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而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第十一篇第26章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而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1)

侍坐:陪坐在尊者或者长者身边。

以:用也。从人从反巳。甲骨文是“巳”的倒文,即头朝下的胎儿。表示已经成形,要降生了。金文另加人旁,以强调其为胎儿。

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吾意巳坚实则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能左右之曰以。”

以的本义:用,拿,把,将。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以、已、巳同源,所以它们可以通用,如《三国志‧魏志‧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

文中的“勿吾以也”,意为不要因为我而拘束。《论语》有一句“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其中的“不吾以”意为“不用我”。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2)

居:平时。

不吾知:“不知吾”的意思,意为“没人赏识我。”

率: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捕鸟的丝网。本义:捕鸟的丝网,《说文》:率,捕鸟毕也。

后延伸指带领,顺着、随着,如率先,率领,率由旧章。也表示不加思考、不慎重,直爽坦白,如轻率,草率,率直。还有大概、大抵的意思,如大率如此。以上读shuai。

读lǜ时,意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如效率,圆周率,税率,出勤率等。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3)

哂:音shen,会意字,从口、从西。“西”指“太阳西斜”,转指“农人收工”。“口”与“西”联合起来表示“太阳西斜的时候,农夫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劳,终于可以放松放松了”。

本义:心情轻松。引申义:微笑。再引申义:相互打趣儿。如哂笑、哂纳。

俟:音si,形声。从人,矣声。本义:大。《说文》:俟,大也。如《诗·小雅·吉日》:俪俪俟俟,或群或友。

后延伸指等待的意思,如《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又如《仪礼·士昏礼》:俟于门外。

俟作姓氏时,读作qi,如复姓万俟(音mo qi),北宋有个奸臣叫万俟卨(xie)。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4)

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两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点:会意兼形声字。从黑从占,“黑”作意符,“占”字表示占ト用的龟甲兽骨上有文字,整个字的意思是东西上有像字那么大的黑东西,由此产生黑点的含义。

后引申为污迹、液体的小滴、引火等义。本文的“点”指曾皙,点是他的字。曾点是宗聖曾參的父親,是孔子的第一批弟子之一,年輕孔子6歲,常以孔子秘書身份行事。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5)

撰:原义为“写作”,如撰写、撰著,本文的撰指才能。

冠者:成年人。

沂:即沂河,源出山东省蒙阴县雕崖山,东南流入江苏省邳县,注於运河。今沂河边有临沂市、沂水县。

舞雩: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yu)。”

本文的舞雩指舞雩台,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南。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6)

全文理解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岁稍长就受拘束。平常你们总说 '没人赏识我呀!'如果有人赏识你,你们要怎么做呢?"

子路抢先回答说:"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外有大国军队的进犯,内有灾情饥荒,如果由我来治理,等满三年,我就能使民众勇敢并且明白道义和法规。”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会怎么样?"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能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只能待君子去推行了。"

"公西赤,你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我愿意学习。宗庙祭祀之事,或者外交会见仪式,自己穿好礼服戴好礼帽,我愿意做个这样的小相。"

"曾点,你会怎么样?"曾点正在鼓瑟,瑟声渐渐稀落,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想的不一样。"

孔子说:"没关系,我们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服,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先在沂河沐浴斋戒,然后登上雩台,吹风跳舞吟诵,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感叹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了后面。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位说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愿望罢了。"

曾点又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要靠礼让,他出言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点接着问:"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

孔子说:"怎么能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点又问:"只有公西赤谈论的不是国家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外交会见,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说他愿意做一个小相,那还有谁能做大相呢?"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7)

这一章是整部《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唯一记载曾点事迹的一章。集中谈论的是师徒五人的愿望。有述有评,人物个性鲜明,画中有画。

《论语》每篇都非常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独这篇结构完整,形象逼真鲜明,曾点的回答又很有道家的意味,所以有人怀疑本文是战国时期后学者编的。

孔子为什么会赞同曾点呢?东汉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中说:曾点描述的情景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祭祀仪式,表明了曾点要以礼治国的理念,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赞同。

也有人认为曾点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情景,是孔子所追求的,所以孔子赞同曾点。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8)

也有人认为,曾点的思想明显偏向道家,由于孔子的一生处处碰壁,晚年时,他萌生了退隐的消极思想,所以他曾点描述的情景在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他赞同曾点。

通读《论语》后,会发现,孔子确实有多次消极情绪的流露,比如颜渊去世时,他曾说:“吾道穷矣。”

孔子还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意为: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由此可见,孔子的“吾与点”其实是他的一声叹息。明末文学家、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9)

狂人曾点

原始社会晚期,有个部落发明了蒸饭用的饭甑,后来该部落所在的领地就叫甑地。又改为鄫地。

夏朝少康中兴后,少康之子曲烈封于甑地,公元前557年莒灭鄫。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

曾皙就是鄫太子巫的曾孫,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10)

《孟子》中说: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孟子曾说孔门有“三狂”:曾点、琴张、牧皮者。

《礼记》中还有记载:鲁国权臣孝武子去世时,“曾点倚其门而歌”,可见,曾点确是个不畏强权的狂人。

曾点夫妇对后代教育之严也非常有名,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

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意思就是孔子敎曾参:轻打就忍一忍,重打就跑,不然被打伤了,会陷父于不义,这就不算孝了。

孔子温故而知新故事(论语史鉴孔门狂人)(11)

据《孟子·尽心章》载:“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以上史实被当地人总结、后形成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说。

曾点夫妇教子有方,成效显著。后来曾参发愤读书,终于成为“宗圣”,成就超过了父亲曾点。

孔子去世后,他把孙子子思托付给曾参抚养,曾参不负重托,把一生所学敎给子思,使子思成为“述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