护法和转法轮,皈依佛法后,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后来法意成为密迹金刚,法念成为梵王,为佛护法。

注释:

①张保胜:《梵文石刻在泉州》,《泉州文史》第9期(1980年)。

②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碑记》。

③释大圭:《紫云开士传》,《释宣壹》。

④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碑记》。

⑤温玉成:《泉州发现的喇嘛教造像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3日。

⑥释如幻:《开元寺新建准提禅林记》,《瘦松集》。

⑦吕瀓:《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齐鲁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⑧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页。

(原载《闽南》2016年第4期)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李玉昆文史类稿》

泉州圣墓历史简介:泉州密宗文物史迹(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