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是吾家 对联(吾心安处即家园)
吾心安处是吾家 对联(吾心安处即家园)讲述海法人故事图为新修葺的图书馆 李森 摄图为海法人一周年特刊 李森 摄 2017年岁末 一位笔名为“艾米米”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在该院原创公众号“稻花蛙声”上发表文章《江湖路远 各自珍重》。文中 “艾米米”用动情的笔触追怀几位离职同事的工作经历 表达了对法官离职潮的感伤、对当下生活的困惑 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情真意切 忧思中带着希望。 “稻花蛙声”是海淀法院打造的六个运营稳定、功能各异的微信公众号之一。它没有明示法院身份 海淀法院更愿意把它作为全院干警陶冶情操、愉悦心灵的精神家园。事实上 在这个地理位置重要、年审案超过八万件的基层法院 不仅有“稻花蛙声” 还有读书会、西园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存在 它们是海淀法院法官在喧嚣都市中的一片净土 是全体海法人的精神家园。
文章原载于法制日报法治文化
来源: 北京海淀法院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
在这个年审案超过8万件的基层法院 不仅有“稻花蛙声” 还有读书会、菜园子、西园景色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存在 它们是海淀法官们在喧嚣都市、繁忙工作中的一片净土 是全体海法人的精神家园。
图为海法人一周年特刊 李森 摄
2017年岁末 一位笔名为“艾米米”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在该院原创公众号“稻花蛙声”上发表文章《江湖路远 各自珍重》。文中 “艾米米”用动情的笔触追怀几位离职同事的工作经历 表达了对法官离职潮的感伤、对当下生活的困惑 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情真意切 忧思中带着希望。
“稻花蛙声”是海淀法院打造的六个运营稳定、功能各异的微信公众号之一。它没有明示法院身份 海淀法院更愿意把它作为全院干警陶冶情操、愉悦心灵的精神家园。事实上 在这个地理位置重要、年审案超过八万件的基层法院 不仅有“稻花蛙声” 还有读书会、西园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存在 它们是海淀法院法官在喧嚣都市中的一片净土 是全体海法人的精神家园。
图为新修葺的图书馆 李森 摄
讲述海法人故事
发表《江湖路远 各自珍重》一文没多久 “艾米米”在文末留言区看到了院长焦慧强被点赞数“置顶”的评论:“全文写得都很好啊 大家都说真话想说真话没有任何问题!这是我们干警的心声 无论是离开的 还是坚守的 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一股暖流瞬时充溢“艾米米”心间。
海淀区位于北京西北部 在这块前身为皇家园林的土地上 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十所著名高校 也坐落着百度、网易、爱奇艺等多家互联网大企业。海淀法院位于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的丹棱街12号。
坐在干警面前 焦慧强时常回想起刚工作那几年。他曾觉得自己在单位就是一个小小的、孤独的个体 没人关注 也没有存在感。后来随着阅历见长 他接触到了一些在基层工作二三十年的老同志 发现他们居然也有同感。“说得难听点 觉得自己和单位就是‘两个花’的关系——生病了一个花篮 去世了一个花圈 根本谈不上什么归属感”。
受到触动之后 焦慧强对个人与单位的关系、单位文化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 在创建公众号这件事情上 他非常支持:“我们想通过推送法院和干警的日常故事 让每个人都对其他人有所了解 也关注每个人所关注的 让任何身份的海法人都能站在聚光灯下 让每个人都能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不久后 公众号“海法人”问世。这个被全院干警昵称为“小海”的年轻平台 一年之内便迅速成为海淀法院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时讯速递的核心途径 亦成为外界学习海淀经验的重要窗口。“讲述海法人自己的故事”就是公众号创始的初衷。
一年间 “海法人”共推送原创文章334篇 推送了一大批普通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辅助人员、法警、保安、陪审员的故事 而包括焦慧强在内的法院领导却极少作为主角出现。事实上 在“海法人”讲述的故事里 副庭长以上的领导占比都很少。在“海法留声机”系列中 一段段音频讲述着法官的温情故事 有人对妻子唱《我要你》大秀恩爱 有人为爱女朗诵的《两百年后的世界》饱含父爱拳拳 还有少年法庭法官为被告人讲述童话《幸福在哪里》……
