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金陵十二钗,除了贾府本家的几位姑娘、奶奶和丫鬟外,还有亲戚家的女孩,如黛玉、宝钗,都寄居于贾府,史湘云也是常客,妙玉则在大观园栊翠庵修行。贾宝玉长到七八岁,聪明绝人,然生性钟爱女子,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人人皆以为他将来不过是个色鬼,贾政也不大喜欢他,对他管教甚严,因为都不知他是正邪两赋而来。2018年4月,《红楼梦》排名清华大学借阅榜第2位。《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书中故事发生在京城贾府,为宁国公、荣国公之家宅。据冷子兴演说,宁国公长孙名贾敷,八九岁上死了;次贾敬袭官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简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红楼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2018年4月,《红楼梦》排名清华大学借阅榜第2位。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2)

神话缘起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演说荣国府

书中故事发生在京城贾府,为宁国公、荣国公之家宅。据冷子兴演说,宁国公长孙名贾敷,八九岁上死了;次贾敬袭官,而一味好道,把世袭的官爵让给了儿子贾珍,自己出家修道;贾珍无法无天,寻欢作乐,生贾蓉,儿媳秦可卿。生贾琏,儿媳王熙凤;次贾政;女贾敏,嫁林如海,中年而亡,仅遗一女林黛玉。贾政娶王夫人,生长子贾珠,娶了妻(李纨),生了子(贾兰),一病就死了;生女元春,入宫为妃;次又得子,衔玉而诞,玉上有字,因名贾宝玉。人人都以为贾宝玉来历不小,贾母尤其溺爱。

贾宝玉长到七八岁,聪明绝人,然生性钟爱女子,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人人皆以为他将来不过是个色鬼,贾政也不大喜欢他,对他管教甚严,因为都不知他是正邪两赋而来。

十二钗聚首

金陵十二钗,除了贾府本家的几位姑娘、奶奶和丫鬟外,还有亲戚家的女孩,如黛玉、宝钗,都寄居于贾府,史湘云也是常客,妙玉则在大观园栊翠庵修行。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3)

故事起始于贾敏病逝,贾母怜惜黛玉无依傍,又多病,于是接到贾府抚养。黛玉小贾宝玉一岁。后又有王夫人外甥女薛宝钗也到贾府,大贾宝玉二岁,长得端方美丽。贾宝玉在孩提之间,性格纯朴,深爱二人无偏心,黛玉便有些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贾宝玉与黛玉同在贾母房中坐卧,所以比别的姊妹略熟惯些。

一天,贾宝玉在秦可卿卧房午睡,梦入太虚幻境,遇警幻仙子,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判词,有图有诗,只是不解其意。警幻命仙女演奏新制《红楼梦》套曲十四支,其收尾一支名《飞鸟各投林》,词云“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然而贾宝玉仍不解,警幻更将妹妹可卿许配与他,二人难分难解,入迷津而惊醒。

大观园纪事

元春被选为贵妃,荣国府愈加贵盛,为之建造大观园,迎接省亲,家人团圆,极天伦之乐。贾宝玉长到十二三岁,在外结交秦钟、蒋玉函,在内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丫鬟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等之间,亲昵且敬爱她们,极尽小心谨慎,深恐违逆她们的心意,所爱的女儿多,自己身心劳倦,而忧患也与日俱增。一次听紫鹃说黛玉要回原籍(苏州)去,贾宝玉便唬傻了,闹得满宅惊慌,直到紫鹃说明缘由才好了。

在探春倡议下,大观园女儿共结海棠诗社,贾宝玉同姐妹们开办海棠诗会、菊花诗会。薛宝琴、邢岫烟进贾府,众人雪中争联即景诗,大观园盛极一时。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刘姥姥游园、栊翠庵品茶、元宵夜宴、探春理家、怡红院夜宴等情事皆极尽风雅。

荣国府虽煊赫,然而人口众多,事务繁杂,主仆上下,贪图享乐的多,操持家业的少,其生活标准和排场又不能节俭,所以外面的架子虽勉强支撑,而内部已在加速朽坏了。家族末世颓运将至,变故增多。贾宝玉在繁华富贵中,也屡屡遭遇无常,先有秦可卿病逝、秦钟夭逝,自身又中了赵姨娘、马道婆的法术,差点死去;接着金钏儿投井,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惨遭抄检,而所爱的丫鬟晴雯又被逐出,随即病殁;林黛玉重开桃花社,也是无疾而终。悲凉气氛弥漫公府,然而呼吸而领会到的,唯有贾宝玉和十二钗而已。晴雯夭逝那天,贾宝玉出去给她上祭,却扑了个空,回身进大观园找黛玉,偏又不在房中,再到蘅芜院中,也是人去楼空,仍往潇湘馆,偏黛玉尚未回。正不知何往,却被贾政叫去听讲巾帼英雄林四娘的故事,奉命做了一首《姽婳词》。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4)

悲剧结局

《红楼梦》结局,虽早预伏于太虚幻境梦中,而前八十回仅露悲音。至后四十回,贾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贾政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贾宝玉完婚。因黛玉咯血,只好迎娶宝钗。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贾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元春先薨,贾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势凌弱”获罪革职抄家,累及贾政;贾母又病逝;妙玉则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

贾宝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癞头僧持通灵宝玉引他入太虚幻境变形的真如福地梦中。梦醒后发奋读书。次年参加乡试,中第七名举人。宝钗已有身孕,而贾宝玉应试后走失。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驿。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贾宝玉。贾政忙问,贾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再问,贾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后人见了这本小说,亦题诗一绝云:“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5)

