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发现井中墓(鬼吹灯中九层妖塔的真身原来在青海)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发现井中墓(鬼吹灯中九层妖塔的真身原来在青海)都兰地区的墓葬长期以来遭到盗墓者多次盗掘,被破坏的极其严重:墓内残留的遗物杂乱无章,更有甚者墓内已经空无一物,当地考古工作者也只能以抢救性清理为主。直到二十世纪末,受外来研究资金的资助,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联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发掘了四座唐时期墓葬,其中最大的一座被称为血渭一号大墓。这座古墓在当地藏族人看来是不吉利的,所以被称作"有妖怪的高楼",也称作为"九层妖楼"。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所考古队在地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南隅,都兰县热水乡的血渭草场发现了一个庞大的陵墓群。这里曾是羌、吐谷浑和吐蕃等多个民族的聚居之地,所以该墓群包含了自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吐谷浑、吐蕃墓葬。摄影/郑云峰人就是这样,越是神秘、未知越是好奇、想探究,像《鬼吹灯》这样的盗墓小说无疑迎合了人们的胃口,所以才如此受欢迎,多少年来都热度不减。与《盗墓笔记》相比,《鬼吹灯》里面的内容
在地下竟然耸立着一座用数千根巨木搭成的“金”字形木塔,塔身上星星点点的有无数红色闪光,借着那些微弱的闪光观看,木塔的基座有将近两百米宽,用泥石夯砌而成,千年柏木构筑成了塔身,一共分为九层,每一层都堆满了身穿奇特古装的干枯骨骸,男女老少皆有,每根大木上都刻满了藏族的秘文。这是坟墓吗?规模如此巨大,是谁在地下修建的?
尕娃汉语说得很吃力,讲了半天我终于听明白了一些,在他的老家血渭,也有一座和这座九层妖楼完全一样的遗迹,相传这种“九层妖楼”是古代魔国历代君王陵寝的殡葬形式,魔国灭亡的时候,那座墓已被英雄格萨尔王(公元1038年——公元1119年)摧毁,在藏地高原只剩下一堆烂木头架子,以及牧民口中传承下来的叙事诗歌,在世世代代歌颂着格萨尔王像太阳一般无与伦比的武勋。
——《鬼吹灯·精绝古城·九层妖楼》
青海都兰县热水乡有一个古墓群,“血渭一号”大墓是其中最壮观的一座,墓葬被身后的两座山环抱,呈“二龙抢珠”之势。
摄影/郑云峰
人就是这样,越是神秘、未知越是好奇、想探究,像《鬼吹灯》这样的盗墓小说无疑迎合了人们的胃口,所以才如此受欢迎,多少年来都热度不减。
与《盗墓笔记》相比,《鬼吹灯》里面的内容更加“有理有据”,就拿这个“九层妖楼”来说,历史上还确实有这么个地方。
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所考古队在地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南隅,都兰县热水乡的血渭草场发现了一个庞大的陵墓群。这里曾是羌、吐谷浑和吐蕃等多个民族的聚居之地,所以该墓群包含了自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吐谷浑、吐蕃墓葬。
都兰地区的墓葬长期以来遭到盗墓者多次盗掘,被破坏的极其严重:墓内残留的遗物杂乱无章,更有甚者墓内已经空无一物,当地考古工作者也只能以抢救性清理为主。直到二十世纪末,受外来研究资金的资助,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联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发掘了四座唐时期墓葬,其中最大的一座被称为血渭一号大墓。这座古墓在当地藏族人看来是不吉利的,所以被称作"有妖怪的高楼",也称作为"九层妖楼"。
既然是墓葬又为何会有“九层妖楼”这么个名字?它又“妖”在哪?
