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全域旅游全景图(人文缙云200年沧桑见证了壶镇的辉煌)
缙云全域旅游全景图(人文缙云200年沧桑见证了壶镇的辉煌) 瑞卓:字宏超,号务本,第19世德字行,诰授修职师,又敕授儒林部。出身大家闺秀的蔡太孺人忠勇乐善,看到一切,忧心如捣,久有在好溪壶溪渡建造一座大桥的宏愿,她想:“济以筏则易漂,架以木则易朽,度永久计,非兴大工建石梁不可”,常与此事心绪叙述给自家子女。 是因为什么?又是什么人?把壶镇这座石拱大桥叫做“贤母桥”呢?“贤母桥”跨下的好溪,旧称恶溪,发源于磐安大磐山,以溪曲、滩多、流湍著称,因属山溪性河流,溪水枯涨无常。好溪上的壶溪古渡,扼苍岭驿道之要津,古时建有或木或石小桥,一旦大雨骤下或久雨不歇,旋山洪肆虐,冲塌桥梁、毁坏田庐,阻绝交通。更值痛惜的是,时有不幸行旅,葬身鱼腹。壶溪吕族吕载扬的母亲蔡太孺人,为壶溪吕族第19世务本公瑞卓之妻,壶镇南顿蔡永昭长女,生雍正辛亥,卒嘉庆,道光元年朝山自造土域一条,嘉庆十三年诰授孺人,嘉庆十四年敕授安人,生六子、女三。 壶镇,古称之为“壶中”、“胡陈
200年意味着什么?对于人类历史或许只是眨眼。然而,对于漫长的时间,它却是沧海桑田。
“贤母桥”它用200年见证了壶镇兴衰!用200年架起一座辉煌的精神丰碑!
千年古镇——壶镇!山川秀美,古迹遍布,兼具人文与自然、细腻与壮阔。贤母桥,无疑是这片热土上最具精神的象征,它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引领着壶镇人蓬勃向前。
横跨好溪两岸,远近闻名的贤母桥,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两百周年。
壶镇,古称之为“壶中”、“胡陈羊”、“壶溪”、“壶沉”,贤母桥是由壶溪吕氏家族第廿代子孙吕载扬兄弟奉母吕蔡氏之命而建造的。
一座以“仁”、“爱”、“慈”、“孝”为一体的古代巨大工程,纵横两个世纪的巍巍丰碑,百年沧海桑田,尽数一代先贤,鸣奏着一曲气贯长虹、正气磅礴的悲壮之歌,这就是壶镇“贤母桥”。
壶镇“贤母桥”横跨于好溪上游,桥长为201米,跨度为139米,高约8米,宽8.7米,自古系上达金衢、下通台温之孔道要津。大桥全部用条石横联拱砌,原桥宽丈余,高近三丈,有十二个桥墩,“凡十三空,长六十七丈”,桥面用石板铺设,两侧置石板护栏,两桥头以台阶为引。落成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三月,共费白银二万六千多两,俱由壶镇吕载扬兄弟及子侄捐助建造。“贤母桥”是当时缙云县境内最大的石拱桥,首开了古代缙云县百米以上石拱桥的先河。
是因为什么?又是什么人?把壶镇这座石拱大桥叫做“贤母桥”呢?“贤母桥”跨下的好溪,旧称恶溪,发源于磐安大磐山,以溪曲、滩多、流湍著称,因属山溪性河流,溪水枯涨无常。好溪上的壶溪古渡,扼苍岭驿道之要津,古时建有或木或石小桥,一旦大雨骤下或久雨不歇,旋山洪肆虐,冲塌桥梁、毁坏田庐,阻绝交通。更值痛惜的是,时有不幸行旅,葬身鱼腹。壶溪吕族吕载扬的母亲蔡太孺人,为壶溪吕族第19世务本公瑞卓之妻,壶镇南顿蔡永昭长女,生雍正辛亥,卒嘉庆,道光元年朝山自造土域一条,嘉庆十三年诰授孺人,嘉庆十四年敕授安人,生六子、女三。
瑞卓:字宏超,号务本,第19世德字行,诰授修职师,又敕授儒林部。出身大家闺秀的蔡太孺人忠勇乐善,看到一切,忧心如捣,久有在好溪壶溪渡建造一座大桥的宏愿,她想:“济以筏则易漂,架以木则易朽,度永久计,非兴大工建石梁不可”,常与此事心绪叙述给自家子女。
