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小孩子可以看吗(波西米亚狂想曲被爆删10处)
波西米亚狂想曲小孩子可以看吗(波西米亚狂想曲被爆删10处)扭动的下半身 巴塞君今天就带你走近科学,了解《波西米亚狂想曲》不为人知的删减秘密。01
奥斯卡大热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皇后乐队现场高逼真还原,又是ScreenX版 ,又是卡拉OK版(巴塞君之前还特别介绍过),应该够劲儿吧。
放映效果都挺好,但总感觉少了东西。
果然,引进标明少3分钟,是阉割版本。
乐队传记片,没血腥暴力画面,和情色基本不沾边,到底哪里值得专门删减?
巴塞君今天就带你走近科学,了解《波西米亚狂想曲》不为人知的删减秘密。
01
扭动的下半身
首先是润物细无声的遮盖。
电影进行到23分钟,<Killer Queen>(《杀手女皇》)首次BBC电视转播。
转播室两个屏幕,一个是电视检修画面,另一个是弗雷迪风骚摸裆。
国内引进版本,充分发挥技术力量,毫无突兀的把两个屏幕全换成电视检修画面。
嗯...一定是怕有些人看到这扭动的下半身,情不自禁,院线经理就要当场鸡笼警告了。
这段画面处理很细微,对整体叙事也算不上太大影响。
只是导播后一句“镜头拉高,没人愿意吃饭时看这种画面”,会让观众一头雾水。不想看什么?电视检修吗?
02
同性恋,OUT!
影片最大的删改,是关于弗雷迪同性恋取向的所有段落。
从结果看,边边角角基本都考虑到,凡是涉及弗雷迪的同性感情线,全部咔嚓。
电影36分30秒,皇后乐队在郊区创作新专辑,保罗和弗雷迪两人的对手戏,由于有男男激吻镜头,被理所当然“净化”。
不过有趣的是,段落没法直接全删,于是就挑着剪。
保罗托起弗雷迪下巴的情节,还得以保留。
这让整个段落气氛仍然暧昧,颇有种掩耳盗铃、地下恋情的隐晦。
03
分手的真正原因,不能提
影片54分26秒,弗雷迪向玛丽坦白,也同时向观众坦白。
这个段落本是一个剧作小高潮,但在剪刀手之下,不可能幸存。
果然,弗雷迪坦白自己可能是双性恋被删掉,玛丽说“你是同性恋”更没留下。
但弗雷迪和玛丽爱情的裂痕和结束,没法整段消失,于是被剪得支离破碎,观众只觉得玛丽这个角色很奇怪,分手也无比突兀,变成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无动机行为。
前一刻弗雷迪和玛丽看电视还好好的,突然莫名其妙就吵架分手,莫非是抢遥控器争频道吗?
激烈的情感、身份冲突,变成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04
一个单词,都不能放过
接下来关于同性恋的删除段落很短,但很明显。
57分06秒,弗雷迪搬新家时,罗杰对他发型的评论,虽然只是一个单词“Gay-er?”(更像同性恋),但敏感词汇,绝不会放过。
于是只留下弗雷迪挂完画,转过头,评论房间,突兀感很强。
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却是乐队成员对弗雷迪身份的讨论,远比一个单词意义大。
05
亲吻、拍屁股
1小时01分,弗雷迪在新家开派对。
剪刀手们为了“保护”弗雷迪的主人公形象,连派对都没有放过。
弗雷迪从房间出来,和男客亲吻,拍女孩屁股,全剪掉,直接到他迎接乐队老伙计。
派对上的弗雷迪,轻佻又狂放,但这才是完整的他。
上映版本删掉几秒看似无伤大雅,其实相当于把他性格阉了一部分。
06
你不能有男朋友
1小时3分,派对结束,弗雷迪调戏男朋友吉姆,从摸他屁股,到两人谈心、接吻,也被剪得千疮百孔。
删减后去除了中间所有的对话、情节,只留下吉姆没头没脑的一句“等你想清楚再来找我。”
想清楚什么,1 1等于几吗?
而Live Aid演唱会前夕,弗雷迪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吉姆,一起回家的段落却留下了。
这种删法,观众完全不知道逻辑何在。弗雷迪找吉姆干什么?怎么就成终于找到了?
片中对吉姆着墨本就不多,删减后更是稀薄如影子。
如果你不了解皇后乐队的背景,根本不知道这个人物有多么重要。
07
性取向=性生活
1小时21分,记者会上提问段落,模糊化处理,原本尖酸的“性取向”问题,上映版本中被翻译变成“性生活”。
你们这些记者...自己的性生活解决了吗。
关键是,弗雷迪是因为性取向这个自我身份认知问题,才晕头转向,镜头上也有夸张表现。
换成提问“性生活怎么样”,弗雷迪也这么紧张,难不成......
他阳痿吗?
08
变装?不能有
整个电影删减最狠的一段,是1小时23分,直接把<I Want To Break Free>(《我想挣脱》)整段MTV掐掉。
尽管80年代这部MTV也曾被美国禁播,但如今它早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经典之作。不过我们的大银幕上,还是把它摘除了。
变装段落充分展示皇后乐队惊世骇俗的前卫与先锋,被禁也是皇后乐队曾遇到的挫折。
但乐队成员穿女装表演,涉及异装癖、性取向问题,不能留,删!
诡异的地方是,国内喜剧男扮女装的扮丑桥段,比比皆是。当笑料可以,搁皇后乐队,真正有突破意义的方式拍出来,却不行。
《唐人街探案2》
09
艾滋?消音
之后,迎来所有删减中最神奇的一处。
弗雷迪回归乐队,和乐队成员坦白自己的病情,艾滋。这是片中释放情绪的一点,还专门用特写镜头表现。
结果删减后,特写在,嘴也在动,但字幕没了,声音没了,消音处理。
观众又不会读唇语,还以为弗雷迪突然失声了。然后乐队突然就真情拥抱,决定好好表演。
这堪称教科书式的骚操作,把删减派、遮挡派之外的消音派,发扬光大。
10
消失的爱人
电影最后为让情绪升华,留了个尾巴,放上了几张真实照片并配以解说。
公映版本中有个人、有家人,但独独少了一张,弗雷迪和吉姆的合照,删掉了他的爱人。
“弗雷迪是同性恋”整条线索的删除,在剪刀手眼中看似是把弗雷迪“净化”了,可他的性取向,从来都是他不可分割一部分。
表面看,是我们没办法在大银幕面对LGBT。
实际呢?删减时的内在想法,是把这件事当成“有损形象”,视作角色“污点”。
主角是性少数群体,是大银幕不被允许的禁忌。即使是摇滚传奇弗雷迪,进我国门,也必须当个足够“正面”的主人公。
奥斯卡一得奖,立刻引进,对影迷来说,当然是好事。从《水形物语》到今年的《绿皮书》和《波西米亚狂想曲》。
可这样对电影情节段落的肆意删减,把电影本身的完整性、艺术性放在哪儿?难道就只为用奥斯卡的噱头,收割一波票房,就完事了?
希望有天,不会再看部引进的片子,还要费劲猜它原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吧。
在影院看皇后乐队,看Live Aid重现,看巨幕卡拉 OK,确有无可比拟的感动、震撼。
但《波西米亚狂想曲》不应只是如此,正如片中弗雷迪评价皇后乐队的一句话——
“我们是四个特立独行的人,我们的听众也一样,都是被排挤、找不到归属的人,但我们属于他们。”
皇后乐队,本就该不同。