该墓封土由黄土、灰沙石、砾石、巨石等堆积而成,分为上下两层,相互叠压,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但依然十分醒目,大墓北部与自然山岩相连,南部凸出山外,南宽北窄,依山面水,坐北朝南。上层封土压在下层封土之上,呈现等腰梯形,南北长58米,南面宽65米,北面宽55米,下层平台南宽160、北最窄60米 从上层封堆顶部到南面地平面高达35米。远远望去,上窄下宽,成“金”字形,再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所以又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是墓还是楼?血渭一号大墓是一座梯形双覆斗式竖穴墓葬,由地上封土与地下的墓室组成。之所以被称“九层”“楼”,极可能与墓葬形制有关。
血渭一号大墓所在的血渭草原上,类似但规模小的墓葬还有许多,形成了一个壮观的墓群,被命名为“热水墓群”。这是其中一座已发掘的墓。
摄影/郑云峰
从墓顶和东面的两个盗洞观察:墓葬封土有明显的夯层,夯层之间还整齐地平铺着一层柏木;顶部有明显的砾石堆积。封土向下约4. 5米深处有动物殉葬坑 四周用石块围砌,墓顶上铺大柏木数根 其内埋葬有牛、羊、 狗、鹿、马等七十余个动物个体。墓室位于封土正下方中心11. 5米深处,由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和后室四部分组成。墓室承袭汉制,分别为“前后室柏石混筑结构、左中右三室柏木结构、‘凹’字形石筑结构和十字形柏石混筑”。
热水墓群的墓室大多以石块砌筑,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墓葬均有封土堆,封土堆前还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
摄影/郑云峰
不管是“东方金字塔”还是“九层妖楼”都是对墓葬外观特点的形容。根据《说文解字》,“楼”即重屋也,之所以称“楼”应该是依据墓葬上下分层及柏、石混筑的结构而来。虽然“九层妖楼”还有部分位于地下,但却不影响其高大,甚至还为它增添了一丝神秘感。目前考古发掘只进行到前两层,而当地牧民传说血渭一号大墓共有九层,至于为何有此一说,尚不明确。作者猜测 “九”可能不是一个确切数量词,而是泛指高度,这个数字本就有多次、多数的意思。而且从象征意义上来说时常与“极致”“至高无上”相关联,当地人可能也下意识地将这座墓葬与“王”相联系,不管是现世的王还是妖鬼之王。
虽然根据科学探测可知墓葬深度不止于此,但毕竟整座墓葬还未完全发掘,谁也不清楚内部具体情况,所以尚未有考古实物证明的说法我们还是持保留态度。
作甚“妖”?风水极佳的神秘墓葬
国际学术界将热水沟附近不到一公里范围内,大大小小400多座古墓统称为“热水墓群”,而血渭一号就位于墓群中央。它北靠血渭山,南临察汗乌苏河,依山面水;东西两边还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远远望去像是双龙戏珠,若是按照地形地势来看,这里条件极佳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当考古队第一次看到血渭一号墓时无不惊叹,正如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许新国所说:“这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墓葬构筑形式。”规模如此之大的墓葬,内里又极为精妙、讲究,如果按照当时游牧民族的人力与技术水平来看,要是建造这样的一座大墓,简直是个奇迹。
在血渭一号大墓中可以看到,墓主人修建坟墓时受汉代王室墓葬“黄肠题凑”形制影响,用一层柏木夹一层四五十厘米高的石头,层层叠起。
摄影/郑云峰
与中原地区不同,这座墓葬外围不使用砖,而是以巨大石块堆砌,每层石块之间又有一排圆木,层层叠叠。封土下各墓室的顶棚都铺设有很多柏木,这些柏木直径均在0.3到0.6米之间,长度有5到6米。除了墓室顶,在封土中、甬道中也用到柏木。之所以特别提到柏木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与象征意义。
柏木质坚,耐水,耐腐,常用于庙宇、殿堂、庭院。其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而且成长周期缓慢。且不提青海地区一千多年前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否适宜生长柏木,单看这些直径粗达60厘米的柏木,没有百年是长不出的,那么这座墓葬中如此多的柏木是从何而来?有人认为,当年血渭草原周边的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后来吐谷浑大肆砍伐用于墓葬,才导致这一带成了童山秃岭。
了解墓葬历史的人应该都听过“黄肠题凑”,这是一种高规格的墓葬形制,一般只有皇室贵族能够享用,在《汉书·霍光传》中首次被提到:“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由此可见它在墓葬中的象征意义。那墓葬主人又是什么身份才能够享用的起如此高规格的待遇?