目录:66璎珞金锁吉谶(第八回)67早知日后闲争气(第八回)68赞会芳园(第十一回)69一步行来错(第十三回)70梦秦氏赠言(第十三回)71豪华虽足羡(第十七、十八回)72题大观园诸景对额(第十七回)73赞省亲别墅(第十八回)74上贾妃启(第十八回)75题大观园正殿额对(第十八回)76大观园题咏(第十八回)77续《庄子·胠箧》文(第二十一回)78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第二十一回)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6)

璎珞金锁吉谶(第八回)

(正面)

不离不弃

(反面)

芳龄永继

[说明]

宝钗的金锁虽不过是人工打造的金器,但錾在上面的两句吉谶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且又有金玉相配之说。宝钗在赏鉴通灵玉时,宝玉听丫头说她项圈的金锁上也錾有字,故央求宝钗拿给他瞧。璎珞,指项链、项圈之类装饰品。

[鉴赏]

宝钗之璎珞金锁固为常物,不同于宝玉与生俱来的通灵玉之神奇,但因为也与癞僧拉上了关系,所以也就变得神秘而不再是一般的项饰了。在相互赏鉴中,通过丫鬟莺儿和宝玉自己的话一再强调,彼此饰物上的两句话八个字“是一对儿”,这些话本身不妨也视作是一种吉谶。作者思想上本带有某种宿命的成分,艺术上又特别注重伏线照应,既然“金玉姻缘”是他们将来的注定的命运,所以先有这样的暗示就不足为奇了。

与通灵玉上的吉谶一样,金锁上八个字其实也并不一定是吉利的,因为它也有“不”字作为前提条件,倘或“离”了“弃”了,那就谈不上吉利了。从脂评提供的佚稿情节线索看,正是如此。庚辰、蒙府、戚序本第二十一回有脂批云:“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按:前有两条脂批云:“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由此可知,宝钗确是最终被“弃”而“离”的。吉谶暗藏深意,用语也是很巧妙的。

早知日后闲争气(第八回)

早知日后闲争气,岂肯今朝错读书!

[说明]

此第八回回末诗。秦业望子成龙,好不容易得到儿子秦钟能入贾家塾中念书的机会,“亲带了秦钟,来代儒(塾师)家拜见了。然后听宝玉上学之日,好一同入塾。”在此回末语后,以“正是”二字接上这一联。

[注释]

1.争气——招气受,与通常作愤发图强、不甘居后的意思有别。

[鉴赏]

这一联诗句,起着关连下文、预提后话的作用。下一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写秦钟入学后,因“恋风流”招致“同窗人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终于惹起口角争斗,造成群童大打出手,把学堂闹得个天翻地覆,秦钟的头也打破了。孩子们打架,又惹大人们生气。金荣母亲不必说,即如秦可卿“听见有人欺负了她兄弟,又是恼,又是气”,恼的是那些“扯是搬非”者,“气的是她兄弟不学好,不上心读书”,因此使她增加烦恼,添了病。事情闹到这地步,是秦钟始料未及的,故有此联语。下句在“读书”之前加个“错”字,还用“岂肯”,活画出宝玉、秦钟等人“不因俊俏难为友,只为风流始读书”的存心和秉性,用语风趣,极具幽默感。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7)

赞会芳园(第十一回)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说明]

这段骈文是写王熙凤从宁府庆寿辰、探望秦可卿的病回来,路经会芳园时,对园中景致的描写。

[注释]

1.黄花——菊花。宁府请荣府一干人过去时曾说“这时候,天气又凉爽,满园的菊花盛开”。

2.若耶之溪——浙江绍兴县南有若耶溪,相传是西施浣纱处,又叫浣纱溪。这里借以点染景色人事 。

3.曲径——曲折的小路。天台之路——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传说汉代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 药,遇见两个仙女,留他们住了半年。后来他们要求回家,到家乡时发现已经过了七世。这里也是借遇仙故事来烘托景物和接着便写到的情节。

4.暄——太阳的温暖。

5.蛩(音穷)语——蟋蟀的叫声。

6.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7.轩——有窗的小屋子。

8.笙簧——吹奏乐器。簧是笙管中的薄片,吹时振动发声。

9.罗绮——绫罗彩绸。这里指代穿着罗绮的女子。

[鉴赏]

这段景语在情节安排上有它的反衬作用。王熙凤在观赏景致中,碰上了躲在假山后等她的贾瑞。接着作者就描写“毒设相思局”的丑事,对古代大家庭的生活糜烂、道德败坏作了无情的暴露。这些帏内幕后的丑恶,与芳园的美好外景形成了深刻的反差。可见,接天台之路实际上只是通淫秽之径,涧流清溪也不过是臭水泥潭而已。

一步行来错(第十三回)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说明]

此诗见于靖藏本十三回回前。庚辰本用朱笔大字另写在第十一回之前的空页上,大概是因为过录者误把这首诗当作是说贾瑞的,而诗前长批又明说秦可卿,遂凭己意将其位置移前,以表示兼说两者。当以靖藏本为准。庚辰本有“诗曰”宇样,甲戌本虽无此诗,但有“诗云”二字,下留空白。诗当是曹雪芹所作。

[评说]

