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大胡同详细介绍(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八)
北京八大胡同详细介绍(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八)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码头是南北行人货物进出城的重要通道。这里河流如带,垂柳成行,楼台水榭林立,买卖商家毗邻,随处可见达官显贵们游玩的热闹场面。文人们自然少不了凑热闹,翻开古代描写通惠河的诗歌,不知留住了多少昔日大通桥畔的胜景。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东便门外通惠河上的大通桥,集桥梁、桥闸和桥码头于一体的建筑,是京城昔日重要桥梁之一。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造大通桥闸成。”大通桥全石结构,联建三孔拱券,桥面缓坡不陡,桥上一侧有20根方形望柱和实心护栏板,桥头有抱鼓石,桥西侧设置水闸调控水流。大通桥每桥孔石券顶刻有吸水兽。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东便门篇鉴赏在通州漕运繁盛时期,站在大通桥上东望,驳船穿梭,帆樯往来。明嘉靖年间吴仲著《通惠河志》提到,大通桥到通州地势高差有四丈,设水闸控水流,河中泥沙很容易沉积,要及时清理。明嘉靖七年(1528年)二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东便门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东便门篇鉴赏
|东便门-作用在老北京城东垣内外城连接点有一不大的城门,叫东便门。它与内城角楼互为寄托。东便门外有水乡之称,大运河的北终点大通桥码头南北行人,货物进出城的通道,河流如带,垂柳梳扬。
图为《京门九衢图》- 各级领导参观指导长卷留影
|东便门古迹 1-大通桥东便门外通惠河上的大通桥,集桥梁、桥闸和桥码头于一体的建筑,是京城昔日重要桥梁之一。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造大通桥闸成。”大通桥全石结构,联建三孔拱券,桥面缓坡不陡,桥上一侧有20根方形望柱和实心护栏板,桥头有抱鼓石,桥西侧设置水闸调控水流。大通桥每桥孔石券顶刻有吸水兽。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东便门篇鉴赏
在通州漕运繁盛时期,站在大通桥上东望,驳船穿梭,帆樯往来。明嘉靖年间吴仲著《通惠河志》提到,大通桥到通州地势高差有四丈,设水闸控水流,河中泥沙很容易沉积,要及时清理。明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动工,六月竣工,用工千人,用银万两,修大通桥闸,疏通了通惠河道。明代漕运的船不能驶入城内,大通桥就成为通惠河漕运的最终停泊点。经由运河运来的粮食、物资等都在此地上岸,粮入周围粮库,“以实京仓”。大通桥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相当一段时间里漕运繁荣的景象。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码头是南北行人货物进出城的重要通道。这里河流如带,垂柳成行,楼台水榭林立,买卖商家毗邻,随处可见达官显贵们游玩的热闹场面。文人们自然少不了凑热闹,翻开古代描写通惠河的诗歌,不知留住了多少昔日大通桥畔的胜景。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东便门篇鉴赏
|东便门古迹 2-古观象台东便门与内城角楼互为依托,北侧不远处有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观象台下的紫微殿中,悬挂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巨匾,上书“观象授时”,这四个字点出了古代观象台的作用:观测天象(日、月、星辰运动的规律),据以制定和颁布历书。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八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1436年)到1929年止,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时间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八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今日站在古观象台上远望,台下依然是人流、车流滚滚而过。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里,古观象台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沧桑变迁,感受着身边的日新月异。
《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东便门篇鉴赏
|东便门古迹 3-蟠桃宫东便门内附近有北京有名的道观之一-蟠桃宫。明代始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后殿。蟠桃宫庙宇仅有两层大殿,最前有山门三间,门前有旗杆和石狮各一对,门额为“护国太平蟠桃宫”石匾。山门后有钟、鼓楼,前殿为灵官殿,后殿为斗姆殿。供奉西王母像。现存的文物有“蟠桃盛会”琉璃砖和乾隆年间《太平宫碑记》石碑一座。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年间,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日有庙会,称“蟠桃盛会”。逢会“都人治酌呼从,联镳飞鞚,游览于此”,“人眠芳草地”,“箭洒(投壶游戏)绿杨坡”(清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又有记载:“太平宫庙市最盛”,“地近河埂,了无市聒,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扬春风,凡三里许。”冬天,护城河上又是另一番风景:寒冬冰冻之际,人们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积雪残云景色如画。冰上滑行者,溜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举杯于岸上,欢饮高歌。
《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东便门篇鉴赏
|东便门风情 1-东郊二闸风光通惠河两岸杨柳如织,风光如画,宛若仙境。元代郭守敬开凿通惠河,自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张家湾共设五闸,以控制水势,便于行船。其中第二道闸叫庆丰闸,俗称二闸。那里每年春夏之际,是人们观光赏景的胜地。两岸绿草林荫,芦苇丛丛,荷莲片片,河中水波荡漾,鸭鹅争鸣,漕船、货船、游船往来穿梭,不亚于江南景色。一些富庶人家,沿河两岸修建亭台楼阁,开辟私家花园;一些小本商家,沿河搭起茶棚、食摊,接待一般往来游人。元代建水闸,开始都是木质结构的,容易毁坏。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在明代开始将木闸逐一改建成石闸,改变了元代通惠河提闸过船的驳运方法,实行了搬粮过闸的驳运方法,通州漕粮直抵京仓,可朝发而夕至。一段历史的长河-通惠河,自开成之日到停漕之时,共通漕了600余年。它像一条奔腾的国家血脉,促进了北京城的活力。“北京城是漂来的”,此话一点不假。
《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东便门篇鉴赏
|东便门风情 2-潞河这是一条远古就有的自然河流,潞河,也是一条世界上名称最多的河流。西汉以前这条河被称为“沽水”,“沽”与“苦”字通用,音“古”意为“滥恶”。发源于今河北古源县境内山区(因为沽水发源地而名),沿途纳众水,出今密云山区,经今怀柔、顺义山前坡地,至路县(西汉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置)界始入平原而肆无忌惮。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清雍正四年(1726年),将潞河通州以下河道定名为“北运河”,以其位于大运河北端首起段故名,一直沿称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自秦汉至今,由始称“沽(古)水”到定称“北运河”,相沿2400年,中间因各种情况又产生了10个名称。一条河在历史上有12个名称,可以说是世界河流冠名之最。
《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东便门篇鉴赏
|长卷内容摘要图为《京门九衢图》- 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背景介绍大家关注此今日头条号,下一篇谷建华图说老北京城门的精彩故事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