曾经树木丰茂的都兰地区,如今只剩下了草地和沙漠。
拥有无价财富的神秘之人
虽然血渭一号大墓中未出土任何有明确纪年或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东西,那么这些数量巨大的古墓葬到底属于什么时代(从当地来说)和哪一个民族呢?许新国说,经过十几年的发掘和研究包括对墓葬规格、形制及出土文物的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可以确定这些墓群归属于吐蕃文化,是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遗存,而血渭一号大墓的墓主人则极有可能是一位吐谷浑王。(也有人认为是吐蕃派驻吐谷浑地区的高级军政官员,有的学者则持更谨慎态度 认为它属于吐蕃贵族墓葬)
吐谷浑的来历并不神秘,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且内容大致相同,比较重要的是它所处的位置:吐谷浑处在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干线之上,作为重要的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丝绸之路的兴旺拉动了这里的繁荣,大批的丝绸向此汇集。其结果是,当时光之箭飞行了一千余年后来到了今天,我们从古墓中出土的唐代织锦残片上依然能够触摸到那曾经的光华。
土族绣花。
一位古罗马作家在自己的著作里曾这样描述:“中国人制造的珍贵的彩色丝绸,它的美丽像野地里盛开的花朵,它的纤细可和蛛丝网媲美。”这位叫奥利略亚尼的罗马人描述的是唐代丝绸。盛唐时,织锦艺术也达到了巅峰,不但制作技艺突飞猛进,图案也焕然一新。大诗人白居易曾赋诗赞道:“天上取样人间织“。唐锦摈弃了汉代丝绸简约明朗的风格,开始崇尚繁复华丽,喜欢花鸟题材,布局讲究对称,这种韵味别致的团窠或连窠纹样,被后人称作”唐花”。
血渭一号大墓好似一个地下唐代织锦博物馆。丝绸具有不易保存的特性,但万幸的是在热水古墓群,特别是血渭一号大墓中出土的丝绸几乎囊括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唐代丝绸的所有品种。这些丝绸大部分为中原汉地制造,包括锦、绫、罗、绢、纱以及代表唐朝纺织技术最高水平的缂丝,也有在织艺上也吸纳了中土的精粹同时又具有波斯和中亚粟特艺术特点的丝绸。
都兰墓葬发掘出的大量丝织物中, 锦、 绫、 罗、 缂丝齐备, 几乎包括了目前所知的唐代的全部丝织品种, 此外还有中亚粟特人的“波斯锦”。
摄影/郑云峰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件写有波斯萨珊王朝所使用的婆罗钵文字的丝绸残片在这里出土。经过德国哥廷根大学中亚学专家马坎基教授的研究和鉴定,确认这是来自古波斯的丝绸。文字含义是:“伟大的、光荣的王中之王”。
考古过程扑朔迷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发掘,但仅发掘了一、二层便不再向下。作为一个深度达三十几米的墓葬,它的内部规模肯定不止于此,至于为何没有继续发掘下面的几层,我们不得而知,但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可供参考:
一种说法是:我们国家对于古墓一般都是提倡不主动发掘,只是在有工程建设,盗墓,地质毁坏时才抢救发掘。
热河墓葬群经常受到盗墓贼光顾,周边范围内即便是一个土堆都有被挖掘过的痕迹,如此大规模的血渭一号大墓自然难逃厄运。比较大的盗掘活动发生在民国时期,据当地比较年长的藏民介绍:国民党在藏西地区的统治者马自芳曾率领军队对它进行疯狂盗掘,被迫撤离之后还曾放火焚烧。专家透露,在进行抢救挖掘时,血渭一号大墓的上面两层被破坏的非常严重,而第三层及下面的各层,似乎没有受到什么破坏。由于现在对文物的保护技术有限,为了避免出土的珍贵文物因为无法妥善保存而遭到损坏,因此,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完了上面两层之后,就停止了继续发掘。
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古墓年代久远,结构特殊且复杂,链接点处可能还设有机关,继续开发有可能会触发保护主墓室被盗的“坍塌机关”。
盗墓类小说之所以那么吸引人,墓中惊险环生的机关功不可没。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些生前地位显赫,连死后也要享受财富的古人对于盗墓者的态度,必然是希望他们“有来无回”,所以古墓中的机关层出不穷:有防不胜防的冷兵器机关、有杀人于无形的毒水银、有燃点极低的磷、有稍不留意就被活埋的流沙、有从天而降的巨石块……,如果这些都能化解,还有能与闯入者“同归于尽”的自毁装置。在考古发掘时发现盗墓者尸体的情况不在少数,不像那些图财的亡命之徒,考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所以在这种人员安全和文物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再主动发掘了。