前两句说秦可卿“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 身”。“风月鉴”虽出现于贾瑞之死情节中,但其含义显然是象征性的,因此可以普遍适用,故又加“古今”二字。题秦氏之死的诗中又提出“风月鉴”,更证明作者把秦氏与贾瑞穿插起来写是有意安排的,故用“多少”两字概括之。庚辰本的误抄实在也是误得颇有道理的。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8)

梦秦氏赠言(第十三回)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说明]

秦可卿死时,王熙凤梦见她前来告别,劝凤姐为将来贾府不可避免的衰败早作打算,临别时,又赠凤姐这两句话。

[注释]

1.“三春”句——表面上说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实际上是预言后事,说待到元春、迎春、探春死去和远嫁,大观园姊妺们也都要死的死,散的散了。

2.“各自”句——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也就是“飞鸟各投林”的意思。

[鉴赏]

秦可卿托梦赠言,预示“盛筵必散”,但也表达了传统的宿命论思想。她为贾府所筹划的,如在祖茔附近预先多置房产、田地,以备祭祀、供给,也为子孙将来留一条退路等等,都是为这个大家族长远利益打的算盘。从脂评中我们知道曹雪芹的亲友看了初稿中这一段,曾为之而“悲切感服”,还因此原谅了秦氏生前的行为,嘱令雪芹把暴露她与公公贾珍之间丑事的“遗簪、更衣诸文”统统删去,以便将她从作者的“刀斧之笔”下“赦”出来。这当然只是批书人的立场观点。不过,从这一情节描写来看,对贾府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作者自己也还是流露出悲惋心情的。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9)

豪华虽足羡(第十七、十八回)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说明]

此诗见于己卯、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回前,有“诗曰”字样,并有批说:“好诗!全是讽刺。近之谚云‘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真骂尽无厌贪痴之辈。”戚序本十七回前此诗虽无“诗曰”字样,但仍有批语。诗当是作者写的标题诗。

[评说]

诗写元春归省。以封贵妃为“虚名”,说“苦甘”无人识得,揭露了宫闱是妇女的死牢,借此否定首句,表明豪华并不足羡。全诗用语浅显而蕴意深刻。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0)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第十七回)

曲径通幽处(贾宝玉)

曲径通幽处。

[说明]

进大观园,迎面一山,遮住园中诸景,微露羊肠小道,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留题。

[注释]

1.曲径通幽处——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论诗者以为语带禅机,认为它说了一个佛家的道理:要达到能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小路。

沁芳(贾宝玉)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说明]

园中以“沁芳”命名的有泉、闸和亭,本是“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中”,渐平阔后,有桥,桥上筑亭,亭压水而成。

[注释]

1.沁芳——水渗透着芳香。

2.“绕堤”二句——水光澄碧,好象借来堤上杨柳的翠色;泉质芬芳,彷佛分得两岸花儿的香气。“绕堤”、“隔岸”,水在其中。“三篙”,从深度上说水,“一脉”,从溪形上说水。这一联句法特殊,是诗歌炼句修辞的一种技巧。

有凤来仪(贾宝玉)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说明]

“有凤来仪”即潇湘馆,它的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注释]

1.有凤来仪——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尚书.益稷》:“箫韶(舜的乐曲)九成(一曲终叫一成),有凤来仪(呈祥)。”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所以借这一成语命名。

2.“宝鼎”二句——宝鼎,这里指煮茶的鼎炉。本来,茶沸热时则有绿烟,棋在着时指头觉凉。现在却说“茶闲”、“棋罢”之时亦复如此,正是为了写竹。翠竹遮映,所以疑尚有绿烟;浓荫生凉,所以似乎仍觉指冷。这一联与小说中提到的陆游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同属一路。从琐事细节上体察物**理,以表现一种闲情逸致。

杏帘在望——稻香村(贾宝玉)

新绿涨添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说明]

这是题大观园中人工造成的田野山庄的对额。

[注释]

1.杏帘在望、稻香村——因为此处“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政等人想题作“杏花村”,还叫人做一个酒幌,用竹竿挑在树梢头,以凑合唐代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贾宝玉嫌题额陋俗,以为不如因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作“杏帘在望”,或据“柴门临水稻花香”称为“稻香村”。唐代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诗:“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诗:“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

2.“新绿”句——新绿,指新鲜的春水。澣,俗写作“浣”,洗濯。葛,蔓生植物,多长于山间,煮取它的纤维,在长流水中捶洗干净后,可以织布制衣。《诗.周南.葛覃》:“薄(语助词)澣我衣(指葛衣)。”这句从田庄背山临水写。

3.“好云”句——好云,指云能生色,又兼喻“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所以说“香炉”。以云喻盛开的花是诗中常例。芹,指水芹菜,多长于水边。《诗.鲁颂》:“薄采其芹。”两句说村野人的事,同用《诗》语,写山、水、杏花诸景,字面上不说出,都是旧诗技巧上的讲究。

蓼汀花溆(贾宝玉)

蓼汀花溆。

[说明]

自稻香村转过山坡,抚石依泉而进,过众花圃,“忽闻水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留题于此。

[注释]

1.蓼汀——汀,汀洲,水边平沙。“蓼汀”一词当从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来,但意境萧索,所以元春看了说:“‘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

2.花溆——溆,浦,水边。“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想来。

兰风蕙露(清客)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说明]

清客拟的这两联和下面宝玉所拟“蘅芷清芬”一 联,都是写蘅芜院的。蘅芜院的特征是房屋被山石所绕,“且无一树花木也”,却长满了各种牵藤引蔓的异草香花。

[注释]