蔡太孺人勤俭持家、节衣缩食,备措建桥银两,以早日建起壶溪大桥勉励全家。嘉庆二十年(1815),蔡太孺人病危,恨宏愿未竟,临终前召集载扬、载修、载驯、载希等四个儿子和建始、建盛、建祥、建和等孙子(当时四子载奇已英年早逝),嘱咐他们:“必成是桥,以遂吾志”!载扬、载修、载驯、载希皆泣诺。经过一年的准备,吕载扬兄弟一家出钱出力,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七月,委派子辈吕建盛为统筹和带领,开工建造壶溪大桥。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艰苦施工,到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三月,大桥全面落成。
桥成之初,因是秉承母亲蔡太孺人遗命而建造,“人颂太孺人之仁而美吕君一门之孝,遂名‘仁孝之桥’,而榜曰‘永济’”。大桥建成后的第十九年,即道光七年(1827),兵部左侍郎、钦命提督浙江省学政朱士彦“巡试处州”,莅临壶溪,见如此壮观的石拱大桥,赞叹不已。同行的处州知府李荫圻、缙云知县续立人请他赐名。朱学政得知“吕氏母子若孙三世为善”,慷慨解囊,费白银八万四千多两,在好溪流经县域的三大渡口分别建起或即将建起石拱大桥。心中对吕母的仁慈及其子侄的孝义感慨万千,欣然命笔,更壶溪“永济桥”为“贤母桥”,更县城在建的“龙津桥”为“继义桥”,预赐正在议建的东渡大桥为“竟爽桥”。并亲自撰写《三桥合记》,立于“贤母桥”东桥头殿内。
这“八万四千两”是个什么概念呢?有两个例子可以比照。一是清朝时,一品文职官员每年正俸白银180两,七品县令每年正俸白银45两。可见这建桥白银分别相当于一个一品文职官员和一个七品县令的466.67年、1866.67年的正俸;二是有资料估算,当时的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当前的人民币300元左右,以300元计算,八万四千两白银就是相当于2520万元人民币,可见吕氏所捐助的资财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数额。
由于桥脚牢固,“贤母桥”抵了近二百年来无数次特大洪水的冲击而安然无恙,至今岿然横跨在好溪之上。“贤母桥”工期一年又九个月。造桥工程一开工就歇不得,夏日的河床,没有一点遮阴的地方,工匠们炎热难当,自不必说,更可怕的是那两个天寒地冻的隆冬,河滩寒风刺骨,水中结冰七寸多厚,工匠们都缩手缩脚,不敢下水劳作。建盛“体素弱,若不胜衣”,但在此时此刻,他奋不顾身,第一个“跣足入水,首先畚锸,暮方休。达岸,踝间往往凝冰未释,经冬春如一日”。
吕载扬兄弟上下祖孙三代倾尽全力建桥。“尤其难者,越岭登山,采办木石,履冰涉水,载流搬沙,身亲其事,累月经年,历久不倦”。更值得称赞的是,作为捐资者、筹划者、组织施工者的吕建盛,更是事必躬亲,身先士卒,干在最困难的第一线。清道光年间有一位叫张惟孝的知县,他对吕建盛竭尽心力、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的艰苦奋斗精神非常感动,他说:人们往往都喜欢沉醉于安逸而畏惧辛苦的劳作,家中富有的人更是如此。
吕氏一门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捐巨金赈灾建桥,“名动天子、利赖行人、德施后世”。大桥告竣,“行人相与歌于途,居人相与庆于室”,遵奉祖母遗嘱、父辈志愿,竭力去把事情办成功,淡泊名利,行大善而不以善人自居,做大事而不以功臣自居,虚怀若谷,其壶溪吕族家风,世人敬也!贤母桥第八代宗孙吕岩记撰“贤母桥”建成后的第140年——即1958年,古桥被利用为临(海)石(柱)省道公路的重要桥梁,通行汽车。至今近两个世纪以来,“贤母桥”默默地冒着烈日和风霜雨雪,桥上人走车行,川流不息;桥下则经历了数十次的洪水肆虐,仍然横跨在好溪之上。美丽、雄伟的“贤母桥”,它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拱古桥,它是“仁爱”精神永恒的象征。
来源:缙云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