只发掘了一、二两层的血渭一号大墓。
摄影/郑云峰
还有的说法就比较离奇了:建在地宫中的“九层妖塔”,是用来镇压曾经被活埋的数十万吐谷浑冤魂的“镇魂塔”。
传闻:公元663年,吐蕃攻打吐谷浑,吐谷浑被灭国,城内吐谷浑百姓全部被吐蕃军队坑杀。当地藏民怕吐谷浑冤魂前来索命,所以称吐谷浑冤魂为妖魔。坊间传闻,考古队在发掘“九层妖塔”时,曾经遭遇过许许多多诡异的灵异事件,甚至还有人说,针对“九层妖塔”的考古行动必须在白天进行,太阳下山时必须收工,而且在阴天时禁止挖掘……诸如此类,让人匪夷所思,暂且不提。
吐谷浑大事年表。 制图/杨小嗷
战争纠葛
吐蕃人与吐谷浑人确实有过很多次战役,但说到制造大规模血腥坑杀民众一事,诸如《唐会要》《新唐书》《旧唐书》等古籍中并未记载。
吐谷浑源出辽东鲜卑慕容部落,最初是部族首领庶长子的名字。后因与弟弟慕容若洛廆 (亦称慕容廆 ),也就是当时慕容鲜卑的可汗,发生冲突,遂率族西迁。吐谷浑的部落先在内蒙古阴山之南、黄河之北的河套地区安顿,三十年后他又带领族人一路跋涉,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地区)。吐谷浑的子孙随后以枹罕为桥头堡,浴血拓疆,征服了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直到慕容吐谷浑的孙子慕容叶延继承王位后,这支部族才正式建立政权,并以祖父之名为族名和国号。
事实上盛唐之前,吐谷浑与周边国家以及中原政权的关系就是一种并不可靠的微妙平衡。一方面,吐谷浑接受各个强邻对它的封赐,并不断向它们朝贡;另一方面,吐谷浑又不断地骚扰一些国家的边境,掠夺人民和牛羊。随后历史行进到了唐朝,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到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谷浑与唐朝的关系又进入另一轮表面平衡的循环。
这里要说的是吐谷浑与后起于西藏地区的强敌——吐蕃之间的纠葛,虽然唐朝在其中也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并非主角。
诺曷钵是吐谷浑第15代王,正是在他当政时期,吐谷浑亡国了。
吐蕃派遣使者禄东赞为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娶文成公主的事,学过中学历史的都知道。但事实上,吐谷浑与唐朝的联姻还在吐蕃之前,而且此事还一度成为两国交战的导火索。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向北扩张的吐蕃族进入河源地区,素和贵的叛逃使吐谷浑迅速溃败 青海湖周围及青海湖以南尽为吐蕃之地。吐谷浑可汗诺曷钵被迫与弘化公主(唐朝和亲公主)率数千帐迁入凉州。史书上和学者们一般都以此年——龙朔三年,作为吐谷浑灭亡的时间 其标志就是吐谷浑国主的弃国而逃。
后又有,回迁至鄯州浩亶(dǎn)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的吐谷浑部落“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复迁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南),唐朝廷在故鸣沙县地设安乐州(治今同心县东北韦州)来安顿他们。除了归顺于唐朝,迁徙到中原地区安顿的部分吐谷浑人,还有一部分归降于吐蕃国,成为其附属地。
亡国后的吐谷浑作为一个部落,分别归吐蕃和唐朝统治,散居在今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他们顽强地在西部大地上生存了下来,并且最终汇入了民族大融合的洪流中。
根据以上史料,吐蕃国虽未灭绝吐谷浑国人,但吐谷浑王国确是灭于吐蕃国之手,两国长久以来都算得上是敌对关系,想来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也杀伤过很多人,所以作为吐蕃国后人的藏民们将吐谷浑墓葬视为“妖魔聚集之地”也情有可原。小说中写的“魔国”应该指的也是吐谷浑王国。
“九层妖塔”就静静地躺在都兰这片土地,等待后人来解开她的神秘面纱。
摄影/郑云峰
《鬼吹灯》小说正是将血渭一号大墓作为历史原型,又加入了文学艺术加工,才将“九层妖楼”之“妖”渲染得如此深入人心,血渭一号大墓也因此为更多人所知。如此结果,也不知是谁成就了谁。
创作团队
撰文:彧卿
图编:HonYi
审校:有刺客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都兰吐蕃墓》,科学出版社,2005.
仝涛《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兰州大学 王瑄研究生学位论文《汉唐之际“青海道”墓葬概论——以都兰吐蕃墓葬为中心》
兰州大学 李文学博士生论文《吐谷浑研究》
《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
部分图片来源:
《三江源》,青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