1.麝兰、杜若——都是香草。霭,云气,引申为弥漫。上句套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书中已指出,说它“颓唐”;同时,也与“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的环境不合。下句也是抄袭唐代徐坚《棹歌行》“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的。

2.三径——庭园间小路。汉代蒋诩隐居后,曾于舍中竹下开一条三叉小路,只与求仲、羊仲二人来往。蕙,兰的一种,多穗。以“玉蕙”对“金兰”,说明才思贫瘠,造句拙劣。这两联从额题到楹对,都是作诗不顾具体环境、全无诗情而只会凑泊俗套的标本。宝玉说“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 ’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作者借此讽刺了一些装模作样、自命风雅,实际上不学无术、庸俗不堪的儒生清客。

蘅芷清芬(贾宝玉)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

[注释]

1.“吟成”句——豆蔻,指草豆蔻,春天开花,密集成穗状花序,花初生时卷于嫩叶中,俗称含胎花,以喻少女。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说,吟成杜牧那样的豆蔻诗后,才思还是很旺。“才犹艳”程高本作“诗犹艳”则是后人胡改,“犹”字没有着落,不成文理。

2.“睡足”句——荼蘪,蔷薇科植物,春末开花。这句因修辞技巧兼两层意思:一是花枝软垂无力像睡梦沉酣;一是人在花气中睡梦也香甜。这一联内容“香艳”,是古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情趣。

红香绿玉(贾宝玉)

红香绿玉。

[说明]

这是拟题怡红院的,后来元春将它改为“怡红快绿”。

[注释]

1.红香绿玉——先是一个清客说题“崇光泛彩”,宝玉以为“此处蕉、棠两植”,不宜偏题。为什么说偏呢?因为“崇光泛彩”用的是苏轼《海棠》诗:“东风渺渺泛崇光(增长着的春光)”,只说了海棠,漏了芭蕉,所以用“红”“绿”兼顾。

[鉴赏]

这些题园景的额对,内容上都是风月闲吟,但题额对的情节在小说中却是不可缺少的。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在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作者通过贾政、清客和宝玉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一开始就把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等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如果没有这一情节,我们很难设想用其它什么方法能使结构繁复、景物众多的大观园很快地就在我们读者心目中留下如此清晰、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安排,正是作者高出于一般的才能平庸的小说家的地方。

大观园中的几处房子,后来都分给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居住,作者预先描绘这些各具不同特点的景色,以便用它作背景来烘托以后房主人的典型性格。如潇湘馆用竹来烘托黛玉的性格,与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特点很相称。她容易伤感悲愁,所以又把竹子与潇湘的传说典故连在一起。稻香村的环境不但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协调,就连楹联用“浣葛”等事,也与她家教素重封建妇德、认为女子“以纺绩井臼为要”、自己也“惟知待亲养子”等情况相称。蘅芜苑花木全无,幽冷软媚,怡红院蕉棠两植,红香绿玉,也都有意无意与房主人有关。

此外,作者还让题对额变成两类人在文才诗思方面 的一次实地考核:一方面是被人称为“自幼酷喜读书”,当时在朝廷做官的贾政,以及他门下的一批附庸风雅的清客;一方面则是所谓“愚顽怕读文章”的封建逆子贾宝玉。考核的结果,谁优谁劣,谁智谁愚,谁被弄得窘态百出,这我们已从小说中看到了。在这里,作者对贾政及其门下清客相公们作了淋漓尽致的嘲讽。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1)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2)

赞省亲别墅(第十八回)

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说明]

贾元春来到大观园正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小说用这一联来赞宫室的建筑和陈设的富丽。

[注释]

1.“金门”二句——一说金碧辉煌,一说芳香氤氲。桂、兰皆芳香草木。古诗:“卢家兰室桂为梁。”又皆以仙境比宫室。“桂殿”又指月殿仙宫。

[鉴赏]

上一回描写要为正殿拟题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 ’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象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情了。”在这里,脂批说:这是“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可见,“省亲别墅”原准备题“蓬莱仙境”、“天仙宝境”,都并非泛泛夸张。作者要通过这种描写暗示的是:贾府以大观园为代表的奢靡豪华生活和以贾元春为代表的尊贵显赫地位,只不过是幻梦一场,转眼就会破灭的。宝玉觉得似曾相识,又想不起来,这表面上说的是他对梦游太虚幻境中所经历的种种,尚留下依稀的印象,实质上则是他对逐渐弥漫在华林之中的悲凉之雾,能够比别人感受得更敏锐,而此时此刻又还不可能完全觉悟的一种曲折的艺术反映。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3)

上贾妃启(第十八回)

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千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说明]

元春省亲至家。母女姊妹叙过别情,贾政至帘外问安。元春“隔帘含泪”,对父诉说骨肉不相见之悲。贾政亦含泪启事,说了这番极其谨慎、恭肃的话。

[注释]

1.草莽寒门——贾政卑称自己出身于山村里的穷人家。鸠群鸦属——喻贾氏族中人都是卑贱的人。岂意——哪里料想到。征凤鸾之瑞——与俗语说“飞出金凤凰”意思相同。征瑞,应了吉祥之兆。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

