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我国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面对赞誉,她说:“我只是克勤克俭做了一些工作,说到底就是坚守了一个新中国教师的本分。躬耕教学事业 70 载,她这样理解当老师:“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我 22岁大学毕业出来做教师,至今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9 月 8 日下午, 上海浦东新区竹园小学。92 岁的于漪腰背笔挺、声音洪亮,她在为浦东新区基础教育工作者讲课,一讲就是 45 分钟……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改革先锋

最美奋斗者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

9 月 8 日下午, 上海浦东新区竹园小学。92 岁的于漪腰背笔挺、声音洪亮,她在为浦东新区基础教育工作者讲课,一讲就是 45 分钟……

躬耕教学事业 70 载,她这样理解当老师:“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我 22岁大学毕业出来做教师,至今不敢有丝毫懈怠。”

于漪,我国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面对赞誉,她说:“我只是克勤克俭做了一些工作,说到底就是坚守了一个新中国教师的本分。

“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我就在脑子里‘过电影’”

1951 年,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最初教历史,后来转岗教语文,开始的语文课并不成功。听于漪讲罢课文《普通劳动者》,坐在后排听课的组长徐老师有些失望:“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不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b、p、m、f 不认识,汉语语法没学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漪不服输,“那时候,我每晚 9 点前工作,9 点后学习,两三年下来,把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知识,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过了一遍”。

为了摸索教学的门道,于漪常站在窗户外“偷师”别的老师。“我开始尝到庖丁解牛的滋味”,备课时,她把要说的每句话都写下来,然后像改作文一样修改,之后再背下来、口语化。“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我就在脑子里‘过电影’,这堂课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样形成高潮、怎样结尾。”从宿舍到学校的路上,于漪不知多少次边走边琢磨。

靠下苦功夫,“不入门”的于漪成为行家里手。1977 年,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人们争睹她上课的风采,成为一时热议话题。也是那一年,于漪带教的两个原本底子薄弱的毕业班,创造了整班考取大学的成绩。

“我不断地反思,

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

1985 年,于漪被任命为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那时,老师们出勤稀稀拉拉,有的学生涂脂抹粉,甚至赌博、酗酒也时有发生……师范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老师啊!于漪大刀阔斧,实施了一系列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的举措:教师实行坐班制,学生剪长发、穿校服,全校开展“什么是当代师范生真正的美”专题讨论。

“那时穿校服是件新鲜事,女生们都很抵触。于校长知道后,就鼓励我们学生参与设计、决策校服款式。”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卜健笑着回忆。

教师、师范生“两代师表一起抓”!学校风气渐渐变了,“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成为全校共识。后来,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一跃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龙头学校。

“我不断地反思,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于漪一字一句地说。这些年来,作为班主任,她将“差班乱班”带成了先进集体;作为校长,她使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全国先进;作为导师,她培养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教学能手。

“我甘愿做一块铺路石,让中青年老师‘踏’过去”

“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质量。再忙再累,不能忘记自身的修为。”今年教师节前夕,面对台下的年轻教师,于漪循循善诱。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讲课全程脱稿、思路清晰,工作人员放在她背后的靠垫完全没派上用场。

不但给学生当老师,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于漪就给老师当老师。“我甘愿做一块铺路石,让中青年老师‘踏’过去。”于漪首创了师徒“带教”方法——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通过研学一体化促进教师成长。

做“大先生”!于漪总是这样勉励年轻的老师们:“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自己首先要心中有太阳,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她这样理解“大”:“中国人造字妙不可言。‘大’就是一个人张开双臂拥抱祖国、拥抱人民、拥抱世界,做‘大先生’就要有这样的气派、这样的格局。”

于漪有一句名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累吗?于漪说:“当我把生命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时,我就觉得我永远是有力量的,仍然跟年轻人一样有壮志豪情!”

(张烁、刘颖、汪哲平,《人民日报》2021 年 9 月 15 日)

人物小传

于漪,1929 年 2 月出生,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78 年被评为“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首批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 年 9 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受到中共中央胡锦涛的接见。

于漪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从 1951 年走上教师岗位至今,从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到班主任,再到校长,于漪一直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她开了近 2000 节公开课,发表 600 余万字的论文专著,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所采纳,近 50 堂公开课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她的名字和语文课与中国的基础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 年提出的“教文育人”观点,对当时的语文教育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20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于漪又旗帜鲜明地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在语文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新一轮讨论,并使这场讨论最终在“人文性”上达成共识,写入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初中、高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 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了像程红兵、陈军、陈小英、王缨、谭轶斌、朱震国、黄荣华、费秀庄、陈爱平、兰保民、孙宗良等一批教学能手,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2018 年 12 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的于漪获得“改革先锋”奖章,成为 100 名获得者中唯一一名来自基础教育界的代表。2019 年 9 月 17 日,于漪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退休后,她还写下了 400 多万字的教学论文,出版了《于漪全集》,成为新中国首部中学教师出版的全集。

文章来源: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我是共产党员:了不起的巾帼英雄》

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1)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