上情下达、下情上知。点看“海法人”成了海法人新的习惯——了解昨天的务虚会都谈了什么;查查足球赛战报 看看哪个队赢了球;而那些感动了自己的瞬间 就用笔记录下来 给大家分享……
“我们的海法人 是给干警看的 是关注其所关注的 也是献给故事的主人公及其家属的 是海淀法院全体干警对他们的致敬” 在“海法人”一周年纪念专刊的扉页上 焦慧强写道。
图为西园读书会 李森 摄
喧嚣都市的净土
“入斯园且喜亭台水榭草木茂盛 出此门还忧黎民百姓众生疾苦”。从喧嚣的丹棱街进入海淀法院 如果在院里停留 就一定会被办公区西侧如画般的景致所吸引 这里便是属于海法人的“西园”。午休闲暇一刻、办案法官临时歇脚 甚至开个案件头脑风暴的小会 西园便是最好的去处。
漫步在长长的木栈道上 两旁是蓬勃生长的苍翠大树。到了花开时节 芍药、牡丹、薰衣草、月季等竞相开放 姹紫嫣红 蜂飞蝶舞。在车水马龙的钢铁丛林中 西园还种植有黄瓜、油菜、葡萄等瓜果蔬菜 仿佛一片世外桃源。
西园入口处 矗立着《园廊赋》碑刻。“园虽旧地 其命维朝;廊属新制 其使为勃”“郁草扶窗 诸曹之手植;紫毫惊鸿 群贤以申志”……一句句 诉说着这里从一块块堆砌建筑材料的荒地 成为全院干警享受农耕之乐的绿色家园的过程。在采摘园里按照庭审划分的责任田里 有人种了番茄、薄荷 有人种了辣椒。到了丰收时刻 全院干警就能在食堂享受菜园里长出来的劳动果实。从花园修整、到果蔬种植、笔落赋成 全都不假他人之手 这也是海法人对司法工作始终保持着昂扬朝气的来源——既源于耕读之间的快乐 又受惠于这和法庭一墙之隔的情操陶冶。
在不久前开展的西园读书会上 20多名来自不同庭室的法官们齐聚西园 一起品读朱光潜先生的经典名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人生感悟。法院组宣处处长杨炎辉在分享心得时很动情 他说:“曾不止一个人问我 你们法院不论平日还是周末怎么总有人自觉加班 你们院的先进典型一个接一个 为什么层出不穷?我总是淡淡地回答说 这就是我们海淀法院的特点 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使然。尽管这话多少显得有些俗套 似乎也不足为外人道 因为如果不曾在丹棱街12号这个集体工作过 是决计不能体味这种微妙而又深刻的力量的。”
时至今日 西园读书会已经举办了三期。今年五月 新修葺的图书馆落成开放。整修一新的图书馆藏书丰富、窗明几净 承载着海淀法院不断进步的决心:这里不只是法院 也是法学院。
图为足球赛场上的拼搏 李森 摄
每个人都是主人
在海淀法院 两个名为“海法一家人”的微信群囊括了从院长到物业人员的几乎所有工作人员 绝大部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都在群里开展:不满意食堂伙食 群里“@人”;信息系统出现问题 技术群内回复;工资、人事上的疑惑 也在群内讨论……
在海淀法院党组看来 这种以“共同管理”理念构建的新型人际关系 突破了传统的层级汇报模式 实现了重大事项即时告知、重大事件集体商议、问题解决全员响应 与近年来在创新行业中倡导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管理”不谋而合 也让司法改革中倡导的新型审判团队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纪格非回忆起在海淀法院挂职的日子 总是感慨万千。“记得第一次参加院务会 我感觉很惊讶。堂堂法院院长事无巨细都要知道 大到案件总量、结案率 焦院长的记忆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重大敏感案件 每件都要心里有数。小到去哪里找一些健身器材 怎么解决干警看病难的问题 事事都要关注。工作的强度和压力、责任与风险 可想而知。”
而在第三届“海法杯”足球赛上 为促进干警交流 采取了崭新而“刺激”的赛制。队伍不再以庭室为单位 而是由党组带队、自由组合、点兵点将 最终 有庭长被黄牌罚下 有副院长被吹违规 院长代表队“含恨败北”……
每个海法人 都是海淀法院的主人 这不只是说说而已。大胆新锐、不拘一格、开明多元 在海淀法院这片土地上 文化的浸润正发挥着最大程度的作用。时代先锋宋鱼水、法官妈妈尚秀云、2017中央电视台年度法治人物陈昶屹、“降访高手”王志勇……一位位全国先进典型从海淀法院走出。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基地、全国人民满意好法院、集体一等功……沉甸甸的荣誉 挂满了院史馆的陈列墙。
正如同年轻的海法人在《园廊赋》中所写 “非著我名无以史 飞卷帆虹济海淀。”这座位于中关村的法院谈不上“年轻” 却正与所在区域一道焕发出锐不可当的活力。她是如此厚重 又如此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