2.贵人——妃子,位次于皇后。《后汉书·皇后纪序》:“光武中兴,六宫称号惟皇后、贵人。”锡天恩——赐皇恩。昭祖德——光宗耀祖。

3.钟——聚集。封建时代迷信说法:天地之灵气可以产生杰出人物,祖宗多积德,子孙就会交好运。

4.今上——封建时代臣民称皇帝为“上”,“今上”即当今皇帝。启德——开恩,发善心。生物——生育万物。

5.垂——降,赐下。旷恩——大恩。

6.朝乾(qián前)夕惕——从早到晚慎勤戒惧,不敢稍有懈怠。《易经·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即“健健”,勉力而为、自强不息的意思。惕,小心谨慎。

7.厥——其。

8.懑愤金怀——心里忧闷烦躁。懑,闷。金,饰词,表示尊贵。

9.祈——祈请。业业兢兢——也作“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的样子。

10.庶——表示希望之词,也许可以。眷——爱。

[鉴赏]

如果要了解封建伦理纲常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曹雪芹所描写的贾政与元春之间畸形的父女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从小说中,我们看到封建礼法宣扬男尊女卑,父尊子卑,最后都得服从于君尊臣卑。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中,有一种关系是最主要的,高于一切的,那就是阶级的统治关系、政治上的等级关系,它在种种关系中享有绝对的权威,不容许别的什么关系与之相抵触。如果有了矛盾,它就可以把别的关系踩在脚下。

省亲,表面上看是让嫔妃回家看看父母亲人,叙天伦之乐,尽做女儿的孝道,倒确乎有点象贾府中人所颂扬的“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第十六回)而实际上如何呢?为了恭迎元春,贾府上下老小从五更起身直等到上灯,身为祖母和母亲的贾母和王夫人,见了元春怕她“行家礼”,全都“跪止不迭”。做父亲的贾政更连见女儿一面都不可能,有话要说也必须象臣子对皇帝那样奏启,而且一个只能在“帘外问安”,一个则只好“垂帘行参”。比起这样“隔帘”的“省亲”来,囚犯家属的探监倒可算是比较自由的了。为什么连父亲也不能见呢?因为元春首先是贵妃——皇帝的小老婆,而贵妃,除了太监,是不准与别的男人见面的,哪怕你是父亲也罢。就连自己一手抚养的亲弟弟宝玉,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元春没有传命,他也只能站在室外,所谓“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同时,贵妃的身份、地位,又使元春成了皇帝的代表,所以,她的父母长辈不但都要向她下跪,行“国礼”,而且说话必须称臣道名,用最恭肃卑顺的语言,就像一个下贱的奴才侍奉最尊贵的主子一样。这一切都表明,封建的伦理纲常只不过是维护封建宗法统治的工具而已。

贾政的奴才相,我们今天看来确是十分丑恶。明明是世家大族,偏说是什么“草莽寒门”;人家都说“上昭祖德”,他却偏要说“下昭祖德”。为了“颂圣”,当然不妨自卑自污,把贾家人说成是“鸡群鸦属”,或者比作别的什么也都无不可。只是这一来也就发生了问题:元春难道不是贾家人,不是贾政的女儿?所谓“凤鸾”难道不是“鸠鸦”所生?曹雪芹抓住了这种矛盾的现象,深刻地表现了封建阶级的统治秩序、政治上的等级关系,如何轻易地抹煞和颠倒了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让我们看到封建**制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被改变到何等程度,这是很有价值的。

其实,也并非贾政比别的处在他这样地位的人更善于阿谀奉承,更会挖空心思地想出“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一类话来。脂批就说:“此语犹在耳。”可见,此类语言,作者的前辈倒是常常挂在口头上的。这种在我们社会主义时代已难以想象的十分可笑的现象,在曹雪芹那个时代里,那种社会制度下,那个阶级之中,实在是被看成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4)

题大观园正殿额对(第十八回)

顾恩思义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说明]

元春游园后,提笔为“几处最喜者赐名”,正式名园为“大观园”,并书此一匾一联于正殿。

[注释]

1.“天地”四句——慈爱之大如天高地厚,老百姓人人都感恩戴德;典礼之盛乃古今罕有,天下都得到恩惠和荣耀。赤子,本指初生的孩子,因婴儿皮红;一说因未有眉发。后亦用以指百姓,与“苍生”同义。旷典,久未举行的大典。这四句是歌颂“皇恩浩荡”的话。

[鉴赏]

这类文字,就作品反映政治方面的内容看,既是掩护,又是暴露。由于它“称功颂德,眷眷无穷”,所以是一种掩护;但由此看出贾府受皇帝特别宠幸的身份地位,就让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个衰败的仕宦人家族的政治靠山是什么,这也就是一种暴露。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5)

大观园题咏(第十八回)

[说明]

元春书匾额、对联后,又题大观园一绝,然后命众姊妹也各题一匾一诗;又要宝玉为“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大处各赋五言律诗一首,借此面试其才情。

题大观园(贾元春)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注释]

1.这首总题大观园的绝句与后面几首不同,作者是有深意的:说的是园林建筑,其实也指小说创作。

2.“衔山”二句——环山萦水的构建,设计精心,工程浩大。作者借此暗寓小说创作呕心沥血,周密构思,花了他一生大半精力。

3.“天上”二句——可以看出:一、“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只有通过艺术的典型概括才能创造出来。考证它的地点是荒唐的。二、“天上”,也隐指“太虚幻境”。宝玉初见大观园正殿,“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以及“省亲别墅”原称“天仙宝境”等,都在暗示“天上”与“人间”两种境界的联系。三、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是广阔的,从“天上”到“人间”,亦即从皇家到百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确是一部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锡,赐。

旷性怡情(匾额)(贾迎春)

园成景物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注释]

1.羞题额旷怡——不好意思地题了“旷性怡情”的匾额。

2.宁不——怎不。畅神思,就是额题“旷性怡情”的同义语。

万象争辉(匾额)(贾探春)

名园筑就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渐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有光辉。

[注释]

1.势巍巍——指建筑气势雄伟,所谓“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

2.何惭——切合探春性格。这句说,既然奉命而作,我纵不学无文,也就不怕献丑了。

3.“精妙”二句——写出探春“随众塞责”。

文章造化(匾额)(贾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注释]

1.文章造化——景物之华美如天工神力造成。“文章”义同“文采”。造化,谓天地创造化育万物。常指天运或神力。

2.“山水”二句——上句极言地广,下句极写楼高。五云,五色云霞。隐以神宫仙府作比。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3.“园修”二句——大观园修建于皇帝贵妃的恩泽荣光之中,风光景物有巧夺天工之奇。古代文人多以日月比皇帝。这首绝句全用对仗。

文采风流(匾额)(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注释]

1.文采风流——这里指景物多采,风光美好,人事标格不凡。

2.抱复回——要合抱而又回转。即曲折萦绕的意思。

3.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

4.“绿裁”句——歌扇用绿绸裁制成,与芳草颜色一样,迷离不分。歌扇,古时女子歌唱以扇遮面,所以有歌扇之称。这句写歌,下句写舞,带出景物。

5.“红衬”句——“湘裙”疑当作“缃裙”。古乐府《陌上桑》以“缃绮为下裙”写罗敷,李商隐也有“安得薄雾起缃裙”句。缃,浅黄色绢帛。这是说裙子浅黄底子衬着红花,舞动时如红梅落瓣,随风飞回。这两句用七十回中提到的杜甫《游何将军山林》诗“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句法。

6.珠玉——喻诗文美好。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当时,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岑参等也有同题和作,传为一时风流盛事。这里借以说大观园题咏。

7.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处。这句说元妃省亲,如仙女下凡。

8.“名园”二句——名园一经贵人游赏,便增价百倍,犹如仙境不许凡人来到。亦借此“颂圣”。

凝晖钟瑞(匾额)(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

[注释]

1. 凝晖钟瑞——光辉瑞象毕集于此的意思。晖,日光。瑞,吉兆。都是借以歌颂帝后的说法。钟,聚集。

2.“芳园”句——以近帝居为荣。小说中设想的贾府在宫城的西面,加写元春归省时“忽见两个太监骑马缓缓而来,至西街门下了马”。

3.“华日”句——说气象佳胜。喻所谓“体仁沐德”受皇帝的恩荣。这两句即额题之意。

4.“高柳”句——喜庆莺从幽谷飞到高柳上去。喻元春出深闺进宫为妃。《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5.“修篁”句——时刻等待凤凰飞到竹林里来。喻元春归来省亲。传说凤凰食竹实,呈祥瑞。参见宝玉题“有凤来仪”注。篁,竹林。竹修长,所以称修竹、修篁。

6.文风——指儒家所宣扬的君主提倡文学、重视礼乐的风气。这是从某些政冶的意义上来说大观园赋诗一事。着,表现得显著。宸游,皇帝外出巡游。这里指元春省亲。帝居叫宸,贵妃亦可称宸妃。

7.孝化——孔孟认为能做到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以后的一些君主就利用它作为维持国家宗法制度的道德基础,以此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亦即所谓进行教化,所以称孝化。隆,发扬光大。归省,回家探亲。

8.“睿藻”二句——睿,明智。这是古时候常用作吹捧帝王的字。藻,辞藻,泛指诗文。两句说:瞻仰了元春所题的才智非凡的联额和诗后,自惭才疏,不敢再措辞了。

世外仙源(匾额)(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注释]

1.“名园”句——程高本作“宸游增悦豫”,大大增加了颂圣的色彩。

2.别红尘——不同于人间。别,区别。

3.“借得”二句——上句说诗歌从山川中借得秀丽。唐代张说到岳州后,诗写得更好了,人谓得江山助。下句说盛事使园林增添新气象。这一联有题咏、归省等人事,但字面上不说出,是一种技巧。

4.融——融入,混和着。金谷酒——晋代石崇家有金谷园,曾宴宾客于园中,命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这里借典故说大观园中“大开筵宴”,命题赋诗。

5.媚——对人献妩媚之态,拟人化写法。玉堂人——指元春。玉堂,妃嫔所居之处。《三辅黄图》:“未央宫有殿阁三十二,椒房、玉堂在其中。”《汉 》中亦有“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的话。这一联用典、对仗都很讲究,而小说中偏说黛玉是“胡乱作”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聪明。两句第一字点园景。

6.“何幸”二句——邀,叨受,幸蒙得到。以元春归省为幸事,所以说“邀恩宠”。来贾家路上宫车马队往来不绝的情景,小说中有描写。

有凤来仪(贾宝玉)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

[注释]

这一首和以下三首是元春指定面试宝玉的。末首《杏帘》系黛玉代作,因为她见宝玉构思太苦,所以就“考场作弊”了。

1.秀玉——喻竹。实,竹实。凤食竹实。

2.堪宜——正适合。

3.青欲滴——形容竹子色鲜。

4.个个——竹叶像许多“个”字,叶绿荫浓则生凉。与明代刘基《种棘》诗“风条曲抽‘乙’,雨叶细垂‘个’”用法相同。《史记.货殖列传》:“木千章,竹竿万个”的“个”,则作株解。

5.“迸砌”二句——倒装句法,即“妨阶水迸砌,碍鼎香穿帘”。意谓竹林挡住绕阶的泉水迸溅到阶台上来,又使房中鼎炉上所焚的熏香气味不会穿过帘子散去。前一句即十七回所写“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后一句亦借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诗意写竹。砌,阶台的边沿。妨,或作“防”,二字本通义,与“碍”互文。

6.“莫摇”二句——意谓在此翠竹遮荫之下,正好舒适昼睡,希望竹子别因为有点风吹便动摇起来,使散乱的影子幌动于跟前,徒扰我好梦。潇湘馆后为黛玉所居,两句似有寓意。

蘅芷清芬(贾宝玉)

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早,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注释]

1.蘅芜——香草。萝薜——藤萝,薜荔。十七回:“这众草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苑,园林。

2.软衬、柔拖——蘅芜院的异草香花以牵藤引蔓为多,所以用“软”、“柔”。写色用“衬”,写香用“拖”。

3.轻烟——喻藤蔓延生萦绕的样子,如女萝亦称烟萝。冷翠,指花草上的露水。迷曲径、滴回廊——因为这些植物“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所以这样写。高鹗或者别的什么人大概未注意“垂檐绕柱”等描写,以为“滴回廊”不合情理,改成“湿衣裳”,虽有王维《山中》诗“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可作依据,但这里究竟不是在写山行,且“衣”和“曲”也对不起来。

4.“谁谓” 二句——谁说只有写过“池塘生春草”名句的谢灵运才有触发诗兴的好梦呢!用南朝诗人谢灵运梦见其族弟谢惠连而得到佳句的典故。《诗品》引《谢氏家录》:“康乐(谢灵运曾袭封康乐公)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

怡红快绿(贾宝玉)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注释]

1.两两——指芭蕉与海棠。上一回宝玉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所以,这一律四联,双起双收,中间“暗蓄‘红’‘绿’”。婵娟,美好的样子,指蕉、棠。

2.“绿蜡”句——春天里芭蕉叶还卷而未展。绿蜡,翠烛,此喻还卷着叶的芭蕉。小说中说宝玉草稿上先写的是“绿玉”,宝钗看了说,贵人不喜欢这个词,教他改了;还说“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么?”“韩翊”是笔误或抄讹的,这句诗是钱珝的,诗题是《未展芭蕉》,见于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全唐诗》卷二十六存其诗一卷。全诗是:“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句句设喻。可见,这句中“春犹卷”三字亦本此,与“绿蜡”二字原是一起构思的。小说穿插对话,指明出处,为了让人知道“春犹卷”就是“芳心犹怯寒” 的意思。这样,与下一句“红妆夜未眠”就不是单纯写景,实在都是借花木以写人,暗示后来怡红院中的生活。

3.“红妆”句——海棠在夜里并未睡着。红妆,女子,喻花。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凭栏”二句——海棠如美人凭栏垂下大红色衣袖;芭蕉倚石而植,使山石如被青烟笼罩。栏边海棠,第二十五回有描写:宝玉寻找小红,“走出房门,只装做看花,东瞧西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下栏杆旁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为一株海棠花所遮,看不真切”。以绛袖喻海棠,如刘诜《欧园海棠》诗:“玉肤柔薄绛袖寒。”以云烟喻蕉,如徐茂吴《芭蕉》诗:“当空炎日障,倚槛碧云流。”

5.“对立”二句——仍以蕉棠收结。主人——题咏时应指元春,以后也就是怡红院主宝玉自己。解怜——会爱惜。

杏帘在望(林黛玉代拟)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热,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释]

1.“杏帘”二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杏帘”从唐诗“红杏梢头挂酒旗”来,见前宝玉题额注。招,说帘飘如招手。这一联分题目为两句,浑成一气,以下六句即从“客”的所见所感来写。

2.“菱荇”二句——种着菱荇的湖水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没有语法上通常构成谓语所需要的动词或形容词,全用名词组合,是“鹅声茅店月”句法。成群戏水、衔泥穿树等等,不须费辞,已在想象之中。

3.“一畦”二句——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

4.“盛世”二句——大观园中虽有点缀景色的田庄,而本无耕织之事,所以诗歌顺水推舟说,有田庄而无人耕织不必奇怪,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既然没有饿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鉴赏]

《大观园题咏》实际上是朝廷中皇帝命题叫臣僚们作的应制诗的一种变相形式。《红楼梦》这部以“言情”小说面目出现的“政治历史小说”,常常采用这种障眼法来描写他所不便于直接描写的内容,以免被加上“干涉朝廷”的罪名。所以,在这些诗中除了蔑视功名利禄的贾宝玉所作的几首外,大都不脱“颂圣”的内容,这是并不奇怪的。

但同是“颂圣”,也因人而异。林黛玉所作就颇有应付的味道,如“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即是。命人赋诗者何尝不知其为了做诗而矫情地粉饰太平,但只要有这样的本领,能说得符合自已的政治需要,就加以表奖,真话假话倒无关紧要。宝钗的诗则可以看出从遣词用典到构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时代那些有名的应制诗为楷模的。对她来说,歌功颂德,宣扬孝化文风,完全出于她的本心本意。她受到称赞是理所当然的。

此外,从匾到诗,还是个性化或暗合人物命运的。迎春为人懦弱,逆来顺受,所以自谓能“旷性怡情”。她缺乏想象力,所以诗也写得空洞无物。探春为人精明,因知“难与薛林争衡”,不如藏拙为是,故只作一绝以“塞责”,但“何惭学浅”之语,与迎春言“羞”、宝钗称“惭”,自不相犯,都表现各人的个性。她题“万象争辉”,写高楼崇阁气势巍巍,和惜春赞美造化神力,又都彷佛无意中与她们后来一个嫁得贵婿、一个皈依佛门等事有瓜葛。李纨,小说中虽说她父亲“不十分令其读书”,但毕竟出身名宦,“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诗者”,非寻常家庭妇女可比,她后来被推为诗社社长,除了因年长之外,也说明她还是懂一点诗的。她作的七律也很符合这种虽乏才情但尚有修养的情况:诗中或凑合前人旧句,或借用唐诗熟事,都还平妥稳当,所题“文采风流”四字,似亦能令人联想到后来贾兰的荣贵,至于“未许凡人到此来”等语,又与她终生持操守节的生活态度切合。如此等等,读《红楼梦》诗词时都是应该注意到的。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6)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7)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8)

续《庄子·胠箧》文(第二十一回)

(原作)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续作)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说明]

袭人反对宝玉与黛玉接近。她一边拉拢宝钗,叹苦说:“姐妺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边风。”一边对宝玉弄性气撒娇,故意不加理睬,冷淡他。宝玉恼恨之余,饮酒,读《南华经》,有所感触,趁着酒兴,提笔续了这一段文字。

庄子,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天才的文学家。他是战国中期宋国人,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以后靠编草鞋为生。《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后学所作,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又称《南华经》。《胠箧》是外篇中的一篇抨击儒家“圣人”及其所鼓吹的“仁义”的著作,宣扬“绝圣弃智”、回到上古“民结绳而用之”的“至德之世”,其中颇多愤激之言。胠,开;箧,箱子。庄周的文章一开始用防备开箱子的小偷为喻,所以取这两个字为篇名。 [注释] 1.“故绝”二句——庄子认为,大盗的窃国就是接过了儒家圣人所鼓吹的那套仁义道德、治国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所以他主张杜绝圣人,拋弃才智。2.擿——读如“摘”,义同“掷”,丢弃。3.焚符破玺——符,用竹制的信符,古时作证明用。玺,玉石的印章。这两样东西本为防止欺诈的,但坏人正可以利用它进行诈骗,所以说要焚毁摧破它。4.朴鄙——朴实单纯。5.剖斗——把斗敲破。折衡——折断称杆。 6.殚残——尽毁,彻底打倒。圣法——指周公、孔子等儒家的所谓“圣人”所定的法制。7.擢乱——“擢”疑借为“搅”,搅乱。六律——律,古代音乐审音的标准。古代音乐中,把八度音分为十二个半音,其中单数六个叫“六律”,偶数六个叫“六吕”,总称十二律。8.铄——销毁。竽瑟——乐器。竽是吹的,瑟是弹的。9.瞽旷——即师旷,春秋晋国著名乐师,相传他能审音以占吉凶。古代乐官多是瞎子,所以称瞽旷。瞽,眼瞎。聪——耳明。10.文章——花纹。11.胶——黏合。离朱——相传古代有名的目力很强的人。《慎子》:“离朱之明,察毫末于百步之外。”12.明——指目明。13.钩——画曲线的工具。绳——画直线的工具。14.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15.攦——折。工倕——传说尧时的巧匠。16.“焚花”二句——意思是说毁灭了袭人、麝月那样的丫头,家庭之中才人人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应努力去做的。袭人姓“花”,花木可以“焚”毁;“麝”是香,所以用“散”。劝,受教而知所勉力。《韩非子》:“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17.戕——毁伤。18.灰——消灭。19.相类——相同。20.参商之虞——互相不和好的忧虑。参、商本是两颗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常用以比喻分离不得相见或意见不合、不和好。这里是后者的意思。21.邃其穴——挖好了她们的陷阱。所以——所用以,拿它来。 [鉴赏]参见《题宝玉续庄子文后》鉴赏。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19)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第二十一回)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说明]

黛玉来到宝玉房中,宝玉不在,因翻弄案上书,见其所续《庄子胠箧》文,“不觉又气又笑”,也提笔续诗于后。

[注释]

1.无端——无缘无故。

2.作践——糟蹋。今通行本作“剿袭”,宝玉是明续,不是暗偷,以“作践”为好,故从脂本。《庄子》又称《南华经》,见前注。

3.诋——诋毁,诽谤。

[鉴赏]

与黛玉存在一些芥蒂的钗、袭为了收伏宝玉,施展了撒娇含嗔、忽热忽冷的手法,使宝玉陷入苦恼之中。他从庄子思想中去寻求解脱,以为不论哪一方面都应弃绝不顾,才能怡然自悦。这虽是出于一时愤激、“逞着酒兴”所说的话,但毕竟还是皂白不分、是非不明之言,所以黛玉作诗相讥,说他“无见识”,不能知人,因为把黛玉混同钗、袭,都说成是“张其罗而邃其穴”、“迷惑缠陷天下”,这正证明自己已受到别人罗穴的“迷惑缠陷”。说出这样诋人“丑语”来的人,正应该知道“自悔”才是。作者让黛玉出来反驳,正是为黛玉作必要的洗刷。因为黛玉与钗、花、麝,绝非等同。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20)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21)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22)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23)

红楼梦摘抄部分诗词30首:红楼梦诗词鉴赏(2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